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16: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戊戌变法(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16: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戊戌变法(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15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梁启超提出“变法”“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于是以他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发起了变法图强运动。该运动(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B.对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C.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 D.开办新式学堂并废除了科举
2.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下列举措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的是
A.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 B.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
C.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D.1906年,停止乡试、会试
3.某校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你也参与了,你会认为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4.在维新变法中慷慨就义,为变法献身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光绪帝
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在天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A.B. C.D.
6.宋琦非常喜欢看历史小说,可他碰到了一个难题:各种小说对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说法不一。请你帮他选择一个符合史实的说法
A.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公车上书
C.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出版 D.《马关条约》的签订
7.“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C.裁撤了冗官冗员 D.改革考试方式内容
8.“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康有为)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开启了救亡图存探索的序幕 B.提出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9.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强学会成立 B.创立《时务报》 C.公车上书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10.下图是1908年《申报》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从中看出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是( )
A.革命形势已经风起云涌 B.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
C.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D.清政府没实行“新政”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此次运动.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自己
12.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当时许多青年学子,甘愿舍弃利举取土的“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求是书院创办的背景是
A.科举制被废除 B.西方文明始受推崇 C.维新呼声高涨 D.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13.《中国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三者都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一样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1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 《时务报》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A B.B C.C D.D
15.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李鸿章 D.梁启超、谭嗣同
16.以下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其数据变化说明
时间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A.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B.维新变法取得重要成果
C.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
17.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内容与之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裁撤冗官,维新改良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民主科学,反对孔教
18.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D.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要求“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看出变法的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兴办企业 C.创立民国 D.废止科举
20.戊戌年间,国难深重。维新志士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但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汰冗员
二、非选择题
21.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于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名人, 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发展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英国培根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政治领域,最后在思想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斯塔夫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造纸技术传入欧洲,1340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标志着我们(欧洲人)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至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纸的大机器生产,实现了造纸生产的近代化过程。1882年,上海商人购置了英国的造纸机,建立机器造纸厂,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手工造纸的局面。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
(1)在战争和航海方面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2)请说出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一场运动并说明该运动带来的深远影响。
(3)文明因互鉴而发展。以“造纸术的发展”为例,论证此观点。
22.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割地:香港岛2 赔款:2100万银元3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4 协定关税 1 割地: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3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 万匹。
材料三:“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维新人士)
(1)材料一中两个条约分别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这场运动”指的是哪一场运动?结合材料说说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由材料三可见,维新派提出了与洋务派不同的哪一进步主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15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梁启超提出“变法”“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于是以他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发起了变法图强运动。该运动(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B.对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C.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 D.开办新式学堂并废除了科举
【答案】B
【解析】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下列举措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的是
A.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 B.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
C.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D.1906年,停止乡试、会试
【答案】C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C正确;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这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A排除;1898年,在戊戌变法中京师大学堂设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B排除;1906年,停止乡试、会试,是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表现,但不是确立近代教育体制,D排除。故选C。
3.某校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你也参与了,你会认为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变法图强的政治改革,但是变法最终失败,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真正发展社会经济或推动政治改革,ABC排除。故选D。
4.在维新变法中慷慨就义,为变法献身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光绪帝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刘光帝、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变法六君子”。A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在天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A.B. C.D.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A符合题意;《时务报》创办于上海,《知新报》创办于澳门,不属于在天津创办的报刊,BC排除;《直报》是清末德国人在华出版的中文报纸,于1895年1月创刊于天津,不属于维新派报刊,D排除。故选A。
6.宋琦非常喜欢看历史小说,可他碰到了一个难题:各种小说对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说法不一。请你帮他选择一个符合史实的说法
A.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公车上书
C.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出版 D.《马关条约》的签订
【答案】A
【解析】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因此这标志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故A符合题意;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B排除;严复译著《天演论》旨在宣扬救亡图存的道理,但不是变法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C排除;《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是戊戌变法运动开展的背景,D排除。故选A。
7.“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C.裁撤了冗官冗员 D.改革考试方式内容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但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下,变法仅100多天就宣告失败,也被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后改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B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并没有主张废除科举制度,而是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A排除;戊戌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改革考试方式内容,但是这些举措都随着变法的失败而被废除,CD排除。故选B。
