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试题《论语十二章》(一)【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 【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 ) (2)不能去云 (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不亦说乎) B.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不能至) C.入则无法家拂士 (学而不思则罔)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想见其为人)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答案解析】1、(1)(生气,发怒)(2))(离开)2、D【解析】A项中的“说”前者读“yuè”,通“悦”,意思为“愉快”;后者意思为“讲,谈论,叙述”。B项中两个“虽”前者是“虽然”的意思;后者是“即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或不译;后者表示假设,是“如果”的意思。D项中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他的”。因此本题选D。 3、(1)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论语十二章》(二)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 ) (2)传不习乎 ( ) (3)足食 ( ) (4)去食 ( ) 2.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思而不学则殆 D.潭西南而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1、(1)(自我检查、反省) (2)传不习乎 (温习) (3)足食 (充足) (4)去食 (食物) 2、【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3、(1)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2)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4、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论语十二章》(三)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1)诲女知之乎?孔子问于守庙者曰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案] 1.(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2.(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 思 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