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4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 )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②霹雳一声天地动,赣湘暴动筑高楼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今年是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的第二十年头,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是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缅怀。下列属于他的丰功佳绩的是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②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的进攻序幕③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④实现香港、澳门回归,洗刷百年国耻⑤指挥百团大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3.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后,开展以“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的小论文撰写活动,其中不适合引用的材料是( )A.亲赴重庆谈判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群众支援淮海战役4.比较法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学习方法。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5.解放战争时期,下图中①①四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A.①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②地一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C.③地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④地一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6.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是从东北战场上揭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赢得了(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7.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众多媒体纷纷赞誉“好像在阴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来一道光明”,是“历史和人民的喜讯”。这表明当时(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②人民迫切期待和平③国内格局依然动荡不安 ④国民党真诚求合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陈凯将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其正确的顺序应是( )①五四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 西藏和平解放 ④红军长征 ⑤重庆谈判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⑤③ C.②①⑤④③ D.③④②①⑤9.“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该段记载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10.与下图历史事件对应的选项有( )①周恩来是代表人物之一②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③结果签署了“双十协定”④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图片是历史的痕迹,下面三幅图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特定的时代特征,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12.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请为这张卡片选择合适的题目( )题目: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串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地区突破黄河天险,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的壮举。此举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A.孟良崮上火如潮 B.千里跃进大别山C.大军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描绘该战役概况的是( )(注:箭头①为河流流向,箭头②为行军方向)A. B.C. D.14.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下报纸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15.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①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②都发生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候③都促成团结合作局面的到来④国共两党都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毛泽东在1949年元旦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A.战略反攻揭开序幕 B.三大战役胜利在望C.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D.渡江战役已经开始17.给下列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确切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B.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C.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 D.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18.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B.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和指导思想19.下边是原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 )A.北伐军打败军阀孙传芳 B.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D.祖国大陆实现全部解放20.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D.内战胜利的可能性二、非选择题21.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示意图材料二西柏坡村有八十五户,耕地六百六十六亩,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其他各种杂粮,夏收麦,秋收稻,一年收两季,平均每年收27万粮食。——《中共中央选址西柏坡的原因综述》材料三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召开的重要会议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1947年7—9月 全国土地会议 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军事上准备打若干次决定性的大会战1949年3月 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1)写出图中A、B两地的地名,并指出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依据材料一、二,简析选址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原因。(3)材料三,例举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的重大决策,并选取其中一例说明与新中国成立之间的关系。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启蒙)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启蒙的主题,科学与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与救亡性反帝政治运动之间的联系。(漫漫征途)(2)比较两次反”围剿“战役,分析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家国情怀)昨日下午三众多钟,毛泽东先生一行到达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杜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8月29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重庆谈判的目的。(走向成功)在探索中国章命新道路的丰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本记初心和使命,坚定执、不畏牺牲,不屈奋斗,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攻紧克难”的营养。——改编自祖彦、李康平《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是最好的“教科书”》(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史实论证“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4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 )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②霹雳一声天地动,赣湘暴动筑高楼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指的是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人民解放战争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写下的诗词,“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反映了红军长征,长征过程红军四渡赤水打乱的敌人的追缴计划,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反映的是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③项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今年是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的第二十年头,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是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缅怀。下列属于他的丰功佳绩的是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②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的进攻序幕③他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④实现香港、澳门回归,洗刷百年国耻⑤指挥百团大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答案】B【解析】②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的进攻序幕,符合题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③符合题意;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政策,实现香港、澳门回归,洗刷百年国耻,④符合题意;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的是周恩来等领导的,排除;⑤指挥百团大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的是彭德怀,排除;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后,开展以“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的小论文撰写活动,其中不适合引用的材料是( )A.亲赴重庆谈判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没有体现“人心向背的较量”,故C符合题意;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赢得了人民支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淮海战役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胜利。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4.比较法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学习方法。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危急时刻,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事关民族安危,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是战是和,事关国家民族命运。①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事变的解决,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体现了积极努力的一面,②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两党还没有正式展开合作。重庆谈判签订饿了“双十协定”,两者没有相似之处,③排除;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重庆谈判是在抗战胜利后,故也没有相似之处,④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5.解放战争时期,下图中①①四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图并结合所学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A.①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②地一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C.③地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④地一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地是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A错误;②地是锦州,攻占锦州,使东北敌人成为了瓮中之鳖,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故B正确;③地延安,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的总后方,故排除C项;④是南京,南京解放标志着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故D错误。故选B。6.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是从东北战场上揭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赢得了(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A符合题意;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B排除;平津战役主要战场是在华北,C排除;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D排除。故选择A。7.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众多媒体纷纷赞誉“好像在阴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来一道光明”,是“历史和人民的喜讯”。这表明当时(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②人民迫切期待和平③国内格局依然动荡不安 ④国民党真诚求合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众多媒体纷纷赞誉‘好像在阴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来一道光明’,是‘历史和人民的喜讯’”可知与重庆谈判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人民迫切期盼和平,当时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国内格局依然动荡不安。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共产党在谈判中,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 纪要”即“双十协定”。选项②③符合题意;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是在1937年,①排除;国民党真诚求合作不符合史实,④排除。所以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8.陈凯将以下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其正确的顺序应是( )①五四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 西藏和平解放 ④红军长征 ⑤重庆谈判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⑤③ C.