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3:中国自然地理篇之河流与湖泊(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3:中国自然地理篇之河流与湖泊(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3
中国自然地理之河流与湖泊
一、选择题
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黄河上游河段的是( )
A.①②河段 B.②③河段 C.③④河段 D.只有④河段
2.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开荒种地 B.中游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
C.下游开挖入海新河 D.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下图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4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①是我国第二长河,注入东海。 B.河流②是我国第一长河,誉为“黄金水道”。
C.河流③含沙量大,注入黄海。 D.河流④冬季无结冰期。
4.②③两条河流都有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青海、西藏 B.西藏甘肃 C.青海、四川 D.山西、陕西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和“黄河四个水文站的数据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水文观测数据 兰州 河口 桃花峪 利津
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981 786 1820 1514
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3.48 6.67 26.6 24.8
5.黄河上、中游的界线是( )
A.兰州 B.河口 C.桃花峪 D.利津
6.有关河口到桃花峪河段年平均含沙量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加: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
B.增加: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C.减少: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高
D.减少:汇入支流少,输沙量少
7.桃花峪到利津河段年平均流量减少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
A.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B.地上河,缺少支流汇入,加上蒸发量大,水量减少明显
C.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偏少
D.沿岸污染严重,可用水少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中国龙”身上也存在“病症”(如下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脉”并“对症下药”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黄河下游“脚肿”(地上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上游兴修水电站 B.中游水土流失 C.中游水污染 D.下游河流断流
9.医治黄河“腹泻”(水土流失)的最佳“药方”是( )
A.植树种草 B.退耕还湖 C.加固大堤 D.南水北调
读我国“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松花江是内流河,黄河是外流河
B.两条河流冬季无结冰现象
C.两条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D.松花江在4月后流量增加,是由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11.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长度最长的河流
B.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后,水量不变,泥沙增加
C.中游河床被抬高,易导致河堤决口泛滥
D.黄河的治理重在水土保持工作
下左图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下右图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 D.受伏旱的影响
小天鹅是在我国越冬的鸟类之一,下图为小天鹅在我国境内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每年冬季可以观赏到小天鹅集群越冬景观的地点是( )
A.台湾日月潭 B.黄河入海口 C.洞庭湖、鄱阳湖 D.青海湖
15.甲越冬地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高,主要原因是( )
A.地处高原,寒冷气流难以到达 B.冬季降水多,气候温暖湿润
C.深居内陆,冬暖夏凉 D.冬季风被山脉阻挡,较为温暖
16.小天鹅在我国境内的迁徙路线①和②对比,不正确的是( )
A.①线比②线经过的省区更少 B.②线比①线经过的平原地区更广
C.①线比②线气候更湿润 D.②线比①线人口更稠密
下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我国两条河流中下游流量过程线,A、B分别代表①②流域内的气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图中①、②与A、B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 B.②——B C.①——B D.②——A
18.图中两条河流中的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其共同的原因是( )
A.降水集中 B.河道弯曲 C.水网密布 D.水土流失严重
读长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和交汇支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宜宾-雅砻江 B.②-重庆-岷江
C.③-武汉-汉江 D.④-南京-湘江
20.长江流域几乎年年发生洪灾。长江流域洪灾频率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降水丰沛、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B.人们对工程设施的维护不及时
C.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河湖淤积、湖面减小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年以来洪涝灾害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省(区、市)3385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受强降雨影响,在长江上游干流、乌江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的情况。7月2日18时,三峡因拦蓄洪水,三峡坝前水位涨至147.40米。下图是长江流域局部图。
(1)图中所示区域,长江主要流经____(地形类型),河道变宽航运发达,被人们称为“____”。
(2)图中武汉、湖口、长沙、南昌等城市分布的共同特征是____。
(3)材料说明长江三峡的功能是____。
(4)根据长江流域局部图,长江中游洪涝频发的人为原因是____。
(5)试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22.下图为“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图”,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1)黄河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山脉,注入①____海;
(2)黄河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____资源,上游河段存在的生态问题有____(列出一项即可);
(3)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②____高原,接纳了两条重要的支流B____河和C____河。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造成严重的____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应在中游地区大力发展____综合治理;
(4)黄河下游流淌在③____平原上,河床宽,水流缓,泥沙大量淤积,抬高河床形成“____”;河堤一旦决口,沿岸广大地区将遭受____(灾害)威胁,为防止这一灾害发生,在下游河段我们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3
中国自然地理之河流与湖泊
一、选择题
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黄河上游河段的是( )
A.①②河段 B.②③河段 C.③④河段 D.只有④河段
2.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开荒种地 B.中游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
C.下游开挖入海新河 D.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答案】1.A 2.B
【解析】1.黄河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市,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读图可知,图中①②河段位于黄河上游,③段位于黄河中游,④段位于黄河下游。故根据题意选A。
2.黄河地上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在下游淤泥形成的。所以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中游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但是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所以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下图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4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①是我国第二长河,注入东海。 B.河流②是我国第一长河,誉为“黄金水道”。
C.河流③含沙量大,注入黄海。 D.河流④冬季无结冰期。
4.②③两条河流都有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青海、西藏 B.西藏甘肃 C.青海、四川 D.山西、陕西
