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34: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34: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34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报 B.电影 C.报纸 D.轮船
2.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①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②近代报业和新式出版业的发展
③推行新式教育制度 ④编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书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是( )
A.《民报》 B.《申报》 C.《晨报》 D.《京报》
4.假如你生活在1907年,下列可以做的事有(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打长途电话
6.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表明( )
A.中国正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传统社会正在向近代社会转变
C.西方文明全面改造了近代中国 D.中国社会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7.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辨。”报道中的“剪辨”事件发生在( )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五四运动期间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10.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
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记录片 C.战争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
11.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12.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是我国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二十年前,城市居民普遍用的还是自行车,而今摩托车已经普及,小汽车也已经进入城市一般家庭。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A.我国已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3.下图为1956的一幅漫画《奶奶和孙女》面中人物对话为——孙女:“奶奶,我最远到过西藏。”“奶奶,我最远到过朝鲜。”奶奶:“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远到过(附近的)隆福寺。该漫画反映了
A.国家重点建设东北和西南 B.铁路建设已经到达了西藏
C.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D.新旧时代女性的不同命运
14.近代社会的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哪种社会风尚不见了(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大脚姑娘长统袜,走出家庭谋自强
C.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先生女士西式装,读报听戏看电影
15.“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16.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D.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7.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8.以下哪些内容能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变化
①2015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总额突破896亿元
②低碳生活、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③人们拿着油票、粮票、布票排着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
④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事物层出不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让城镇居民密切关注的是()
A.医疗保险制度 B.就业制度 C.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 D.养老保险制度
2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跳槽”“炒鱿鱼”“创客”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  )
A.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
C.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D.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材料二
时间 四大件
20世纪50—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以来 智能手机、电脑、汽车、楼房
材料三 2018年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四 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曾经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当“关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共识,“解读中国”则像庞大的中国本身一样复杂多元。
(1)根据材料一,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说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就业方面,从前的什么被打破?增加了哪些新的就业模式?(至少写出两种)
(3)根据材料三回答,我国建立起哪些社会保障体系?(至少写出三种)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34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报 B.电影 C.报纸 D.轮船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可知这是一种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发明,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是电影,故B项正确;电报和报纸都是文字信息,并不能让人身临其境,故排除A和C;轮船是交通工具,与身临其境开眼界无关,故排除D。故选择B。
2.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①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 ②近代报业和新式出版业的发展
③推行新式教育制度 ④编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书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推行新式教育制度等。A项①②③是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变革,符合题意;编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书籍是清朝前期,排除B、C和D。故选A。
3.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是( )
A.《民报》 B.《申报》 C.《晨报》 D.《京报》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B项符合题意;《民报》1905年6月创刊后,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非商业报纸。排除A项;《晨报》是以梁启超、林长民为主导的政治派系的官方报刊之一,排除C项;民国初年影响巨大的《京报》是由绍飘萍创刊于1918年10月。排除D项。故选择B。
4.假如你生活在1907年,下列可以做的事有(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1907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题干考查的是20世纪初之前就有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申报》创办于1872的上海,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的戊戌变法时期,所以①②都是20世纪初之前就能做到了;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创办的,在此之后都能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所以④是正确的;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D;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技制,所以20世纪初不能在考中状元了,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5.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打长途电话
【答案】A
【解析】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发明也不断传入中国,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用它来传递信息,进行联系,A符合题意;写封书信是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就有,B排除;19世纪80年代还不能上网,C排除;电话在当时的中国使用不是很普遍,不是最佳的联系手段,D排除。故选择A。
6.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表明( )
A.中国正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传统社会正在向近代社会转变
C.西方文明全面改造了近代中国 D.中国社会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根据“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电灯、飞机等在中国出现,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B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沦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全面改造”说法过于绝对,中国社会生活此时是新旧交织,C错误;"完全实现了"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综上故选B。
7.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辨。”报道中的“剪辨”事件发生在( )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五四运动期间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C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错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B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D错误。综上故选C。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精神生活”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登报与溥仪离婚,说明了当时中国女性思想的巨大变化;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是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所以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B;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属于通讯业的进步,与精神生活无关,所以②错误,故排除ACD。
