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2:中国古代史篇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2:中国古代史篇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2
中国古代史篇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选择题
1.根据下表有关秦朝和古罗马的历史信息,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
秦朝 古代罗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朝颁布了大量的律令,许多条文传承至后世。 公元前451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基础。公元前270年左右,罗马统一了意大利。
A.统治者都比较注重民主和法治 B.都在公元前2世纪实现统一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 D.都对后世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解析】秦朝颁布了大量的律令,许多条文传承后世;古代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其法律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二者都对后世文明产生重大影响,D项正确;秦朝颁布了大量的律令,古代罗马制订了《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统治者对“法治”的重视,但不能体现重视民主,排除A项;秦朝和古罗马都在公元前3世纪实现统一,秦朝在公元前3世纪末统一中国,罗马在公元前3世纪初统一意大利,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罗马在该时期属于共和国时期,还没进入帝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上,同学们围绕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执政措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非常重视同匈奴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通过通婚、互市等方式加强同匈奴的联系。
③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也有利于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且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①正确;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故②错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故③正确;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故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3.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B
【解析】为了加强对思想的统治,更有利与封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B项正确;防止人民反抗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压制知识分子属于思想控制措施,排除C项;加强思想控制从属于巩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有学者评论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史实与此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 )
A.儒家思想、分封制、西域都护 B.罢黜百家、郡县制、北击匈奴
C.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北击匈奴 D.道家思想、王位世袭制、万里长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教产生巨大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秦始皇首创,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为中国疆域领土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与题干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北击匈奴,故选C;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与秦始皇不符,故排除A;罢黜百家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政策,与孔子不符,故排除B;道家思想与孔子不符,而且王位世袭是夏朝大禹开创的,故排除D。
5.“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开始和结束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 、汉朝 B.汉朝、唐朝 C.秦朝、明朝 D.唐朝、清朝
【答案】C
【解析】丞相一职最早设立于秦朝,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但自从丞相制度开始实行后,一直存在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统治,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6.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举荐制 D.行省制代替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了郡县制。从此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B正确;夏启继承父位,当上夏朝的国王,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A错误;隋朝时期,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故C错误;元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行省制,故D错误。故选B。
7.文物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史料证据。从下图文物秦代小篆中,我们不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小篆是秦朝通用文字 B.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C.秦朝统一了度量衡 D.秦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没有反映秦朝统一了度量衡的信息,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统一了文字,通行小篆,排除AB;材料“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意思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于秦朝,国家实现了统一,人们生活安定,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反映秦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排除D。故选C。
8.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 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故选D。
9.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如下图是秦泰山石刻,由秦朝宰相李斯所书,从中可见秦始皇统一后采用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不一样,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秦统一后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故B符合题意;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排除A;隶书和行书的出现时间晚于小篆,排除CD。故选B。
10.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A.秦朝 B.汉朝 C.周朝 D.清朝
【答案】A
【解析】秦朝疆域西至陇西,东到东海,北达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故A符合题意;汉朝、周朝、清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选A。
11.据记载,一位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给国家。这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法律严苛 D.爱惜民力
【答案】A
【解析】一位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给国家,这说明秦朝赋税沉重,赋税即是指国家向百姓征收的税收以增加政府经济实力,A符合题意;徭役是指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题干没有体现,B排除;法律严苛是指秦朝刑法十分严酷,题干没有体现,C排除;题干中所述赋税沉重的现象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不是说明秦朝爱惜民力,D排除。故选A。
12.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C符合题意;黄帝是传说时代人物,排除A;夏启属于奴隶制时期,排除B;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代表,不合题意,排除D。故选C。
13.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佛经 ④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①符合题意;秦国统一了文字,规定小篆为统一的文字,④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意,故B正确;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兴办的,②不符合题意;佛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时期,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4.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金华最早的行政建制为乌伤县,属会稽郡。这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金华最早的行政建制为乌伤县,属会稽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在地方推行分封制,A排除;元朝时期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C排除;隋朝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D排除。故选择B。
15.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下列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A.①处是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②处是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发展和社会变化
C.③处是隋唐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④处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20年东汉灭亡,所以①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A正确;581年隋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因此②处是隋唐时期,B错误;906年辽朝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因此③处是宋元时期,C错误;④处是明清时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指的是隋唐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A。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开始将法学说应用到全国……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语所指的制度是
A.分封制司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B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排除;三省六部制与题干的“新皇帝开始将法学说应用到全国”不符,C排除;行省制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排除。故选B。
17.下图所示钱币,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币,这两种钱币最早铸造于
A.秦国西汉 B.秦国东汉 C.秦朝西汉 D.秦朝东汉
【答案】C
【解析】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是圆形方孔钱,西汉时期铸造的货币是五铢钱。故C符合题意;秦国时期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东汉时期晚于西汉时期,排除B和D项。故选C。
18.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
C.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西汉、明朝、清朝疆域图可知,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西汉、明朝、清朝版图不断扩大,说明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巩固、不断得到发展,B正确;秦朝、西汉、明朝、清朝都是统一的王朝,排除A;从地图看不出中外交往不断扩大、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排除CD。故选B。
19.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正确的一组是( )
①造成全国混乱,不利于新建帝国的统一 ②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必然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这措施巩固了秦朝的统治,思想上的统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对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是秦朝暴政的表现,加快了秦朝的灭亡,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20.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人也称其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不包括( )
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统一文字、货币
C.开始推行县制 D.修长城,开灵渠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就开始推行县制,这不是秦始皇的功绩,故选C;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和货币;修长城,开灵渠;这三项均是秦始皇的功绩,故排除AB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如图所示,你知道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哪种制度。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
(2)同意;理由:秦朝建立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为了加强交通往来,秦始皇还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统一道路的宽窄;又开凿灵渠和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析】(1)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材料一中的图示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图中的“皇帝”指嬴政。秦在地方建立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同意作者“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观点。围绕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22.历史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有关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的痕迹。对我们学习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收集史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材料一中的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诗歌歌颂了他的哪一伟大历史功绩?
