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18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的“剪辫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社会习俗逐渐得到了改变。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2年,故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1912年,B项正确;1898年还未爆发辛亥革命,排除A项;1919年、1927年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排除C和D项。故选B项。2.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答案】B【解析】在兴中会、华兴会的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B项正确;兴中会是在1894年建立,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时间是1921年,排除C项;中国国民党是在同盟会的基础上建立,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国国民党,排除D项。故选B项。3.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相同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B.都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C.都经过长期的准备 D.都是工人阶级担任领导【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质,A项正确;BD两项和辛亥革命不符,排除B和D项;都经过长期的准备和五四运动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4.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能入选的场景( )A.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东交民巷县令处伸冤C.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D.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答案】D【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剪辫运动,排除A项;东郊民巷在1901年化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排除B项;《新青年》杂志创办于1915年,排除C项。故选D项。5.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A.首先爆发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解析】孙中山把三民主义解释为民族、民权和民生,其中政治革命是指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D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于武昌,排除A项;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6.“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对该条文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维护共和制度 B.加速清王朝的灭亡C.体现了参议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D.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条文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颁布是1912年3月,清朝此时已经灭亡,“加速清王朝的灭亡”不符合材料中条文的评述,B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体现出参议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A、C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7.在两会上,“三个‘最严’、保‘舌尖上的安全”、“向污染宣战”、“养老并轨”等十个民生热词,让全体人民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的,他的这个主张是( )A.驱逐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D【解析】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正式提出“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的主张,即三民主义,可见,民生的主张就是平均地权,D项正确;驱逐鞑虏和恢复中华属于民族的主张,排除A和B项;创立民国属于民权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8.孙中山在1905年之前发表的文章中对满族和清朝政府有“满洲鞑子”“满奴”“满贼”“异种”“外国人”等近20种蔑称,但他在1906年又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他在1912年进而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上述现象可以说明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②孙中山最终完全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③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艰难的思想历程 ④历史人物的历史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据题干“孙中山在1905年之前……民族之统一”,概括可知,孙中山对民族关系从狭隘的驱除鞑虏,排斥满蒙到“五族共和”,由此可知,孙中山对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艰难的思想历程。③、④正确;那么对孙中山的评价也要随之发展。 ①正确。因此A正确;②的表达过于绝对。②错误。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点睛】9.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武汉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有( )①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 ②共产党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③同盟会员发动萍浏醴起义 ④八七会议,号召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故①符合题意;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②;1906年,中国同盟会领导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排除③;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故④符合题意。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10.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 )A.百日维新 B.北伐战争 C.实业救国 D.保路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可知,这是为了纪念保路运动,故D正确;百日维新、北伐战争和实业救国没有涉及到修铁路权,故排除ABC项。故选D。11.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根据“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而没有结束专制独裁统治。A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D错误。综上故选C。12.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创办的机关刊物是A.《南风报》 B.《同盟会革命纲领》 C.《民报》 D.《中外纪闻》【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的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十六字纲领,并把《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C正确;1911年2月13日,《南风报》创刊。这是同盟会广西支部继《南报》后的又一份机关报,A错误;《同盟会革命纲领》不是刊物,B错误;《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895年12月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D错误。综上故选C。13.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下面对此歌词的解读正确的是A.“东亚开化中华早”是说中国是亚洲最早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B.“飘扬五色旗”反映了民国政府倡导民族平等、主张“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针C.“揖美追欧”指的是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D.“世界和平永保”指的是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飘扬五色旗”反映了民国政府倡导民族平等、主张“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针。B正确;日本是亚洲最早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A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C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D错误。综上故选B。14.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①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 ②法律制度已经非常完备③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④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南京临时政府法令对习俗的改造,开启民智,促使人们观念更新,促进近代社会新陈代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①④符合题意。C正确;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法制仍处于发展时期。②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教育体制。③错误。因此ABD错误。综上故选C。15.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覆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正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属于“民主进程”。A错误;辛亥革命结束的不是封建制度而是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率先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C错误。综上故选D。16.“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领开。”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百团大战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答案】C【解析】江城即武汉。江城起义即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余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由材料“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领开”可知与辛亥革命相关,故排除D,C符合题意;南昌起义、百团大战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排除AB。故选C。17.201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关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创办黄埔军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北伐战争爆发之前孙中山先生已经病逝,所以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项内容都与孙中山相关,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18.“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度的结束④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辛亥革命的描述,其中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度的结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是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也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ACD排除。19.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君主立宪 D.民生主义【答案】B【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指反满独立,民权主义指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实行国富民强。材料“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强调民主权利,与民权主义有关,故排除AD,B符合题意;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而非君主立宪,排除C。故选B。20.