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33: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文化传承与发展(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33: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文化传承与发展(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33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份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下列对该杂志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陈独秀最早在该杂志发表白话文②它的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③该杂志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④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有( )
①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根本改变 ②袁世凯政府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
③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④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态度。”这个“名词”应该是
A.白话文 B.马克思主义 C.民主 D.科学
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是
A.孙中山 B.蔡元培 C.陈独秀 D.李大钊
5.“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坐在椅子上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7.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D.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8.钱玄同,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他提出“文学之用典(典故)已为下乘,若普通应用之文,尤须老老实实讲话,务期老妪能解。”他的主张与当时社会上正兴起的思想一致的是(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9.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主、科学”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③“三民主义”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10.1915 年《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
A.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发起社会主义革命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 D.改变国民精神面貌
11.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的清道夫”和“启蒙的水”指的是( )
A.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 B.陈独秀 民主、科学
C.康有为 君主立宪 D.李鸿章 自强、求富
12.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就是因为它( )
①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
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④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口号是“民主”、“共和” B.主阵地是《新青年》杂志
C.李大钊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D.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4.“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5.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历程中,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请根据提示选出探索中足印“?”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 )
A.辛亥革命 B.袁世凯称帝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6.“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于1923年写的一首诗。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清朝的覆灭 B.北洋政府建立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17.下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此人是
A.陈独秀 B.鲁迅 C.郭沫若 D.徐悲鸿
19.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20.《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中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三要素;主权则是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民族、民权、民生” 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A.④②①③ B.③④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思想革命开始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中国人不再沉默。发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的抗议。
材料三:1949年,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扬帆远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陆的唏嘘与欣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2)材料二中中国人的抗议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抗议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出该事件的性质?它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3)为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百折不挠的斗争,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两个脚印和取得的宝贵经验。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
表2:1923年 北京大学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和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观察材料一表一、表二,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胡绳的观点,综合上述探究谈谈思想解放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33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份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下列对该杂志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陈独秀最早在该杂志发表白话文②它的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③该杂志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④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号召人们打倒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①不符合题意;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②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③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④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有( )
①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根本改变 ②袁世凯政府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
③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④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有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随着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进步的知识分子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宣传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②③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改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①不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④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态度。”这个“名词”应该是
A.白话文 B.马克思主义 C.民主 D.科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23年、胡适”,再结合“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即可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中主张民主与科学。民主主要涉及政治方面,科学主要涉及思想和文学方面。根据材料主要涉及是思想方面,所以是科学,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排除AB项;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
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是
A.孙中山 B.蔡元培 C.陈独秀 D.李大钊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故D正确;ABC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5.“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坐在椅子上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坐在椅子上唱歌”可知,这是一首使用白话文创作的新诗。新文化运动期间主张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正确;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暴力政治革命。A错误;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与题不符。B错误;溥仪出生于1906年,他17岁时处于1923年,国民大革命运动还没开始。C错误。综上故选D。
6.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答案】D
【解析】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是通俗性报刊,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与《申报》无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7.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D.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D
【解析】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D正确;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不是作用,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A不符合题意;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与题干“新文化运动前期”不符,B不符合题意;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辛亥革命,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8.钱玄同,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加入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他提出“文学之用典(典故)已为下乘,若普通应用之文,尤须老老实实讲话,务期老妪能解。”他的主张与当时社会上正兴起的思想一致的是(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文学之用典(典故)已为下乘,若普通应用之文,尤须老老实实讲话,务期老妪能解”说明钱玄同提倡新文学。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与的钱玄同主张一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主、科学”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③“三民主义”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①“民主、科学”出现于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时期,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③“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纲领的阐发,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确立的三大政策,按顺序排列为③①④②。 C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答案为C。
10.1915 年《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
A.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发起社会主义革命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 D.改变国民精神面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可知,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结合所学,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思想上进行改造。故D正确;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没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A项;此时中国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故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排除C项。故选D。
11.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的清道夫”和“启蒙的水”指的是( )
A.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 B.陈独秀 民主、科学
C.康有为 君主立宪 D.李鸿章 自强、求富
【答案】B
【解析】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民主科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项陈独秀 民主、科学是题干中“洒水的清道夫”和“启蒙的水”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2.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就是因为它( )
①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
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④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故①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反对封建礼教,故②正确;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③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口号是“民主”、“共和” B.主阵地是《新青年》杂志
C.李大钊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D.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A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新青年》杂志。B不合题意;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领导新文化运动。C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不合题意。综上故选A。
14.“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材料描述历史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即1912年以后。依据“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可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与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历程中,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请根据提示选出探索中足印“?”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 )
A.辛亥革命 B.袁世凯称帝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到思想层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思想层面的探索,C正确;辛亥革命是1911年的政治探索。A错误;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末,是对民主共和的破坏,不属于近代化探索。B错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D错误。综上故选C。
16.“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于1923年写的一首诗。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清朝的覆灭 B.北洋政府建立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灯闪着……我站在院中唱歌”可知,溥仪采用了白话文写作,诗歌不讲求格律,风格平易通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C正确;清朝灭亡与北洋政府的建立都是中国近代政治的巨大变革,与试题主题不符。AB错误;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塔索,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C。
17.下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著作,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状况,故②不入选;邹容的《革命军》是20世纪初期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故④不入选。此三项包含②④,故ABD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是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性作品,故①入选;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期上发表了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故③入选。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C正确。故选C。
18.“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此人是
A.陈独秀 B.鲁迅 C.郭沫若 D.徐悲鸿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杂文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毛泽东曾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故B正确;陈独秀和郭沫若不符合材料中“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排除A和C;徐悲鸿是当代画家,排除D。故选B。
19.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答案】A
【解析】根据“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概括可之,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了古代文学艺术、柱子佛学等传统文化特质。A正确;根据“对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可知,新文化运动认为儒学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没有混淆传统与现代的传统。B错误;对文言文价值的肯定与题不符。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D错误。综上故选A。
20.《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中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三要素;主权则是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民族、民权、民生” 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A.④②①③ B.③④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26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19年;“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时间是1911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时间是1915年,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②①,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思想革命开始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中国人不再沉默。发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的抗议。
材料三:1949年,伟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扬帆远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陆的唏嘘与欣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2)材料二中中国人的抗议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抗议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出该事件的性质?它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3)为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百折不挠的斗争,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两个脚印和取得的宝贵经验。
【答案】(1)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
(2)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两个脚印:①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宝贵经验: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解析】(1)依据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和所学知识,由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时期,袁世凯提出尊孔复古,妄图复辟。因此1915年,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促进了国民的觉醒,打击了封建思想,为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可知出自五四运动的口号,其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可以体现五四运动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史实: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起义受挫的情况下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根据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取得的宝贵经验是革命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
表2:1923年 北京大学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和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观察材料一表一、表二,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胡绳的观点,综合上述探究谈谈思想解放的作用。
【答案】(1)从崇拜孔子、孟子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抨击了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
(2)认识:他们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观点:他们提出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者宣传民主和科学。
(3)观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表一、表二票数的变化可知,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的变化是从崇拜孔子、孟子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抨击了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可知,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是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者宣传民主和科学。
(3)根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可以概括,胡绳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思想解放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