【答案】3.B 4.C
【解析】3.图中河流①是珠江,我国第二长河是黄河,A错误。河流②是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第一大河,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多千米,被誉为“黄金水道”,B正确。河流③是黄河,含沙量大,注入渤海,C错误。河流④是黑龙江,纬度位置高,冬季河流有结冰期,D错误。故选B。
4.图中河流②是长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区;③是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省区。因此两条河流共同流经青海、四川,C正确。故选C。
【点睛】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域,在上海市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是我国第二长河,干流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域,在山东省东营垦利区入渤海。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和“黄河四个水文站的数据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水文观测数据 兰州 河口 桃花峪 利津
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981 786 1820 1514
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3.48 6.67 26.6 24.8
5.黄河上、中游的界线是( )
A.兰州 B.河口 C.桃花峪 D.利津
6.有关河口到桃花峪河段年平均含沙量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加: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
B.增加: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C.减少: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高
D.减少:汇入支流少,输沙量少
7.桃花峪到利津河段年平均流量减少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
A.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B.地上河,缺少支流汇入,加上蒸发量大,水量减少明显
C.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偏少
D.沿岸污染严重,可用水少
【答案】5.B 6.B 7.A
【解析】5.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黄河中、下游 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B正确。故选B。
6.从河口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有无定河、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进入黄河的泥沙近90%来自于中游流域,B正确。故选B。
7.桃花峪到利津河段位于华北平原,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且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用水十分紧张,A正确。地上河,缺少支流汇入,加上蒸发量大,水量减少明显;降水量偏少,这属于自然原因,B、C错误。沿岸污染,可用水少,不是该段年平均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汇集了渭河和汾河等数十条支流,由于当地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减慢,从中游带来的泥沙一部分在河床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中国龙”身上也存在“病症”(如下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脉”并“对症下药”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黄河下游“脚肿”(地上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上游兴修水电站 B.中游水土流失 C.中游水污染 D.下游河流断流
9.医治黄河“腹泻”(水土流失)的最佳“药方”是( )
A.植树种草 B.退耕还湖 C.加固大堤 D.南水北调
【答案】8.B 9.A
【解析】8.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其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流淌在华北平原上,随着河床变得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也就是脚肿),故本题选B。
9.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带走了大量泥沙,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进入下游后随着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在下游沉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因此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等,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故本题选A。
【点睛】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读我国“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松花江是内流河,黄河是外流河
B.两条河流冬季无结冰现象
C.两条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D.松花江在4月后流量增加,是由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11.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长度最长的河流
B.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后,水量不变,泥沙增加
C.中游河床被抬高,易导致河堤决口泛滥
D.黄河的治理重在水土保持工作
【答案】10.C 11.D
【解析】10.松花江和黄河都是外流河,故A错误。两条河均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均有结冰现象,故B错误。两条河流流域内的降水季节不均,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故C正确。松花江在4月后流量增加,是由于流域内冰雪融化导致,主要以平原为主,故D错误。故选C。
11.中 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是长江,黄河是第二长河,故A错误。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后,水量减少,泥沙增加,故B错误。下游河床被抬高,形成了“地上河”,易导致河堤决口泛滥,故C错误。黄河的治理重在水土保持工作,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大江大河的国家,根据河流是否注入海洋,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河流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的河流会有结冰现象,以南无结冰现象。
下左图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下右图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 D.受伏旱的影响
【答案】12.C 13.D
【解析】12.读图可知,春季、夏季和冬季都是河流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水,秋季(10月-12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所以根据题意选C。
13.在7月的时候河流水位和湖泊水位同时降低,此时长江流域进入了伏旱季节,也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蒸发旺盛,河流和湖泊水位都在下降。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河流水和湖泊水之间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补给给水位低的,气候对河流和湖泊水位的影响最大。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小天鹅是在我国越冬的鸟类之一,下图为小天鹅在我国境内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4.每年冬季可以观赏到小天鹅集群越冬景观的地点是( )
A.台湾日月潭 B.黄河入海口 C.洞庭湖、鄱阳湖 D.青海湖
15.甲越冬地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高,主要原因是( )
A.地处高原,寒冷气流难以到达 B.冬季降水多,气候温暖湿润
C.深居内陆,冬暖夏凉 D.冬季风被山脉阻挡,较为温暖
16.小天鹅在我国境内的迁徙路线①和②对比,不正确的是( )
A.①线比②线经过的省区更少 B.②线比①线经过的平原地区更广
C.①线比②线气候更湿润 D.②线比①线人口更稠密
【答案】14.C 15.D 16.C
【解析】14.由图可知,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冬季可以观赏到集群的小天鹅。日月潭位于我国台湾,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A错;黄河入海口不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B错;洞庭湖、鄱阳湖属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C对;青海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不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D错;故选C。
15.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的南侧,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受山地的阻挡,使甲地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气温较高。D对,ABC错;故选D。