“(1911年)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从中可知( )①该报道反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 ②该起义发生地点位于江西南昌③新军部队成为起义的重要力量 ④起义军击溃守军取得初步胜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鄂省”、“新军”以及题干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①②排除;根据“(1911年)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可知,新军部队成为起义的重要力量,③符合题意;根据“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可知,起义军击溃守军取得初步胜利,④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二、非选择题21.材料一:材料二: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武昌起义后的两个月,孙中山才从美国归来。记者问他带回多少钱支持革命时,孙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图2、图3的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哪一思想的实现?(2)试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3)为什么既没有亲自参与武昌起义,又没钱支持革命的孙中山却依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答案】(1)图1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图2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图3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联系:因为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才得以建立;民权主义。(2)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 闸门。(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在革命运动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他于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并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解析】(1)依据材料一“图1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可知是武昌起义;依据图2中孙中山与参议院议员合影可知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依据图3中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誓词可知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的成功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奠定基础;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正式提出“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的主张,即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体现出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实现。(2)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和所学围绕辛亥革命的意义,政治上可以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回答;思想上从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 闸门等回答。(3)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孙中山之所以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主要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以及他的崇高威望有关,同时也与他早期领导辛亥革命的活动有关,比如:他于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并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等。22.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领导了辛亥革命,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1)中国同盟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材料一革命纲领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比较材料二中①与②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这体现出孙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答案】(1)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平均地权(2)君主专制到民主、平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为革命、为真理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等。【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根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革命纲领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内容是平均地权。(2)据材料“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①与②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最大的变化是君主专制到民主、平等;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这体现出孙中山身上具有为革命、为真理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18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2.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3.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相同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B.都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C.都经过长期的准备 D.都是工人阶级担任领导4.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能入选的场景( )A.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东交民巷县令处伸冤C.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D.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5.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A.首先爆发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6.“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对该条文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维护共和制度 B.加速清王朝的灭亡C.体现了参议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D.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7.在两会上,“三个‘最严’、保‘舌尖上的安全”、“向污染宣战”、“养老并轨”等十个民生热词,让全体人民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的,他的这个主张是( )A.驱逐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8.孙中山在1905年之前发表的文章中对满族和清朝政府有“满洲鞑子”“满奴”“满贼”“异种”“外国人”等近20种蔑称,但他在1906年又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他在1912年进而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上述现象可以说明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②孙中山最终完全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③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艰难的思想历程 ④历史人物的历史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A.①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①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 ②共产党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③同盟会员发动萍浏醴起义 ④八七会议,号召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10.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 )A.百日维新 B.北伐战争 C.实业救国 D.保路运动11.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12.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创办的机关刊物是A.《南风报》 B.《同盟会革命纲领》 C.《民报》 D.《中外纪闻》13.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下面对此歌词的解读正确的是A.“东亚开化中华早”是说中国是亚洲最早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B.“飘扬五色旗”反映了民国政府倡导民族平等、主张“五族共和”的政策方针C.“揖美追欧”指的是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D.“世界和平永保”指的是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4.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①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 ②法律制度已经非常完备③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④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5.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浪潮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6.“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领开。”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百团大战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17.201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孙中山有关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创办黄埔军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8.“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度的结束④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君主立宪 D.民生主义20.“(1911年)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从中可知( )①该报道反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 ②该起义发生地点位于江西南昌③新军部队成为起义的重要力量 ④起义军击溃守军取得初步胜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21.材料一:材料二: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武昌起义后的两个月,孙中山才从美国归来。记者问他带回多少钱支持革命时,孙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精神耳!”12月底,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图2、图3的史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哪一思想的实现?(2)试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3)为什么既没有亲自参与武昌起义,又没钱支持革命的孙中山却依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22.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领导了辛亥革命,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1)中国同盟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材料一革命纲领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比较材料二中①与②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这体现出孙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18: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辛亥革命(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18: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辛亥革命(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