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2:世界近现代史篇之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2:世界近现代史篇之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2
世界近现代史篇之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 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苏联解体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匈牙利事件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表明( )
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苏联模式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4.在斯大林逝世后,推行一系列改革的继任者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5.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变中的得到了统一,它是
A.苏联 B.匈牙利 C.德国 D.英国
7.1989年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学习苏联的政治体制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局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9.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这种看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盟成立
C.科索沃战争爆发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1.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 )
A.生活水平的根本变化 B.对外政策的根本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D.文化传统的根本变化
12.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13.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14.有人曾感叹“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导致“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欧盟建立 C.苏联解体 D.华约建立
15.“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材料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 )
A.冷战开始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经济危机
16.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排序正确的为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7.历史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0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
18.1991年8月19日,一群强硬的保守派“软禁”了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试图夺取对苏联的控制权,结果失败。此后,控制了苏联局势的是
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 C.赫鲁晓夫 D.斯大林
19.1991年12月底,随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八一九”事件爆发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0.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二、非选择题
21.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 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 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2
世界近现代史篇之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 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苏联解体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转台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遭到失败,这就是“八一九事件”。这次事件以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由此分析可知,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匈牙利事件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为标志,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D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红色帝国刚建立, 题目考查的是红色帝国倒塌,排除A项;题目考查的是苏联,不是匈牙利和东欧剧变,排除BC项。故选D项。
3.苏联解体表明( )
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苏联模式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答案】C
【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许多弊端,几次改革都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政治经济模式,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C项正确;苏联解体不能说明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排除A和B项;苏联解体也不能表明列宁主义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4.在斯大林逝世后,推行一系列改革的继任者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答案】B
【解析】斯大林的继任者是赫鲁晓夫,其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故B符合题意;列宁是斯大林之前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排除ACD。故选B。
5.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BC项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排除。故选择A。
6.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变中的得到了统一,它是
A.苏联 B.匈牙利 C.德国 D.英国
【答案】C
【解析】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如匈牙利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排除B,C符合题意;东欧剧变不包括苏联,而英国不属于东欧国家,排除AD。故选C。
7.1989年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学习苏联的政治体制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989年东欧剧变对我们启示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故A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摆脱斯大林模式,但是成效都不大。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成为东欧巨变的主要原因。③不是启示,故排除BCD项。故选A。
8.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局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都由社会主义回到资本主义,因此其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C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9.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这种看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盟成立
C.科索沃战争爆发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个非亚欧大陆国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指的就是美国,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称霸世界。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直接原因,排除。故选择A。
1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知,“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说明了在苏联实行所谓的“民主”与“私有”是完全行不通的,结合课本所学,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实行经济改革,承认私有化,但是没有取得成效,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移到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结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加剧了苏联的混乱,因此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项符合题意;ABC也是苏联解题的原因,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1.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 )
A.生活水平的根本变化 B.对外政策的根本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D.文化传统的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国家从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C正确;实质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性质,或事物的内在含义。AB都是外在变化。AB错误;文化传统变化与政治变化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C。
12.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的识记,美国罗斯福新政发生在1933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在1985年,匈牙利卡达尔改革发生在1956年,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13.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的改革“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种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B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三项内容属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ACD排除。故本题选B。
14.有人曾感叹“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导致“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欧盟建立 C.苏联解体 D.华约建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打击,C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A排除;欧盟的建立是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典型事件,B项不符合题意,B排除;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但是这与导致“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的历史事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本题选C。
15.“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材料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 )
A.冷战开始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圜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可知,材料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东欧剧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由于苏联的影响,它们都照搬了苏联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忽视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各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导致了东欧剧变的发生,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C符合题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的内容,没有体现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的信息,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6.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排序正确的为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片①是苏联解体以后的俄罗斯联邦,图片②是苏联建立前的俄罗斯帝国,图片③是苏联, 所以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①,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准确判断图片中的历史信息。
17.历史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0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A.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B.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C.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改革失败
【答案】B
【解析】20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实质是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18.1991年8月19日,一群强硬的保守派“软禁”了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试图夺取对苏联的控制权,结果失败。此后,控制了苏联局势的是
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 C.赫鲁晓夫 D.斯大林
【答案】B
【解析】“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B符合题意,A排除;CD项是1991年之前苏联的领导人,排除。故选择B。
19.1991年12月底,随着苏联解体,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八一九”事件爆发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故排除C项。故选D。
20.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在苏联进行改革。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选项D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打击个人崇拜,A排除;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 B排除;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排除。故选择D。
二、非选择题
21.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 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解析】(1)据材料“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实行粮食税。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国家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调整,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先例,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的发生。
(3)据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9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因此西方国家开始模仿苏联。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 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答案】(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解析】(1)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出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农业方面。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的改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的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