8.“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广东举人康长素(康有为)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开启了救亡图存探索的序幕 B.提出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C.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C选项符合题意;在公车上书之前就已经有洋务运动等救亡图存的探索,因此,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不可能是开启了救亡图存的序幕。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不可能提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英法联军发起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与公车上书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强学会成立 B.创立《时务报》 C.公车上书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公车上书,虽未成功,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强学会成立、创立《时务报》发生在公车上书后,不是维新变法的序幕,AB不符合题意;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标志着戊戌变法的正式开始,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下图是1908年《申报》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从中看出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是( )
A.革命形势已经风起云涌 B.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
C.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D.清政府没实行“新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可知,“立宪”代表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立宪被掰断了,专制的根还存在,由此可知,戊戌变法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故C正确;根据图片不能显示革命形势,故排除A项;当时辛亥革命还没有进行,因此不能说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故排除B项;清政府实行了“新政”才导致立宪的出现,故D说法错误。故选C。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此次运动.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自己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符合题意;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A排除;维新变法仿效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B排除;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自己的是洋务运动,D排除。故选择C。
12.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当时许多青年学子,甘愿舍弃利举取土的“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求是书院创办的背景是
A.科举制被废除 B.西方文明始受推崇 C.维新呼声高涨 D.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康有为等人进行了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随着维新呼声高涨,求是书院创办,故C正确;科举制是在1905年废除的,故排除A项;西方政治文明受到推崇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故排除B项;20世纪初,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故排除D项。故选C。
13.《中国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三者都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一样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答案】D
【解析】【解析】分析题目“洪秀全说:我反”是指在民族危机面前,洪秀全发起的农民运动,“康有为说,我变”是指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孙中山说,看我的”是指20世纪初期,戊戌变法失败,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综上所述,这段话涉及的人物都是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起的运动,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D符合题意;三者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排除;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不一样,B排除;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择D。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物质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的过程,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也有不同的动作,提醒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注意把同类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知识结构。
1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 《时务报》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反对同日本议和。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排除;《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影响最大的刊物,C排除;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D排除;故选A。
15.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李鸿章 D.梁启超、谭嗣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维新派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而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谭嗣同在维新变法中牺牲,选项D符合题意;李鸿章、张之洞属于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AC排除;李大钊、胡适 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B排除。故选择D。
16.以下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其数据变化说明
时间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A.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B.维新变法取得重要成果
C.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
【答案】D
【解析】1896 1911年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明显多于1895年前,说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故D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1895年前洋务运动还未破产,A排除;戊戌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1895年前中国开始翻译日本书籍,故B不符合题意;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的说法明显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内容与之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裁撤冗官,维新改良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民主科学,反对孔教
【答案】B
【解析】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由于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B项符合题意;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排除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C项不合题意;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排除D。故选B。
18.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D.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D选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推翻顽固派的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没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排除ABC。故选D。
19.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要求“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看出变法的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兴办企业 C.创立民国 D.废止科举
【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由材料“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知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A符合题意;兴办企业不是戊戌变法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创立民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C不符合题意;废止科举不是戊戌变法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戊戌年间,国难深重。维新志士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但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汰冗员
【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实行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统治,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教育上,废除八股取士,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由材料“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可知教育上改革伤害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们的利益,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B项符合题意;奖励发明是戊戌变法的文教政策,排除A;精简机构和裁汰冗员属于政治上的措施,伤害的是封建官员的利益,排除CD。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于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名人, 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发展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英国培根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政治领域,最后在思想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斯塔夫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造纸技术传入欧洲,1340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标志着我们(欧洲人)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至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纸的大机器生产,实现了造纸生产的近代化过程。1882年,上海商人购置了英国的造纸机,建立机器造纸厂,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手工造纸的局面。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
(1)在战争和航海方面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2)请说出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一场运动并说明该运动带来的深远影响。
(3)文明因互鉴而发展。以“造纸术的发展”为例,论证此观点。
【答案】(1)火药、指南针
(2)事件: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①中国古代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造纸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
【解析】(1)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有相关记载,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后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围绕文明因互鉴而发展观点进行论证,本题从中国古代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造纸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进行论证。
22.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割地:香港岛2 赔款:2100万银元3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4 协定关税 1 割地: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3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 万匹。
材料三:“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维新人士)
(1)材料一中两个条约分别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这场运动”指的是哪一场运动?结合材料说说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由材料三可见,维新派提出了与洋务派不同的哪一进步主张?
【答案】(1)影响: 《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或者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
(3)进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或写得民心通下情设议院,完全抄写材料不给分)
【解析】(1)材料一中的两个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2)根据材料二中的“19世纪60年代”“ 湖北官办织布局”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的信息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