9.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 故B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时期不符合,排除A;C和D晚于20世纪初期,排除B和C。故选B。
10.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
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记录片 C.战争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电影,主要是以京剧的方式来讲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黄忠,在汉中大战击毙曹魏大将夏候渊而闻名的故事,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1.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是社会旧习俗,B符合题意;“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反映的是社会新习俗的易服,A排除;“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反映的是废止缠足等,C排除;“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反映的是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D排除。故选择B。
12.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是我国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二十年前,城市居民普遍用的还是自行车,而今摩托车已经普及,小汽车也已经进入城市一般家庭。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A.我国已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都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当前我国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排除B;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C。故选D。
13.下图为1956的一幅漫画《奶奶和孙女》面中人物对话为——孙女:“奶奶,我最远到过西藏。”“奶奶,我最远到过朝鲜。”奶奶:“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远到过(附近的)隆福寺。该漫画反映了
A.国家重点建设东北和西南 B.铁路建设已经到达了西藏
C.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D.新旧时代女性的不同命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奶奶,我最远到过西藏。”“奶奶,我最远到过朝鲜。” “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远到过(附近的)隆福寺。”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女性的地位,说明新旧时代女性的不同命运,故D项正确;A项和题意无关,排除;青藏铁路于1958年开工建设,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C项错误。故选D。
14.近代社会的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哪种社会风尚不见了(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大脚姑娘长统袜,走出家庭谋自强
C.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先生女士西式装,读报听戏看电影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意思是清朝男子留辫子,行跪拜礼。但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大总统令强令男子剪辫,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礼。因此C符合要求。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俗呈现了崇洋逐新的特点。社会上出现了集体婚礼、新式婚礼等情况,因此A不合题意。排除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大总统令强令女子禁止缠足,因此B不合题意,排除B。辛亥革命后,将老爷大人改为了先生、君,1905年电影被引进中国,因此D不合题意,排除D。综上故选C。
15.“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地角天涯边一线”这是说有线电报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快捷,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D.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17.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反映新中国的成立;B反映文化大革命;C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D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故选D项。
18.以下哪些内容能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变化
①2015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总额突破896亿元
②低碳生活、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③人们拿着油票、粮票、布票排着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
④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事物层出不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需要拿着油票、粮票、布票排着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③排除;2015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总额突破896亿元,低碳生活、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事物层出不穷。仔细审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让城镇居民密切关注的是()
A.医疗保险制度 B.就业制度 C.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 D.养老保险制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是医疗制度改革,医疗保险是大家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跳槽”“炒鱿鱼”“创客”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  )
A.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
C.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D.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词汇都与就业有关,随着“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产生了选择自主择业,创业等新的就业观念,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且题干体现不出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信息;C项虽与就业有关,但不是在说失业的话题;D项主题也与题干无关;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材料二
时间 四大件
20世纪50—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以来 智能手机、电脑、汽车、楼房
材料三 2018年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四 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曾经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当“关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共识,“解读中国”则像庞大的中国本身一样复杂多元。
(1)根据材料一,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说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答案】(1)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3)中国的和平发展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解析】(1)依据图A是一张粮票的照片,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有产物。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地下,所有的物品都实行票证,是有计划的分配;图B是一张股权证的照片,股权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才会出现股权证。所以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2)依据表格内容,人们在20世纪50—70年代,使用的家庭物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家庭四大件为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21世纪以来,智能手机、电脑、汽车、楼房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必有品。通过这些物品越来越高级,购买花的钱越来越多,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3)依据“材料三2018年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 “材料四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曾经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就业方面,从前的什么被打破?增加了哪些新的就业模式?(至少写出两种)
(3)根据材料三回答,我国建立起哪些社会保障体系?(至少写出三种)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铁饭碗,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体现。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食方面不但能吃饱,而且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在就业方面,铁饭碗被打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依据所学可知,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