5.1法不可违 课件(共31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 课件(共31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1)毛球和丁子田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P46第一句)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P46第二段第一句)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2.法律的作用
4.身边违法行为有哪些
3.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5.怎么做到遵章守法
一、违法无小事
婴儿期
《户口登记条例》
《居民身份证法》
《国籍法》
少年期
《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
成年期
《劳动法》
《婚姻法》
老年期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继承法》
这些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你的一生中会接触到哪些法律?
走进法律
第六十六条: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七十条: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七十六条: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未成年人保护法》
行为规范
法律
①指引作用
②评价作用
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合法的
×非法的
法律的两大作用
P46
法律的作用
(1)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P46第一段)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P46第一段)
(1)预测作用: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2)强制作用: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
(3)教育作用:法律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事。
法律的其他作用
延伸拓展
1.吴某凡的犯罪,说明他缺乏什么意识?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2.吴某凡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是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吴某凡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P48第一段)
解读违法行为 P48
违法行为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P48第一段)
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P48第二段第一句)
种类 定义
民事违法 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行政违法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 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
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李某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醉驾。
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小明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1
2
3
4
5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对社会的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联系 较小
较小
严重
民事法律法规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刑法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刑罚处罚
都属于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思考: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上述违法嫌疑人的行为有着怎样的危害性?
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公务员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
行政法规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身边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P49第一段)(相关链接)
镜头一
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合同违约
镜头二
照相馆没有经过他认同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侵犯了肖像权
镜头三
他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出版了我写的书!
侵犯了著作权
民事违法
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身边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P49第一段)(相关链接)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民法来规范的。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P50第一段)
民事权利
财产权
人身权
物权
债权
知识产权
继承权
股权
其他投资性权利
……
生命权
身体权
健康权
姓名权
名称权
肖像权
名誉权
荣誉权
隐私权
婚姻自主权
……
相关链接P51
法律
遵守
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2
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3
如何远离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P51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
【课堂小结】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
可违
含义
违法无小事
生活中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
分类
生活中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在生活中应自觉遵章守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这直接体现了法律( )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
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
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
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C
课堂练习
2.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
①拾到别人丢失的东西拒绝归还
②殴打他人致人重伤
③在网上制造、传播谣言
④欠别人的债,到期不还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B
3.在全国抗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某某不戴口罩、拒绝配合防疫人员核查,还辱骂工作人员,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B
4.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实施了一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了小错,全然不知已经违法。违法无小事,下列需要我们警惕的违法行为有(  )
①班里有个唱歌好的同学,大家都叫她“小百灵”
②在私家车的后视镜上,悬挂妨碍视线的玩偶
③被同学透露个人隐私,忍无可忍殴打同学
④在家无聊,拨打119谎报附近有商场着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5.遵章守法要求我们做到( )
①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抵制各种诱惑
②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③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④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