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8:中国古代史篇之皇权膨胀和近代前夜的危机(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8:中国古代史篇之皇权膨胀和近代前夜的危机(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8
中国古代史篇之皇权膨胀和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选择题
1.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
③清朝闭关政策——近代中国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等国的崛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重视海洋可以使一个国家富强,轻视甚至禁止海洋的开拓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落后。清朝闭关政策不重视海洋而落后,西班牙等国重视海洋而崛起,③④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都是陆路的史实,与海洋无关,①②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清朝文献通考》中指出“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政府( )
A.组织了雅克萨之战 B.确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答案】B
【解析】“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意思是清政府借助边疆地区的宗教来治理当地,尊重当地的风俗。联系所学,清朝时期,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B项正确;ACD项都是武力征服,没有体现“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排除ACD项。故选B项。
3.清清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这一课时,准备编写朱元璋的历史剧,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剧本中的是( )
A.开凿大运河 B.废除丞相制度
C.创立科举制 D.颁布“推恩令”
【答案】B
【解析】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B项正确;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A项;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排除C项;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排除D项。故选B项。
4.清朝时期,达赖、班禅“金瓶掣签”仪式的举行,需受驻藏大臣的监视,其他如审查财政收支、主持对外事务、春秋巡边等,也都有驻藏大臣经管。这些举措( )
A.表明驻藏大臣是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B.标志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加强了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C
【解析】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驻藏大臣是西藏的最高统治者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宣政院的设置标志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排除B项;西藏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5.明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该现象表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
A.精耕细作水平得到提高 B.手工业产品质量超前代
C.工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两者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项正确;精耕细作水平得到提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产品质量超前代,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史载,某皇帝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答案】C
【解析】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其中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AB项时期没有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B项;明成祖上位前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要功绩是( )
A.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十几年的抗清斗争
C.屯田垦荒,开设学校 D.将大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A项正确;BCD项没有体现郑和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排除BCD项。故选A项。
8.明人李清有云:“予入刑垣,见一切廷杖拿送并处决,必锦衣卫送帖至科,俟签押持去: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加强专制皇权 B.推行重农抑商 C.推行崇文抑武 D.限制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廷杖”“锦衣卫”等信息,联系所学,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太祖时,设立廷杖制度,对不合己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A项正确;BCD项与“锦衣卫”“廷杖”等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居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这句话最能反映出( )
A.清政府看到外商到中国来很高兴 B.宁波外商云集,十分繁荣
C.清政府希望外商居住在澳门 D.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心存恐惧和担忧
【答案】D
【解析】据“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居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可知清政府认为宁波外商云集,时间长了,有可能宁波变成另一个澳门,被外国人窃据,因此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心存恐惧和担忧,D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不是反映宁波外商云集,十分繁荣,而是反映清政府对外商来华的恐惧和担忧,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清政府不希望宁波变成另一个澳门,显然不希望外商居住在澳门,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A.“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机密” B.“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答案】B
【解析】为了加强皇权,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顶峰。“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反映了军机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B项正确;“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机密”反映的是军机处的前身军需房设立的直接目的,排除A项;CD两项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11.内阁的出现是明朝的政治大事。下列关于内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明成祖时期正式出现 D.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等。明成祖时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所以不正确的是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B项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是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排除A项和C项;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是法定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2.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造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推行闭关政策导致国家闭塞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闭关锁国,对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一再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包括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②③④是造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①说法错误,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并未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3.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①大规模圈占田地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 ④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
A.①②⑧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②排除;大规模圈占田地、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都是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的主要原因,①③④,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
14.以下表格是17-19世纪欧洲和中国大事年表。以下关于中国与欧洲的判断正确的是( )
中国 欧洲
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 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1729年始设军机处,文字狱盛行 179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①中国疆域在不断扩大 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兴起
③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被强化 ④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两位国王被推上断头台体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②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③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没有体现中国疆域在不断扩大,①排除;14世纪文艺复兴兴起,表格没有涉及,④排除。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15.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17、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追求自由、平等,而此时我国正处在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人们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C正确;焚书坑儒属于秦始皇时期的文化专制措施,时间不符合题意,A排除;罢黜百家属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专制措施,时间不符合题意,B排除;闭关锁国属于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而非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D排除。故选C。
16.1683年,康熙帝赋诗《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此诗中的“捷音”最有可能来自于(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黑龙江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1863年” “海上捷音”、“ 岛门空”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并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
17.小叶同学在研究明朝历史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符合( )
①明太祖通过废除丞相强化皇权 ②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郑和开辟了到达大西洋的通道 ④明朝增修长城防范蒙古兵南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1405-1433年,郑和的舰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它没到达到大西洋、欧洲和美洲,③排除;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强化了皇权,①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符合题意;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到达大西洋的通道,③符合题意;为了防范蒙古兵南下,明朝时期增修长城,④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18.明朝至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列史实与下图的图片史料能一起印证清朝对某地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推行改土归流 C.实行金瓶掣签制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D
【解析】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A项设置宣政院是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项推行改土归流是对西南地区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项实行金瓶掣签制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与题干的图片史料能一起印证清朝对新疆实施有效管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9.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削平群雄,最终统一全国的是( )
A.刘邦的队伍 B.张角的队伍 C.黄巢的队伍 D.朱元璋的队伍
【答案】D
