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3:中国古代史篇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3:中国古代史篇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3
中国古代史篇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选择题
1.史书上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用主父偃的策略解决当时问题的突出优点是( )
A.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游牧民族的侵扰 B.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封国势力
C.可以极大增加中央的收入 D.使西汉从此再也没有侯国和王国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B项正确;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不是少数民族问题,排除A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C项;推恩令只是削弱了王国实力,并不是把侯国和王国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学习历史需要善于总结。中西方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两个国家政权是
A.罗马帝国与西汉 B.阿拉伯帝国与秦朝
C.斯巴达国与东汉 D.拜占庭帝国与西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8年灭亡;罗马帝国是公元前27年建立。公元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因此中西方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两个国家政权是罗马帝国和东汉,故A正确;秦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故B错误;东汉的存在时间是25年-220年,故C错误;西晋存在的时间是266年 -316年,故D错误。故选A。
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汉武帝在微信朋友圈中最有可能“晒”出的内容是
①起床后锻炼身体做“五禽戏” ②上午听取司隶校尉对官员的汇报
③午后休闲时和大臣品尝葡萄 ④下朝后与学者董仲舒聊儒家经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五禽戏”相传是东汉末年医者华佗发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不可能用“五禽戏”锻炼身体,排除①;司隶校尉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②选项内容是可能的;葡萄是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选项内容是可能的;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④选项也是可能的。故选②③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4.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汉朝
A.实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采取盐铁专营 D.推崇儒家学术
【答案】A
【解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大,到汉武帝时诸侯的地盘缩小,主要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政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平定七国之乱、采取盐铁专营、推崇儒家学术,故BCD不合题意。故选A。
5.以下两幅朝代疆域示意图分别是
A.西周、东周 B.东周、秦 C.秦、西汉 D.西汉、东汉
【答案】C
【解析】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6.西域都护设置于
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70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前50年
【答案】C
【解析】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7.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经济上实行货币官铸、盐铁官营和平抑物价等措施,军事上开展了反击匈奴侵扰的大规模战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礼崇儒成为正统思想。以上多方面措施巩固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汉高祖是西汉开国皇帝,故A排除;BC项与文景之治有关,故BC排除。故选D。
8.“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西汉政府此举主要得益于
A.卫青、霍去病击溃匈奴 B."推恩令”的颁布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D.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精骑打败匈奴。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初设酒泉郡及武威郡。到公元前111年,又设置张掖郡、敦煌郡。故A正确;“推恩令”的颁布是为了削弱王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监督,故排除C项;推行儒学教育是教育方面,题目考查的是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故排除D项。故选A。
9.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刺史制度 D.禅让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是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故选C;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A;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故排除B;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王位继承制度,故排除D。
10.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河西走廊,并设置敦煌、张掖等郡县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国力衰落,经常受到匈奴袭扰;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大破匈奴,故选B;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与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时期不符合,故排除ACD。
11.贾谊《治安策一》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以下西汉政策中,和材料主张相一致的是( )
A.推行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施“推恩令” D.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和后来的推恩令在特点上是一致的,都是主张一步一步的削弱王国的力量,C符合题意;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材料没有体现,A排除;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材料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择C。
12.“南秀北雄,中国徐州”。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为楚国,曾一度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了这种问题( )
A.独尊儒术 B.推恩令 C.兴办太学 D.设丞相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初“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统治”,针对这种局面,汉武帝命令王国除嫡长子继承王爵外,其余子弟也要封侯,并从王国内划出封地,美其名曰“推恩”;推恩令实施后,诸侯王国势力越来越小,失去了与朝廷对抗的实力,故选B;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是统一思想的措施,与削弱地方势力无关,故排除AC;设置丞相属于中央官制体系,与削弱地方势力无关,故排除D。
13.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西汉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在这里你将学习( )
A.法家治国之道 B.《孙子兵法》
C.书法艺术 D.儒家经典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故D符合题意。西汉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而没有法家学说、《孙子兵法》、书法艺术等,故排除ABC。故选D。
1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汉朝继之而起后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故C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危机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A;社会变革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排除D。故答案为C。
15.经历战国、秦、汉,儒家思想由碌碌为无到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它主张“民贵君轻” B.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它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思想 D.它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来加强思想控制。所以儒家思想由碌碌为无到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正确;主张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与题不符。A错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是因为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受到人民的拥护。B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C错误。综上故选D。
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为人主者,操生杀之权。”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 D.建立教育体系
【答案】C
【解析】董仲舒的上述言论属于“君权神授”思想,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故C符合题意;光大儒家是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排除A;恢复礼乐秩序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建立教育体系是提高儒学的措施,排除D,故选C。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清朝设置台湾府 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西域都护设立,加强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故①符合题意;宣政院和驻藏大臣的设立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故②④符合题意;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故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①②③④。
