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5:中国古代史篇之开放革新的隋唐时期(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5:中国古代史篇之开放革新的隋唐时期(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5
中国古代史篇之开放革新的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小明自主学习了“科举制的演变”这一专题,他的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新文化运动后废除
2.唐代诗人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下对诗句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外文化互相学习借鉴 B.蕃人不愿学习中原技术
C.各族人民相互学习融合 D.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主流
3.唐朝文学艺术成就斐然,名人辈出。下列关于名人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李白享有“诗圣”美誉,他的诗飘逸洒脱,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②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作品《步辇图》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③杜甫享有“诗仙”美誉,他的诗淳朴厚重,故有“诗史”之称
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有“画圣”之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文献资料记录历史进程,对下表文献资料解读正确的有( )
序号 文献资料
① 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吴兢《贞观政要》
②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③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④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
①唐太宗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作用 ②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
③安史之乱破坏社会经济,南方地区遭浩劫 ④唐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影响生产生活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A.统治者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统一安定
6.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7.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如图路线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张骞出使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8.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唐太宗在金殿瑞门看见新科进土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这说明隋唐推行科举制度的实质是( )
A.选拔官员的需要 B.促使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推动教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10.下图能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有(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下列对科举制的发展变革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设立进士科 ②采用八股取士
③大增科举取士人数,提高进士地位 ④创立殿试制度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12.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以下是反映唐代面貌的一组材料,若要给它们一个共同的主题,最合适的是
A.经济繁荣 B.民族融合 C.社会开放 D.盛唐气象
1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A.促进了商品流通 B.加速了隋朝灭亡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4.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型水利,促进了经济交流 ④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有人将科举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隋炀帝时正式确立 B.唐玄宗开创殿试制度
C.宋代科举开始僵化 D.清代开始形成八股文
16.它是中国第46项世界遗产,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它是
A. B.
C. D.
17.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创“贞观之治”清明局面
18.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②北方突厥族的侵扰
③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④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
2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
二、非选择题
21.(读唐诗品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唐·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注: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1)材料一中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
材料二: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遭遇贫困和困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亲自操持民间的政务)。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勤勉奉献),故致治平。及后承平(太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截然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兴衰对今天国家建设的启示。
22.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世界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运河示意图》(图1)
(1)分别写出图中运河北端②的古地名以及“江都”对应的C段运河名称,并依据所学,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图中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哪个朝代,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写出图中A、B两地的名称。
(3)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影响至今历久弥新。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主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5
中国古代史篇之开放革新的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小明自主学习了“科举制的演变”这一专题,他的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新文化运动后废除
【答案】D
【解析】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唐朝时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完善科举制,明朝时,科举制内容为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A项;唐朝时期发展了科举制,排除B项;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唐代诗人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下对诗句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外文化互相学习借鉴 B.蕃人不愿学习中原技术
C.各族人民相互学习融合 D.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诗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蕃”指的是吐蕃,意思是这些少数民族从前是不懂农作的,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黍来了;根据题干诗句“洛阳家家学胡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意思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因此,题干诗句说明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诗句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根据题干诗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可知,蕃人通过学习中原技术,学会了从事农耕生产,排除B项;根据题干诗句“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少数民族音乐受到汉族欢迎,而不是成为音乐的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朝文学艺术成就斐然,名人辈出。下列关于名人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李白享有“诗圣”美誉,他的诗飘逸洒脱,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②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作品《步辇图》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③杜甫享有“诗仙”美誉,他的诗淳朴厚重,故有“诗史”之称
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有“画圣”之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阎立本是唐朝时期著名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作品《步辇图》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也是唐朝著名画家,他的画作《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有“画圣”之称,故C正确;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享有“诗仙”美誉,他的诗飘逸洒脱,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享有“诗圣”美誉,他的诗淳朴厚重,故有“诗史”之称,故①③说法错误,故排除ABD项。故选C。
4.文献资料记录历史进程,对下表文献资料解读正确的有( )
序号 文献资料
① 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吴兢《贞观政要》
②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③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④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
①唐太宗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作用 ②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
③安史之乱破坏社会经济,南方地区遭浩劫 ④唐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影响生产生活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的是唐太宗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作用,①符合题意;材料“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体现的是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②符合题意;材料“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体现的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③错误;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是对当时百姓颠沛流离生活的描述,未涉及徭役和兵役的负担或者是战乱,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5.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A.统治者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统一安定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由此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故选A。
6.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可南北分裂的局面,因此材料中的“汝”指的是隋朝,C正确,ABD排除。故选C。
7.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如图路线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张骞出使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B
