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4中国古代史篇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闻鸡起舞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人口大迁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人口大迁徙造成了社会大动乱 B.战争、天灾导致人口大迁徙C.它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D.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A.《宣示表》 B.《兰亭集序》 C.《缀术》 D.《女史箴图》4.“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中的“北语”即鲜卑语,事件是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5.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记录了鲜卑人先进的畜牧经验,主要总结了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成为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它就是A.《农政全书》 B.《农桑辑要》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政权是A.北齐 B.北魏 C.北周 D.前秦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双季稻 ③粪肥得到推广 ④麦稻兼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地区比较安定 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9.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10.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11.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观察下面三幅图片,下列表述与图片反映的相关信息不相符的是①《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洛神赋图》是东汉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③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④上述图片是我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习俗等方面相互融合的反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明朝人章黄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路丝绸之路1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一带,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强了民族融合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14.秦汉以来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不发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15.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A.秦统一六国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蜀、东晋、唐 B.东汉、辽、元C.蜀、东晋、隋 D.西汉、秦、五代十国17.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②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③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④南北朝动荡不安——佛教兴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8.北朝正史记载,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仅北魏-朝民族问通婚就有121起,史书上来记载的更多。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得到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重视编修史书19.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20.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最发达的是A.纺织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农业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1)根据图1填写①、②两处的朝代名称,并指出这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材料二:(2)写出图2中连接淮水和长江的这段运河的名称(。1分)指出诗人皮日休把“此河”评价为“共禹论功不较多”的理由。材料三:著名历史学家陈演恪曾说:“李唐传世近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时甚短,俩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述隋朝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的贡献。22.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材料二:“然寄凿空,诸后使往老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读本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通过什么路线实现的?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材料二中张骞“凿空”指什么?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4中国古代史篇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闻鸡起舞【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最大,故选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A;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次请求诸葛亮辅佐的故事,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祖逖的励志故事,故排除D。故答案为B。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人口大迁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人口大迁徙造成了社会大动乱 B.战争、天灾导致人口大迁徙C.它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D.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因此人口大迁徙没有造成社会大动乱;故A符合题意;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大迁徙有利于促进迁入地区的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人口大迁徙从北方迁往南方,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3.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功,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A.《宣示表》 B.《兰亭集序》 C.《缀术》 D.《女史箴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B符合题意;A项《宣示表》是三国时魏钟繇的作品;C项《缀术》是祖冲之的数学著作;D项《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故ACD不合题意。故选B。4.“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中的“北语”即鲜卑语,事件是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则是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要求官员都使用汉语,据此可知材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说汉语措施,C符合题意;ABD没有改学汉语的改革内容,排除。故选C。5.它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记录了鲜卑人先进的畜牧经验,主要总结了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成为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它就是A.《农政全书》 B.《农桑辑要》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明代的农业著作,不是现存最早的农书,故排除A项;B项是元代的农业著作,不是现存最早的农书,故排除B项;D项是明代的药物学著作,故排除D。故选C。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政权是A.北齐 B.北魏 C.北周 D.前秦【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双季稻 ③粪肥得到推广 ④麦稻兼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故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不全面,故ABC错误。故选D。8.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地区比较安定 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答案】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故A符合题意;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自然条件,南方地区比较安定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社会环境,排除BC;无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勤劳,排除D。故选A。9.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前秦统治时期是在351---39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317年司马睿在健康称帝,东晋建立。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西晋不是南方的政权,故A错误;南朝与成汉没有和前秦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10.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故A符合题意;B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利于民族融合,故C排除;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是战乱消极的影响,与题干“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不符,故D排除。故选A。11.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观察下面三幅图片,下列表述与图片反映的相关信息不相符的是①《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洛神赋图》是东汉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③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④上述图片是我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习俗等方面相互融合的反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堪称珍品。故②不正确,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在新都洛阳开凿龙门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停止了。故③不正确,符合题意;《齐民要术》不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习俗等方面相互融合,故④不正确,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①正确,不符合题意;故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明朝人章黄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路丝绸之路【答案】B【解析】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意思是从秦汉到宋朝,北方经济实力由强到弱,而南方实力由弱到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北方的人口和生产技术不断的向南转移,导致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故B符合题意;北方地区长期开发资源耗竭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政治中心的转移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完成的,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C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丝绸之路的转移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B。1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一带,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强了民族融合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北方人口南迁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而非题干的主旨,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秦汉以来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不发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故D符合题意;自然条件优越属于客观原因,而非最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统治者施行仁政属于政治支持,而非最主要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水利设施齐全,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5.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A.秦统一六国 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流域。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C符合题意;材料指的是的三国时期而非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前的政治局面也是统一的汉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仅属于局部统一,而非全国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蜀、东晋、唐 B.东汉、辽、元C.蜀、东晋、隋 D.西汉、秦、五代十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于三国鼎立时期,题目给出了魏国和吴国,由此可知①是蜀国;西晋结束后,东晋建立,因此②是东晋;隋朝灭掉北周和陈,统一了全国,③是隋朝。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17.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②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③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④南北朝动荡不安——佛教兴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①;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文景之治”,故②符合题意;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史称官渡之战,它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③;南北朝动荡不安,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民众,而民众通过佛教寻求精神寄托,佛教由之兴盛,故④符合题意。故②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18.北朝正史记载,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仅北魏-朝民族问通婚就有121起,史书上来记载的更多。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得到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重视编修史书【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民族间通婚就有121 起,史书上未记载的更多”,可知民族间通婚,体现民族交融,故C正确;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综上答案C。19.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B【解析】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 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展开激战。结果,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史称赤壁之战,它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役,排除ACD。故选B。20.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最发达的是A.纺织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农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吴国最发达的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在吴国最发达的是造船业,因为吴国还发展了海外贸易;故项B符合题意;吴国的纺织业、制瓷业、农业均不如造船业,故排除ACD项。故选B 。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1)根据图1填写①、②两处的朝代名称,并指出这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材料二:(2)写出图2中连接淮水和长江的这段运河的名称(。1分)指出诗人皮日休把“此河”评价为“共禹论功不较多”的理由。材料三:著名历史学家陈演恪曾说:“李唐传世近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时甚短,俩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述隋朝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的贡献。【答案】(1)①西晋②隋朝相似之处: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2)邗沟理由: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某些河段至今仍然发挥着水路运输作用。(3)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起止时间是266-317年。因此①是西晋。隋朝的起止时间是581-618年。因此②是隋朝。根据图示可知,西晋和隋朝都结束分裂,实现了统一。(2)根据图片所给提示可知,连接淮水和长江的运河是邗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某些河段至今仍然发挥着水路运输作用。因此有“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样的评价。(3)根据材料“俩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22.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材料二:“然寄凿空,诸后使往老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张骞传》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读本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通过什么路线实现的?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材料二中张骞“凿空”指什么?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答案】(1)路线:丝绸之路;民族:匈奴。(2)凿空: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机构:西域都护府。(3)改革:北魏孝文帝或孝文帝;作用: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或促进了全国统一。(4)战争、设立管辖机构、友好贸易往来。【解析】(1)路线: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民族: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北方边境主要是与匈奴战争不断。(2)凿空:据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3)改革:据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孝文帝改革。作用:根据材料“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可知,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4)根据材料中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并结合所学,从战争、设立管辖机构、友好贸易往来等方面进行归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4:中国古代史篇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4:中国古代史篇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