18.汉初,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学教育 D.统一盐铁经营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很大,威胁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B项实行推恩之策是汉武帝为解决题干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削弱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经济大一统,D正确;汉武帝的措施就是要改变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局面,A错误;汉武帝的措施实际是压制商业的发展,起到稳定农业和安定人心的效果,B错误。统一铸币权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错误。综上故选D。
20.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针对此问题,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铸造五铢钱
C.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D.实行“盐铁官营”
【答案】A
【解析】根据“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可知,汉武帝面对的是王国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A正确;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属于经济大一统措施,与题不符。BD错误;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与解决王国问题无关。C错误。综上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给我国的历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创新时代)
材料一 我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他”创立的这个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材料中翦伯赞是怎样评价“他”的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颁布新法令)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是谁 “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法令的推行产生了什么影响
(维系大一统)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是借鉴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哪一学派
(发展主旋律)
(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答案】(1)秦始皇。咸阳。翦伯赞肯定秦始皇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依据是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2)汉武帝。“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法家。儒家。
(4)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秦始皇。秦始皇创立的王朝是秦朝,秦朝的都城是咸阳。依据材料一的“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材料中翦伯赞肯定秦始皇的贡献,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的“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是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结合材料三的“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是借鉴了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主张。依据材料三的“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儒家。
(4)综上题干材料,可以概括出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
——曹彰
材料三 (西晋灭亡后)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华夏民族”是由我国古代哪一部落联盟形成的
(2)材料二中“纵横天下”,是通过哪次战役使哪一民族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3)根据材料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什么趋势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那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1)炎黄联盟。
(2)漠北战役。匈奴族。
(3)中原地区战乱不休,为躲避战乱。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趋势:民族交融。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5)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材料一中提到的“华夏民族”是由我国古代炎黄联盟形成的。
(2)依据材料二的“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族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3)根据材料三的“(西晋灭亡后)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可知,“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原因是:中原地区战乱不休,为躲避战乱。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根据材料四的“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3
中国古代史篇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选择题
1.史书上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用主父偃的策略解决当时问题的突出优点是( )
A.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游牧民族的侵扰 B.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封国势力
C.可以极大增加中央的收入 D.使西汉从此再也没有侯国和王国
2.学习历史需要善于总结。中西方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两个国家政权是
A.罗马帝国与西汉 B.阿拉伯帝国与秦朝
C.斯巴达国与东汉 D.拜占庭帝国与西晋
3.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汉武帝在微信朋友圈中最有可能“晒”出的内容是
①起床后锻炼身体做“五禽戏” ②上午听取司隶校尉对官员的汇报
③午后休闲时和大臣品尝葡萄 ④下朝后与学者董仲舒聊儒家经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汉朝
A.实行推恩政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采取盐铁专营 D.推崇儒家学术
5.以下两幅朝代疆域示意图分别是
A.西周、东周 B.东周、秦 C.秦、西汉 D.西汉、东汉
6.西域都护设置于
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70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前50年
7.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8.“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西汉政府此举主要得益于
A.卫青、霍去病击溃匈奴 B."推恩令”的颁布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D.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9.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刺史制度 D.禅让制度
10.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河西走廊,并设置敦煌、张掖等郡县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1.贾谊《治安策一》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以下西汉政策中,和材料主张相一致的是( )
A.推行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施“推恩令” D.实行盐铁专卖
12.“南秀北雄,中国徐州”。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为楚国,曾一度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了这种问题( )
A.独尊儒术 B.推恩令 C.兴办太学 D.设丞相
13.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西汉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在这里你将学习( )
A.法家治国之道 B.《孙子兵法》
C.书法艺术 D.儒家经典
1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5.经历战国、秦、汉,儒家思想由碌碌为无到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它主张“民贵君轻” B.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它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思想 D.它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为人主者,操生杀之权。”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 D.建立教育体系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清朝设置台湾府 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汉初,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学教育 D.统一盐铁经营
19.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削弱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20.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针对此问题,汉武帝( )
A.颁布“推恩令” B.铸造五铢钱
C.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D.实行“盐铁官营”
二、非选择题
21.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给我国的历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创新时代)
材料一 我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他”创立的这个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材料中翦伯赞是怎样评价“他”的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颁布新法令)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是谁 “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法令的推行产生了什么影响
(维系大一统)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是借鉴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哪一学派
(发展主旋律)
(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
——曹彰
材料三 (西晋灭亡后)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华夏民族”是由我国古代哪一部落联盟形成的
(2)材料二中“纵横天下”,是通过哪次战役使哪一民族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3)根据材料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什么趋势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那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