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19: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文化运动(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19: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文化运动(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17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下面历史事件中,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先后成为事件中心的是( )
①戊戌变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一二 九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戊戌变法主要在北京;②新文化运动先以上海为中心,后转移到北京;③五四运动先以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上海;④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C项②③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先后成为事件中心,C项正确;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2.区别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对象不同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是区别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B项正确;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是区别的根本标志,排除A项;革命前途和革命对象是相同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3.“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运动中出现的标语,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A
【解析】巴黎和会上决定将中国山东割给日本,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愤怒,国内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打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要求政府拒绝签字,A项正确;BCD项会议是在题干口号出现之后召开,排除BCD项。故选A项。
4.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此你认为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D.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项正确;思想解放运动不符合材料中“划时代”的内涵,排除A项;“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强调的是领导作用,不符合“划时代”的含义,排除B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属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5.“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的“学生此举”指的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1919 年 5 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起了国内的五四运动。材料中民国八年是指1919年,据此可知,“学生此举”是指五四运动,C项正确;公车上书是1895年,民国尚未建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属于民国四年,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是民国十五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与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这两“步”应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体西用”与“进而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器物,使清朝富强起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故而其主张是“中体西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故B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故选择B。
7.《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中的“丢失的省份”指的是( )
A.辽宁 B.黑龙江 C.山东 D.浙江
【答案】C
【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由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丢失的省份”指的是山东省,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8.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C.五四运动是民主革命 D.五四运动向现代转折
【答案】B
【解析】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最后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革命,所以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开国大典的地点是北京天安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9.近代某思想家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章、杂志能反映类似思想观点的是( )
①《革命军》②《民报》③《新青年》④《狂人日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后。“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表示不满,故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的进一步的解放。综上判断可知,该思想家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家。③《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④《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正确;《革命军》和《民报》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与题不符。①②错误。ABD错误。综上故选C。
10.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用“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时间概念将中国革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选择出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的组合
①全面内战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鸦片战争的爆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三年以来”指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国民党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解放战争开始。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①符合题意;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②符合题意;“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④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题干中没有涉及,③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11.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辛亥革命,故④错误。A正确,BCD排除。故答案为A。
12.“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的史实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答案】B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 等口号。故B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排除A;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称帝,排除C;护法运动是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D。故选B。
13.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答案】B
【解析】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B符合题意;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 )
A.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该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反映了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D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C项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5.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游行学生焚烧曹汝霖住宅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工 ④上海出现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游行学生焚烧曹汝霖住宅;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1927年,②错误;1919年五四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运动,③正确;上海出现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6.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中共诞生
A. B.
C. D.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最恰当,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7.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提出“还我青岛”等口号
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 ④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条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中心首先是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因此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表述错误;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 )
①发生距今已有 101 周年 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开启中国革命的新历程 ④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这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发生距今已有 101 周年,无产阶级在这次运动中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启中国革命的新历程。①③说法正确,A正确;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错误,CD排除;④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说法错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错误,B排除。故答案为A。
19.关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思想方面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有( )
①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②新文化运动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③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④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故①认识错误;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故②认识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③认识错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故④认识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1920年4月,陈独秀发表演说强调,劳动者的觉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据此可知
A.新文化运动开始向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 B.国际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起来
C.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被普遍接受 D.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劳动者的觉悟要求管理权”等可知,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斗争思想。D正确;新文化运动向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主要表现在提倡新道德,与题不符。A错误;李大钊、陈独秀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无关。B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C错误。综上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人民是无畏无惧、坚忍不拔的,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思想觉醒]
材料一: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是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nore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材料一中的“本志”指的是什么杂志?材料中的“德先生”及“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民主号角]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救运动,它与新文化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把救亡与启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五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去追求进步和光明。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先锋诞生]
材料三:“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青年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艇中继续讨论。”
(3)材料三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答案】(1)《新青年》;民主、科学。
(2)性质: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政治运动和和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意义: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共一大;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救运动”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政治运动和和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根据材料“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青年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艇中继续讨论”可知,这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
表2:1923年 北京大学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和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观察材料一表一、表二,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胡绳的观点,综合上述探究谈谈思想解放的作用。
【答案】(1)从崇拜孔子、孟子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抨击了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
(2)认识:他们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观点:他们提出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者宣传民主和科学。
(3)观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表一、表二票数的变化可知,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的变化是从崇拜孔子、孟子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抨击了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可知,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是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者宣传民主和科学。
(3)根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可以概括,胡绳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思想解放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17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下面历史事件中,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先后成为事件中心的是( )
①戊戌变法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一二 九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区别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对象不同
3.“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运动中出现的标语,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此你认为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D.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的“学生此举”指的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与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这两“步”应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7.《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中的“丢失的省份”指的是( )
A.辽宁 B.黑龙江 C.山东 D.浙江
8.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C.五四运动是民主革命 D.五四运动向现代转折
9.近代某思想家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章、杂志能反映类似思想观点的是( )
①《革命军》②《民报》③《新青年》④《狂人日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用“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时间概念将中国革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选择出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的组合
①全面内战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鸦片战争的爆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的史实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13.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1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 )
A.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D.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15.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游行学生焚烧曹汝霖住宅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工 ④上海出现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6.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中共诞生
A. B.
C. D.
17.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提出“还我青岛”等口号
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 ④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条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 )
①发生距今已有 101 周年 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开启中国革命的新历程 ④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关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思想方面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有( )
①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②新文化运动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③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④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劳工主义的胜利也是庶民的胜利”。1920年4月,陈独秀发表演说强调,劳动者的觉悟第一步“要求待遇”,第二步“要求管理权”。据此可知
A.新文化运动开始向传统思想和道德宣战 B.国际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起来
C.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被普遍接受 D.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人民是无畏无惧、坚忍不拔的,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思想觉醒]
材料一: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是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nore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材料一中的“本志”指的是什么杂志?材料中的“德先生”及“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民主号角]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空前的社会思想解救运动,它与新文化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把救亡与启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五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去追求进步和光明。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先锋诞生]
材料三:“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青年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艇中继续讨论。”
(3)材料三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
表2:1923年 北京大学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和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观察材料一表一、表二,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胡绳的观点,综合上述探究谈谈思想解放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