②①⑤④③ D.③④②①⑤【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②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③西藏和平解放发生于1951年,④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年, ⑤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选项中B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错误,排除。故选B。9.“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该段记载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选B;三大战役的作战地点、作战情况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10.与下图历史事件对应的选项有( )①周恩来是代表人物之一②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③结果签署了“双十协定”④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即重庆谈判,周恩来是中共代表人物之一,结果签署了“双十协定”,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故①③④正确。C正确;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是1946年6月,故②错误。ABD错误。综上故选C。11.图片是历史的痕迹,下面三幅图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特定的时代特征,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中①“中国人民解放军”、②“中国工农红军”、③“新四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组织的第一支正式的军队即为工农红军,处于国共内战期间;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合作,中共军队进行改编,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期间,我们的军队名称为解放军。所以三者时间先后顺序为②③①,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顺序错误,故排除ABC。12.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请为这张卡片选择合适的题目( )题目: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串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地区突破黄河天险,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的壮举。此举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A.孟良崮上火如潮 B.千里跃进大别山C.大军合力战淮海 D.百万雄师过大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这张卡片最合适的题目,故选B;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CD。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描绘该战役概况的是( )(注:箭头①为河流流向,箭头②为行军方向)A. B.C. D.【答案】B【解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CD三项都不能准确描绘该战役概况,不符合题意; B项能准确描绘该战役概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14.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下报纸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1949年1月,北平宣告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这一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按时间先后排序应为④②①③。 A正确,BCD排除;故答案为A。15.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①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②都发生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候③都促成团结合作局面的到来④国共两党都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都是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候进行的;这两次谈判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国共两党都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故B正确;促成团结合作局面的到来只适用于西安事变,不适用于重庆谈判,故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16.毛泽东在1949年元旦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A.战略反攻揭开序幕 B.三大战役胜利在望C.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D.渡江战役已经开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49年元旦”,联系所学知识,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B项三大战役胜利在望是“1949年元旦”解放战争的形势,符合题意;A项战略反攻揭开序幕和题干时间不符,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不符合题意;C项战略决战即将开始和题干时间不符,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开始,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已经开始和题干时间不符,渡江战役1949年4月开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给下列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确切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B.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C.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 D.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开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因此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重庆谈判反映的是国共关系的不断变化。故C正确;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故排除A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事件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故排除B项;中共七大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故排除D项。故选C。18.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B.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和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人民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B项符合题意;解放战争的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与其他两次革命均不同,AC排除;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为新三民主义、人民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D排除。故选B。19.下边是原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 )A.北伐军打败军阀孙传芳 B.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D.祖国大陆实现全部解放【答案】C【解析】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C符合题意;在1926年到1927年,北伐军打败军阀孙传芳,排除A;1945年,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排除B;1951年10月,西藏得到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基本解放,排除D。故选C。20.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D.内战胜利的可能性【答案】C【解析】据“20世纪40年代”“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可知,评论意在强调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国共的土地政策。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群众基础,故C符合题意;土地革命的必要性不是题干强调的内容,排除A;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而非国共合作,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重视土地问题与否对两党重要性的认识,而非内战胜利的可能性,排除D。故选C。二、非选择题21.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示意图材料二西柏坡村有八十五户,耕地六百六十六亩,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其他各种杂粮,夏收麦,秋收稻,一年收两季,平均每年收27万粮食。——《中共中央选址西柏坡的原因综述》材料三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召开的重要会议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1947年7—9月 全国土地会议 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军事上准备打若干次决定性的大会战1949年3月 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1)写出图中A、B两地的地名,并指出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依据材料一、二,简析选址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原因。(3)材料三,例举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间的重大决策,并选取其中一例说明与新中国成立之间的关系。【答案】(1)A武汉——召开八七会议(汉口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历史性转折;B延安——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2)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面向华北平原,地形西高东低,易守难攻。耕地面积多,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3)1947年10月,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示例:中央决定实行战略决战后,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或答“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军事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地为武汉,在此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汉口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历史性转折;B为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面向华北平原,地形西高东低,易守难攻。耕地面积多,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10月,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普遍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1948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或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军事基础)。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指出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为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启蒙)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启蒙的主题,科学与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与救亡性反帝政治运动之间的联系。(漫漫征途)(2)比较两次反”围剿“战役,分析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家国情怀)昨日下午三众多钟,毛泽东先生一行到达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杜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8月29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重庆谈判的目的。(走向成功)在探索中国章命新道路的丰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本记初心和使命,坚定执、不畏牺牲,不屈奋斗,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历史,蕴含着“攻紧克难”的营养。——改编自祖彦、李康平《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是最好的“教科书”》(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史实论证“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答案】(1)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促进了青年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由于双方力量强弱过于悬殊及共产国际脱离实际的苏联模式,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而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由于毛泽东立足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运动战的正确战略,所以取得了胜利。(3)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4)共产党人面对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不同结果,不断反省,总结教训,认识到不能照搬他国的革命成功经验。在遵义会议中实行拨乱反正,坚持以本国自身实际为出发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此后的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中国革命道路是最好的“教科书”。【解析】(1)材料“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指新文化运动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启迪国人对国家和民族事务的关心,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究其原因,在于毛泽东立足敌强我弱的实际,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究其原因,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照搬苏联模式,大搞阵地战和消耗战。(3)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集团妄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是准备工作不足,所以多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为了教育人民,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重庆谈判。(4)从反“围剿”的军事斗争的结果来看,不能照搬他国的革命成功经验。遵义会议拨乱反正,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战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中国革命道路是最好的“教科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4: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解放战争(原卷版).doc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4:中国近现代史篇之解放战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