【解析】由于朱元璋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反元起义军领袖。这支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消灭各地群雄,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队伍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削平群雄,最终统一全国,D项符合题意;A是汉代;B是东汉时期;C是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复台湾
B.明清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C.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中国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解析】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中国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是对军机处设立的评判,故D属于历史解释,符合题意;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复台湾属于史实,排除A;明清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属于史实,排除B;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属于史实,排除C。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明清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自从《正说明清》在节目《百家讲坛》播出后,小明同学对这两个朝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为自己的习作拟定的部分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抗击外来侵略多民族的统一)清朝在抗击外来侵略和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方面有巨大贡献。
材料一:……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
(经济的繁盛)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地主.官僚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这就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伦理道德。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1)(屹立世界东方再创盛世繁华)17世纪初,________(民族)首领________(人名)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2)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时期我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哪次战役名称及签订条约?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在西藏、新疆、西南地区设置的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的机构或制度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列举其特征。
【答案】(1) 女真族 努尔哈赤
(2)《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①西藏:驻藏大臣;②新疆:伊犁将军;③西南:改土归流。
(3)新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向机工计时或计件方式付酬;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根据材料一中的“沙俄军队”“ 雅克萨”“ 康熙”等信息,联系所学,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在维吾尔族等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和卓和小和卓的叛乱,并且设置了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雍正帝制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是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任职。
(3)根据材料二中的“(明代中后期)……这就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伦理道德”等信息可判断,明朝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现象的特征是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为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中“仅限于一处口岸”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材料还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请简述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及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丞相制度废除,内阁制建立;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
(2)广州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更加闭塞,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材料三: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启示:完善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解析】(1)读图可知,明朝在中央结构上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此外还增设了内阁。废除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57年,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在抨击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扼杀了人才,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完善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8
中国古代史篇之皇权膨胀和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选择题
1.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
③清朝闭关政策——近代中国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等国的崛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清朝文献通考》中指出“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政府( )
A.组织了雅克萨之战 B.确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3.清清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这一课时,准备编写朱元璋的历史剧,下列内容可以出现在剧本中的是( )
A.开凿大运河 B.废除丞相制度
C.创立科举制 D.颁布“推恩令”
4.清朝时期,达赖、班禅“金瓶掣签”仪式的举行,需受驻藏大臣的监视,其他如审查财政收支、主持对外事务、春秋巡边等,也都有驻藏大臣经管。这些举措( )
A.表明驻藏大臣是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B.标志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加强了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
5.明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该现象表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
A.精耕细作水平得到提高 B.手工业产品质量超前代
C.工商业市镇大规模兴起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6.史载,某皇帝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7.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主要功绩是( )
A.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十几年的抗清斗争
C.屯田垦荒,开设学校 D.将大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
8.明人李清有云:“予入刑垣,见一切廷杖拿送并处决,必锦衣卫送帖至科,俟签押持去: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加强专制皇权 B.推行重农抑商 C.推行崇文抑武 D.限制对外贸易
9.“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居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这句话最能反映出( )
A.清政府看到外商到中国来很高兴 B.宁波外商云集,十分繁荣
C.清政府希望外商居住在澳门 D.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心存恐惧和担忧
10.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A.“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机密” B.“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11.内阁的出现是明朝的政治大事。下列关于内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明成祖时期正式出现 D.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
12.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造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推行闭关政策导致国家闭塞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①大规模圈占田地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 ④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
A.①②⑧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以下表格是17-19世纪欧洲和中国大事年表。以下关于中国与欧洲的判断正确的是( )
中国 欧洲
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 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1729年始设军机处,文字狱盛行 179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①中国疆域在不断扩大 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兴起
③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被强化 ④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16.1683年,康熙帝赋诗《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此诗中的“捷音”最有可能来自于(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黑龙江
17.小叶同学在研究明朝历史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符合( )
①明太祖通过废除丞相强化皇权 ②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郑和开辟了到达大西洋的通道 ④明朝增修长城防范蒙古兵南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明朝至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列史实与下图的图片史料能一起印证清朝对某地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推行改土归流 C.实行金瓶掣签制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9.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削平群雄,最终统一全国的是( )
A.刘邦的队伍 B.张角的队伍 C.黄巢的队伍 D.朱元璋的队伍
2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复台湾
B.明清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C.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中国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明清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自从《正说明清》在节目《百家讲坛》播出后,小明同学对这两个朝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为自己的习作拟定的部分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抗击外来侵略多民族的统一)清朝在抗击外来侵略和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方面有巨大贡献。
材料一:……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
(经济的繁盛)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地主.官僚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这就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伦理道德。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1)(屹立世界东方再创盛世繁华)17世纪初,________(民族)首领________(人名)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2)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时期我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哪次战役名称及签订条约?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在西藏、新疆、西南地区设置的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的机构或制度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列举其特征。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中“仅限于一处口岸”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材料还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请简述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及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何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