材料二:“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干藏有《诗》《书》败家语者,皆诣守慰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460各儒生方士在咸阳被坑杀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谈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整理史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评说不一。为了学会正确评价秦始皇,八(1)班同学们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史料。整理如下:
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②实行陶片放逐法③制定车裂等十多种死刑
④中央设置公民大会和元老院⑤建立了秦朝行政体系……
(论从史出)
(3)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至少两个方面)
(4)结合上述,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1)①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另一方面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3)A组:①③
B组:统一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应该史论结合,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社会进步有无贡献。
【解析】(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指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开创了历史新局面,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由材料二“非秦纪皆烧之”“460个儒生方士在咸阳被坑杀”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确实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如制定车裂等十多种死刑。故材料中①③能支持他是暴君这一观点。秦始皇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他还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可以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4)根据历史知识可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梳理出历史人物各方面的有关史实,然后对史实加以归类,再从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中,作出综合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要抓主要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要坚持辩证的方法,要坚持两点论的原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2
中国古代史篇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选择题
1.根据下表有关秦朝和古罗马的历史信息,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
秦朝 古代罗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朝颁布了大量的律令,许多条文传承至后世。 公元前451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基础。公元前270年左右,罗马统一了意大利。
A.统治者都比较注重民主和法治 B.都在公元前2世纪实现统一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 D.都对后世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2.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上,同学们围绕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执政措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非常重视同匈奴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通过通婚、互市等方式加强同匈奴的联系。
③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也有利于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且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4.有学者评论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史实与此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 )
A.儒家思想、分封制、西域都护 B.罢黜百家、郡县制、北击匈奴
C.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北击匈奴 D.道家思想、王位世袭制、万里长城
5.“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开始和结束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 、汉朝 B.汉朝、唐朝 C.秦朝、明朝 D.唐朝、清朝
6.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举荐制 D.行省制代替郡县制
7.文物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史料证据。从下图文物秦代小篆中,我们不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小篆是秦朝通用文字 B.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C.秦朝统一了度量衡 D.秦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8.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 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9.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如下图是秦泰山石刻,由秦朝宰相李斯所书,从中可见秦始皇统一后采用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10.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A.秦朝 B.汉朝 C.周朝 D.清朝
11.据记载,一位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给国家。这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法律严苛 D.爱惜民力
12.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13.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佛经 ④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金华最早的行政建制为乌伤县,属会稽郡。这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15.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下列朝代及其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A.①处是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②处是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发展和社会变化
C.③处是隋唐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④处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开始将法学说应用到全国……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语所指的制度是
A.分封制司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7.下图所示钱币,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币,这两种钱币最早铸造于
A.秦国西汉 B.秦国东汉 C.秦朝西汉 D.秦朝东汉
18.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
C.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19.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正确的一组是( )
①造成全国混乱,不利于新建帝国的统一 ②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必然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人也称其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不包括( )
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统一文字、货币
C.开始推行县制 D.修长城,开灵渠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如图所示,你知道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哪种制度。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2.历史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有关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的痕迹。对我们学习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收集史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材料一中的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诗歌歌颂了他的哪一伟大历史功绩?
材料二:“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干藏有《诗》《书》败家语者,皆诣守慰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460各儒生方士在咸阳被坑杀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谈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整理史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评说不一。为了学会正确评价秦始皇,八(1)班同学们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史料。整理如下:
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②实行陶片放逐法③制定车裂等十多种死刑
④中央设置公民大会和元老院⑤建立了秦朝行政体系……
(论从史出)
(3)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至少两个方面)
(4)结合上述,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