16.由图可知,①线经过的省区有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区,②线经过江西省、安徽省、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至少六个省区,①线比②线经过的省区更少,A对;②线经过华北平原地区、东北平原地区,①线主要经过山地、高原地区,②线比①线经过的平原地区更广,B对;①线位置偏西,②线位置偏东,距离海洋更近,②线气候更湿润,C错;②线主要经过我国东部地区,①线主要经过中西部地区,②线比①线人口更稠密,D对;依据题意,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焚风效应,气温较高。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较中西部地区密集。
下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我国两条河流中下游流量过程线,A、B分别代表①②流域内的气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图中①、②与A、B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 B.②——B C.①——B D.②——A
18.图中两条河流中的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其共同的原因是( )
A.降水集中 B.河道弯曲 C.水网密布 D.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17.A 18.A
【解析】17.根据图中河流流量及其变化曲线可知,①是长江,②是黄河。长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在20℃以上,降水丰沛;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温和少雨,仔细观察A图和B图的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可知,A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B图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最低气温在0℃以下,所以①和A相对应,A正确,C错误;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夏季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较多,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寒冷干燥,B图7月平均气温低于20℃,A图1月平均气温高于0℃,所以②和A、B都不对应,B和D错误。故选A。
18.根据图中河流流量及其变化曲线可知,①是长江,②是黄河,两河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且集中,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A正确。故选A。
【点睛】长江、黄河作为我国的两大河流,在水文特征、危害、开发、治理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也存在的较大差异,学习时应充分掌握。
读长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和交汇支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宜宾-雅砻江 B.②-重庆-岷江
C.③-武汉-汉江 D.④-南京-湘江
20.长江流域几乎年年发生洪灾。长江流域洪灾频率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降水丰沛、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B.人们对工程设施的维护不及时
C.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河湖淤积、湖面减小
【答案】19.C 20.D
【解析】19.读图可知,图中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和交汇支流对应正确的分别是①—宜宾、岷江,②—重庆、嘉陵江,③—武汉、汉江,④—湖口、赣江。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一直以来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就是东部季风区,降水丰沛,支流多汇水速度快、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人为因素主要是在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士流失严重;中游地区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量大减,在暴雨季节来临之时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围湖造田等原因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年以来洪涝灾害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省(区、市)3385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受强降雨影响,在长江上游干流、乌江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的情况。7月2日18时,三峡因拦蓄洪水,三峡坝前水位涨至147.40米。下图是长江流域局部图。
(1)图中所示区域,长江主要流经____(地形类型),河道变宽航运发达,被人们称为“____”。
(2)图中武汉、湖口、长沙、南昌等城市分布的共同特征是____。
(3)材料说明长江三峡的功能是____。
(4)根据长江流域局部图,长江中游洪涝频发的人为原因是____。
(5)试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答案】(1) 平原 “黄金水道”
(2)沿河流分布
(3)防洪
(4)围湖造田
(5)加固堤坝;中游裁弯取直,疏通河道;上游植树种草;中游退田还湖;修建水利枢纽
【解析】本题以今年洪涝灾害频发,三峡大坝拦蓄洪水为背景,以长江流域局部图为材料,涉及了长江流域流经的地形区、河流沿岸城市分布的特点、三峡大坝的功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放的原因以及长江的综合治理等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材料信息以及识图读图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1)图中所示区域有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说明长江主要流经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和缓,河道变宽,流速变缓,航运发达,被人们称为“黄金水道”。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湖口、长沙、南昌等城市均分布在河流沿岸,即沿河分布。
(3)根据材料中的内容三峡大坝拦蓄洪水,说明三峡的功能是调蓄洪水,防洪。
(4)从长江流域局部图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两个重要的湖泊洞庭湖、鄱阳湖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围湖造田,导致这两个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5)长江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加固堤坝;中游裁弯取直,疏通河道;上游植树种草;中游退田还湖;修建水利枢纽。
22.下图为“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图”,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1)黄河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山脉,注入①____海;
(2)黄河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有丰富的____资源,上游河段存在的生态问题有____(列出一项即可);
(3)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②____高原,接纳了两条重要的支流B____河和C____河。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造成严重的____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应在中游地区大力发展____综合治理;
(4)黄河下游流淌在③____平原上,河床宽,水流缓,泥沙大量淤积,抬高河床形成“____”;河堤一旦决口,沿岸广大地区将遭受____(灾害)威胁,为防止这一灾害发生,在下游河段我们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是____。
【答案】(1) 巴颜喀拉 渤
(2) 水能 草地退化
(3) 黄土 渭 汾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4) 华北 地上河 涝洪 加固黄河大堤
【解析】本题以“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图”为材料,涉及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开发与治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受地势影响,曲折东流,注入位于①处的渤海。
(2)黄河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合建设水电站。黄河源头到内蒙古的河口是黄河的上游,该地区有大面积的畜牧业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甚至沙漠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3)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如渭河(位于图中的B处)、泾河、汾河(位于图中的C处)等。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所以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为此,必须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应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渡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4)黄河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形成“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沿岸广大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民不聊生。为防止黄河下游决堤,应在下游河段加固黄河大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