【解析】贞观初年(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根据图片中的“长安”“天竺”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玄奘西行,故B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指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学和唐朝文化,排除A;张骞出使西域指西汉时期张骞开辟了长安往西到新疆一代的通道,排除C;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排除D。故选B。
8.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③理解错误,排除包含③的选项。D项①②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9.唐太宗在金殿瑞门看见新科进土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这说明隋唐推行科举制度的实质是( )
A.选拔官员的需要 B.促使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推动教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大意是说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可见隋唐推行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为了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C正确;选拔官员只是表现,而非实质,A排除;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推动教育文化发展,是科举制度的影响,但不是实质,BD排除。故选C。
10.下图能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有(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灌溉工具筒车,图二反映的是唐朝新型耕犁曲辕犁,这能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①②正确;图三反映的是唐朝著名的陶器唐三彩,图四反映的是唐朝妇女喜爱马球等活动,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因此与农业生产无关,③④排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下列对科举制的发展变革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设立进士科 ②采用八股取士
③大增科举取士人数,提高进士地位 ④创立殿试制度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设置了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明太祖在位时,为了能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宋朝时,大增科举取士人数,提高进士地位;武则天在位时,创立了殿试制度。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12.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以下是反映唐代面貌的一组材料,若要给它们一个共同的主题,最合适的是
A.经济繁荣 B.民族融合 C.社会开放 D.盛唐气象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莫高窟中的《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经济的发展,文成公主塑像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加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反映了唐代中外贸易交流频繁,《弈棋仕女图》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因此共同主题是盛唐气象,D正确;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社会开放都只对应材料的部分内容,ABC排除。故选D。
1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A.促进了商品流通 B.加速了隋朝灭亡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解析】“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商品流通,A正确;作者是肯定大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没有强调其加速了隋朝灭亡,B排除;作者是肯定大运河开凿对于南北经济交流的积极作用,没有强调其巩固了封建统治,C排除;隋文帝时期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局面,而大运河开通是在此后的隋炀帝时期,D排除。故选A。
14.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型水利,促进了经济交流 ④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隋朝结束了北朝的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的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元朝修建了会通河和通惠河,隋朝和元朝都修建了大运河,都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创制了三省六部制,元朝创制了行省制度,隋朝和元朝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排除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5.有人将科举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隋炀帝时正式确立 B.唐玄宗开创殿试制度
C.宋代科举开始僵化 D.清代开始形成八股文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为了改变魏晋以来用人做官的弊端,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开创了科举制,故A正确;武则天在位时,开创了殿试制度,故B错误;明朝时期,采用了八股取士,科举开始僵化,故CD错误。故选A。
16.它是中国第46项世界遗产,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它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故C符合题意;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排除A;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排除B;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排除D。故选C。
17.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创“贞观之治”清明局面
【答案】B
【解析】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选项B符合题意;AC强调都是武则天治国值得争议的地方,排除;D项与武则天无关,排除。故选B。
18.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②北方突厥族的侵扰
③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④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边疆形势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故①③符合题意;北方突厥族的侵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②④。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D,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9.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
【答案】C
【解析】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反映的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C符合题意;水排是东汉的冶铁工具,风车用于谷物清选加工工具,曲辕犁是唐朝的耕作工具,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
【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期,注重纳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当时比较著名的纳谏大臣是魏征,他前后向太唐宗进谏二百多次。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可见题干材料中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进谏的名臣是魏征,D符合题意;房玄龄、杜如晦是宰相,AB排除;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C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读唐诗品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唐·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注: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1)材料一中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
材料二: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遭遇贫困和困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亲自操持民间的政务)。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勤勉奉献),故致治平。及后承平(太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截然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兴衰对今天国家建设的启示。
【答案】(1)《忆昔》反映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春望》反映当时安史之乱爆发,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2)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要重视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要提倡节俭治国等。(写出两点)
【解析】(1)“忆昔开元全盛日”体现的是唐玄宗时期盛世景象,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春望》”体现出的是安史之乱的历史,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爆发导致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2)依据材料二“知人疾苦,躬勤庶政(亲自操持民间的政务)。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勤勉奉献),故致治平”和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而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依据材料中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兴衰可得出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要重视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以及要提倡节俭治国等。
22.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世界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运河示意图》(图1)
(1)分别写出图中运河北端②的古地名以及“江都”对应的C段运河名称,并依据所学,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图中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哪个朝代,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写出图中A、B两地的名称。
(3)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影响至今历久弥新。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主要原因。
【答案】(1)涿郡。邗沟。主要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
(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A:长安(西安),B:大秦(罗马帝国或欧洲)
(3)原因:①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②南方相对稳定,商业繁荣;③宋代航海技术发展(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④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移;⑤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指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图中的ABCD分别是指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依据所学,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西汉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图中A、B两地分别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西安)、终点大秦(罗马帝国或欧洲)。
(3)结合所学,结合宋代的社会状况、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出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纺织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政府的开明政策(或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