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2:中国近现代史篇之国共十年内战(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2:中国近现代史篇之国共十年内战(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2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国共十年内战
一、选择题
1.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我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点包括( )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都具有反帝性质
③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每年的“8月1日”定为某一重要纪念日,该纪念日在当时应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国共重新合作后的中心任务是( )
A.结束帝制 B.打倒军阀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4.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对应的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
A.秋收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C.井冈山会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这里”指的是( )
A.遵义 B.南昌 C.会宁 D.瑞金
6.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D.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长征结束
9.下面的一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 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0.1934年11月初,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出( )
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和艰巨性 B.国民党统治的极端腐败
C.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D.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
11.“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论断精准无误地诠释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功,符合该论断的史实是( )
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
③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3.“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暴动。”(毛泽东)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14.红色旅游是当今旅游的一大特色。以下某旅行社起草的景点介绍,正确的是
A.井冈山辛亥革命的爆发地 B.汉口一共产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吴起镇一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D.武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5.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16.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进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7.“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秋收起义失败——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红军长征
③巴黎和会——五四运动④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共和国的历经时间是( )
A.1927年8月—1931年9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5年1月—1937年7月 D.1937年8月—1945年9月
19.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十分擅长写诗著书,请选择下面他的作品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③《对日寇的最后一战》④《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0.“八一暴动征腐恶,运筹决胜非等闲”。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一一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 B.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C.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北伐胜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二、非选择题
21.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
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
●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
●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党主义小组。
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
材料三:“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
(2)通过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
(3)列举史实,论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如下年代尺
材料二:1933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直接把持了革命根据地的一切大权...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如果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党和红军必将被完全断送...会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的。
——整理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许多重大历史依据当时社会实际作出了关乎中国革命前途的正确抉择,请以A阶段“星星之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中国共产党勇于在自我纠正中不断完善。请根据材料二,举出A阶段历程中的典型史实及其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抉择对B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2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国共十年内战
一、选择题
1.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我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点包括( )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都具有反帝性质
③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近代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近代中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因社会性质一样,所以民主革命的性质也一样,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都具有反帝性质,故①②③符合题意;第一次国共合作并未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开始,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每年的“8月1日”定为某一重要纪念日,该纪念日在当时应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答案】B
【解析】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B项正确;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党军队的名称,与中共创立军队无关,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排除C项;建军节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国共重新合作后的中心任务是( )
A.结束帝制 B.打倒军阀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答案】C
【解析】国共第二次合作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所以国共重新合作后的中心任务的是团结抗日,C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帝制,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军阀,排除B项;和平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目标,但并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对应的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
A.秋收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C.井冈山会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泾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排除B项;井冈山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除C项。故选D项。
5.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这里”指的是( )
A.遵义 B.南昌 C.会宁 D.瑞金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后来,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因此南昌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人民军队的摇篮,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答案】C
【解析】1934年,红军从瑞金出发进行长征,红军长征主要路线是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的路线正确,C项正确;A、B和D的路线错误,排除。故选C项。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攻打大城市的时候受到了挫折。这是在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上出现的挫折,由此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大革命失败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排除A项;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的创新,排除B项;建立新型军队不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C项。
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D.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长征结束
【答案】D
【解析】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D项符合题意;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爬雪山、过草地,A、B和C项说法正确,排除。故选D项。
9.下面的一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 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由此可知,这三件事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辛亥革命的主题是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排除A项;抗日救亡运动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主题,与题目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排除D项。故选C项。
10.1934年11月初,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半条被子”的故事主要反映出( )
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和艰巨性 B.国民党统治的极端腐败
C.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D.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
【答案】D
【解析】依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3名女红军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这段故事体现的是长征中老百姓与红军战士之间的密不可分的鱼水深情,表明了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D项正确; 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论断精准无误地诠释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功,符合该论断的史实是( )
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
③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相关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的,他们对马列主义生搬硬套,最终导致了失败,这是中共革命斗争的挫折,故①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的行为是国民党反动派残共产党和进步群众的暴行,这与题干中的表达的意思没有关联,故②不选;创建根据地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中国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故③符合题意;张学良和杨虎城要求蒋介石抗日是保家卫国、反侵略的行为,与题干中的意思并无关联,排除④。故选①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12.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新中国,A正确,B排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D排除;故选A。
13.“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暴动。”(毛泽东)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根据“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B符合题意;ACD项与“秋收时节暮云愁”不符,排除。故选择B。
14.红色旅游是当今旅游的一大特色。以下某旅行社起草的景点介绍,正确的是
A.井冈山辛亥革命的爆发地 B.汉口一共产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吴起镇一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D.武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答案】B
【解析】1927年,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共产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B符合题意;武昌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排除A;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排除C。故选B。
15.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来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使得中央苏区丧失殆尽,红军失去了落脚点,开始进行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因此是“伟大的奇迹”,故D正确;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进行的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故A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故B错误;秋收起义是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故C错误。故选D。
16.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进步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知识都在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单元。从时间上看,这几项内容发生在1921-1935年间。D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复习的主题 ,符合题意; A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生在1946-1949年,不符合题意;B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C项近代化的进步包含的内容不仅是这些知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7.“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秋收起义失败——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红军长征
③巴黎和会——五四运动④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的情况下,他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于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①对应正确,排除;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长征,②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③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④对应正确,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18.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共和国的历经时间是( )
A.1927年8月—1931年9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5年1月—1937年7月 D.1937年8月—1945年9月
【答案】B
【解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由材料可知,“马背上”的共和国处于长征时期,故B符合题意;ACD不是长征时期,排除。故选B。
19.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十分擅长写诗著书,请选择下面他的作品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③《对日寇的最后一战》④《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作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在1930年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是1933年5月发表的,要求坚决抗日。《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背景下发表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1949年4月21日发出命令。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
20.“八一暴动征腐恶,运筹决胜非等闲”。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一一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 B.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C.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北伐胜利进军——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答案】C
【解析】根据“八一暴动征腐恶”可知,事件发生在八月一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C正确;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A错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不属于武装暴动。B错误;北伐胜利进军与“八一暴动”时间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
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
●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
●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党主义小组。
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
时间 著作或观点
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
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
材料三:“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
(2)通过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
(3)列举史实,论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法宝”。
【答案】(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可以发现特色是要依靠农民,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枪杆子里出政权”要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土地法》中可以得出特色是要进行土地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3)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进行北伐战争,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解析】(1)中共的成立的条件可以从思想、阶级和组织基础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交谈,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可以得出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一“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可以得出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在长沙建立共产党早起组织”可以得出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可知毛泽东强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要依靠工农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枪杆子里出政权”得出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根据“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根据“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出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统一战线指的是国共的两次合作,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取得巨大胜利;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如下年代尺
材料二:1933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直接把持了革命根据地的一切大权...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如果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党和红军必将被完全断送...会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的。
——整理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许多重大历史依据当时社会实际作出了关乎中国革命前途的正确抉择,请以A阶段“星星之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中国共产党勇于在自我纠正中不断完善。请根据材料二,举出A阶段历程中的典型史实及其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抉择对B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①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2)史实: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批评了博古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得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1)依据材料一年代尺中A阶段时间是1921-1949,可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据所学可知,1927 年 10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2)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依据材料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会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召开的”可知,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批评了博古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得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依据材料中年代尺可知B阶段是现代化建设阶段,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得出的启示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