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9:中国古代史篇之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09:中国古代史篇之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9
中国古代史篇之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对书本知识进行整理后的卡片,请问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主题:①__________________内容: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②__________________
A.勤政为国 B.文化专制 C.重农抑商 D.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故D符合题意;勤政为国、文化专制、重农抑商与卡片内容无关,排除ABC。故选D。
2.下图是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地方割据 D.思想禁铜
【答案】A
【解析】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地方上,设立三司;使皇权得到加强,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权力归属皇帝,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A.盘庚迁都 B.明成祖迁都 C.周平王迁都 D.孝文帝迁都
【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在位时,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曾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故D符合题意;商朝前期,政局不稳,盘庚迁都,排除A;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明成祖迁都北京,排除C;由于西周国都残破,又面临犬戎的军事威胁,周平王迁都洛邑,排除C。故选D。
4.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所给提示可知,雍正帝在位时,设立了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故D正确;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与题目不符,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没有把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故排除B项;行省制的设立没有把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故排除C项。故选D。
5.“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此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是
A.商汤灭夏 B.商鞅变法 C.商君迁都 D.武王伐纣
【答案】B
【解析】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开始实行变法。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历史事件即商鞅变法,选项B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排除A;约公元前14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排除C;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排除D。故选B。
6.元代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借鉴并融入了游牧民族的一些统治方式,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这说明元朝
①创立了行省制度治理国家②是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
③新体制适应了大一统形势④架构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新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便利对广大疆域的管理,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新体制适应了大一统形势,架构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新格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①③④对,故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元朝是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因此②错误,故含有②的ABD错误。综上答案C。
7.与下列内容关联最密切的是: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
A.北魏孝文帝 B.前秦符坚 C.西晋司马炎 D.东晋王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故A符合题意;前秦符坚重视儒学,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司马炎结束三国纷争,统一全国,故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导是一代重臣,促进了东晋的稳定和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北语”即鲜卑语,而“正音”则是汉语。此次改革是
A.吴起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戊戌变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继位后,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等,材料描述的是说汉话,故B正确;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戊戌变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项。故选B。
9.“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可知,这一制度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读书人群体,并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0.为了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 )
A.锦衣卫 B.三司 C.军机处 D.东厂
【答案】C
【解析】【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明朝时期设立锦衣卫,A排除;明朝设三司,B排除;明朝时期设东厂,D排除。故选择C。
11.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王割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因此,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加强君主权力。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赤壁之战 ③回族形成 ④郾城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回族形成是在元朝,郾城大捷发生在北宋时期。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④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13.“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主义的强化 B.丞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下降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皇权面前丞相丧失基本人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开始到宋,大臣面对皇帝从起到坐到跪,说明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即专制主义得到了强化,故A正确;丞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下降,理解不全面,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建立,故排除C项; D项理解错误,故排除D项。故选A。
14.宋代汪洙《神童诗》写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从中可见当时的科举制度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成了社会重学风气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改变了个人命运
【答案】B
【解析】根据“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通过科举制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实现社会阶级之间的流通。因此诗词后半段说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劝告青年当自强,要发奋学习。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的风气。B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反映在地方制度的完善上,与题无关。A错误;提高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改变个人命运是科举制对个体的作用,而不是社会作用。D错误。综上故选B。
15.孝文帝改革时,在作为统治民族的鲜卑族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忘掉自己的语言、与汉民族通婚的风潮。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
A.使北魏统一了北方 B.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C.得到贵族的大力支持 D.面临强大的社会阻力
【答案】B
【解析】根据“孝文帝改革时,作为统治民族的鲜卑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忘掉自己的语言、与汉民族通婚的风潮。”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B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已经完成统一,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文帝改革得到贵族的大力支持、面临强大的社会阻力,C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CD,故选择B。
1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7.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汉高祖 B.北魏孝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拔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打通)。公元494年,孝文帝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不顾保守派大臣的反对,迁都洛阳。因此,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18.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
A.兵部 B.五军都督府
C.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的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这是明代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D符合题意;ABC项是中央机构,排除。故选择D。
19.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故C符合题意;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设置通判的目的是分知州的权力,排除B;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故选C。
20.《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扩大六部的权利,故A错误;不是 改革 丞相制度,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故排除C项;地方的权利没有加强,故排除C项。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某改革内容
(1)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他的这次改革开始的时间和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除了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至少列举两项)
(3)材料一的变法使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的改革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变法?请说明理由。
(5)两则材料所述的变法改革都取得了成功,请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商鞅;公元前356年(或战国时期);富国强兵;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穿汉服;采用汉族官制;学习汉族礼法;与汉族通婚;(任意答出2点即可)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民族交融
(4)支持;因为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布帛可以免除徭役,减轻负担;(或不支持;因为刑法太严苛,会使老百姓生活苦难更深;)(无论支持或不支持只需言之有理即可,单独答出“支持”或者“不支持”建议不给分)
(5)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实施者的的个人努力;
【解析】(1)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实行汉化措施。材料所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外,还有改穿汉服;采用汉族官制等改革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当时的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材料二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当时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布帛可以免除徭役,减轻负担。
(5)根据两则材料所述的变法改革都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得益于改革实施者的个人的坚持和努力。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这些做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改变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解析】(1)根据材料“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可知,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的措施,其目的是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根据材料“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可知,宋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之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3)根据材料“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可知,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改变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09
中国古代史篇之中国古代的政治状况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对书本知识进行整理后的卡片,请问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主题:①__________________内容: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②__________________
A.勤政为国 B.文化专制 C.重农抑商 D.加强皇权
2.下图是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地方割据 D.思想禁铜
3.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A.盘庚迁都 B.明成祖迁都 C.周平王迁都 D.孝文帝迁都
4.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5.“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此文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是
A.商汤灭夏 B.商鞅变法 C.商君迁都 D.武王伐纣
6.元代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借鉴并融入了游牧民族的一些统治方式,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这说明元朝
①创立了行省制度治理国家②是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
③新体制适应了大一统形势④架构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新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与下列内容关联最密切的是: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
A.北魏孝文帝 B.前秦符坚 C.西晋司马炎 D.东晋王导
8.“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北语”即鲜卑语,而“正音”则是汉语。此次改革是
A.吴起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戊戌变法
9.“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10.为了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 )
A.锦衣卫 B.三司 C.军机处 D.东厂
11.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王割据
12.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事件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赤壁之战 ③回族形成 ④郾城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13.“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主义的强化 B.丞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下降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皇权面前丞相丧失基本人格
14.宋代汪洙《神童诗》写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从中可见当时的科举制度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成了社会重学风气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改变了个人命运
15.孝文帝改革时,在作为统治民族的鲜卑族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忘掉自己的语言、与汉民族通婚的风潮。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
A.使北魏统一了北方 B.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C.得到贵族的大力支持 D.面临强大的社会阻力
1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7.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汉高祖 B.北魏孝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8.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
A.兵部 B.五军都督府
C.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19.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20.《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
2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某改革内容
(1)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他的这次改革开始的时间和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除了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至少列举两项)
(3)材料一的变法使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的改革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变法?请说明理由。
(5)两则材料所述的变法改革都取得了成功,请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初这些做法的积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