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6: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中国的诞生与巩固(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6: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中国的诞生与巩固(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6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中国的诞生与巩固
一、选择题
1.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百团大战给日伪军沉重打击;在抗美援朝中,他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美帝侵略者。“他”指的是
A.李宗仁 B.朱德 C.彭德怀 D.林彪
2.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人民政府对待地主的态度是( )
A.将土地全部没收分给农民
B.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同时也分一份给地主,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D.出钱赎买地主土地
3.“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来说更不寻常。”59岁的边巴老人从柜子里拿出只有节日才穿的崭新藏装和长筒马靴,满怀欢喜地前往布达拉宫广场。边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件大事是( )
A.青藏铁路通车 B.设置驻藏大臣 C.青藏公路通车 D.西藏和平解放
4.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现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 年和 1956 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 年 7% 0.1% 7.3% 53.4% 32.2%
A.抗日战争的结束 B.解放战争的结束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6.下表信息舱够反映
A.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便略 B.工业革命促进企业发展
C.三大改造确立社会制度 D.洋务运动振兴民族企业
7.下表为1952~1953年农户实际购买支出结构情况(单位:%)统计表。据此推测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得到实现②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发展④新中国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_______周年。
A.50 B.60 C.70 D.80
9.邮票的方寸空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下图邮票体现了中国
①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②援助朝鲜,保家卫国③进行正义的反侵略战争④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通过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百团大战、抗美援朝”这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邓小平 B.贺龙 C.朱德 D.彭德怀
11.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是( )
A.1950年10月—1951年6月 B.1950年6月—1952年7月
C.1950年10月—1953年7月 D.1951年10月—1953年7月
12.汽车正在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3.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肃清了反革命
C.掌握了经济命脉 D.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14.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16.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指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18.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这样一个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其所表达的含义是( )
A.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B.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20.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二、非选择题
21.重温百年奋斗历程,感悟社会变革进步。
(中国的抗争)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2月22目)
(中国的探索)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沦走向实践的发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工人中开始建立自己的队伍和影响,而且锻炼了自己从事实际斗争的能力,并因此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激荡了无数人精神与生活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代。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中国的独立)
材料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场景描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1)哪一历史事件导致“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此事件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先进分子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这一结论加以说明。
(3)指出在图2所亲厉董事秤爱生后,形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部队的名称。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4)材料四的场景描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用一句话概括此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22.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两次历史巨变,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一:自武昌起义至清廷逊位,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民国政府对内改革,一为提倡平等观念。二为维护人权。三为尊重言论、出版自由。四为男子剪除发辫,女子不许缠足。五为提倡女权。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任务”是什么?并结合社会状况佐证它没有完成。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1921年)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3)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在1921年开始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四: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中国成立使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6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新中国的诞生与巩固
一、选择题
1.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百团大战给日伪军沉重打击;在抗美援朝中,他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美帝侵略者。“他”指的是
A.李宗仁 B.朱德 C.彭德怀 D.林彪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1950年,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项正确;李宗仁领导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朱德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排除B项;林彪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人民政府对待地主的态度是( )
A.将土地全部没收分给农民
B.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同时也分一份给地主,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D.出钱赎买地主土地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导全国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一份给地主,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C项正确;地主也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地,排除A项;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出钱赎买地主土地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
3.“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来说更不寻常。”59岁的边巴老人从柜子里拿出只有节日才穿的崭新藏装和长筒马靴,满怀欢喜地前往布达拉宫广场。边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件大事是( )
A.青藏铁路通车 B.设置驻藏大臣 C.青藏公路通车 D.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D
【解析】依据“这一件大事,对于国家而而言,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定》,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4.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现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 年和 1956 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 年 7% 0.1% 7.3% 53.4% 32.2%
A.抗日战争的结束 B.解放战争的结束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与1952年相比,1956年时集体所有制经济、国营经济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有大部分比例,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显著下降,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但是与这一变化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与这一变化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了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5.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53年……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可知,农民通过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故B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故A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故C不符合题意;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下表信息舱够反映
A.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便略 B.工业革命促进企业发展
C.三大改造确立社会制度 D.洋务运动振兴民族企业
【答案】C
【解析】1953年到1956年,我国开展三大改造。材料表明,从1952年到1962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从而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故C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A;工业革命从1765年到19世纪中期,排除B;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排除D。故选C。
7.下表为1952~1953年农户实际购买支出结构情况(单位:%)统计表。据此推测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得到实现②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发展④新中国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到1953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①符合题意;由材料1953年购买生活用品情况可看出比1952年增加可知,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发展,与材料题意不符,故③排除,BD错误;④新中国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未体现;表格是农户购买支出结构情况,C错误。
8.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_______周年。
A.50 B.60 C.70 D.80
【答案】C
【解析】195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2020-1950=70,因此,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9.邮票的方寸空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下图邮票体现了中国
①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②援助朝鲜,保家卫国③进行正义的反侵略战争④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知,1950-1953年,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取胜,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正确;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①错误,故排除ABC项。故选D。
10.通过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百团大战、抗美援朝”这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邓小平 B.贺龙 C.朱德 D.彭德怀
【答案】D
【解析】 1950年10月应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为了保家卫国,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百团大战都和彭德怀有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1.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是( )
A.1950年10月—1951年6月 B.1950年6月—1952年7月
C.1950年10月—1953年7月 D.1951年10月—1953年7月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与1950年10月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英勇斗争,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故选项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
12.汽车正在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其中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故选项B符合题意;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从1966年到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1978年以来,排除ACD。故选B。
13.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肃清了反革命
C.掌握了经济命脉 D.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D
【解析】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D符合题意;抗美援朝与消灭地主阶级无关,A不符合题意;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反革命,B不符合题意;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新中国掌握了经济命脉,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C符合题意;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A排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B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D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相关的时间与意义。
15.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都是在国内进行,与题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不符。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6.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所以C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颁布,A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颁布, B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D排除。故选择C。
17.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指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
18.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A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完成标志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被废除,故B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故C不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这样一个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其所表达的含义是( )
A.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B.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1961年-1965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A符合题意;1954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后开始起草,先后修订过38个稿本,于1979年7月1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7月6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命令公布,并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重温百年奋斗历程,感悟社会变革进步。
(中国的抗争)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2月22目)
(中国的探索)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沦走向实践的发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工人中开始建立自己的队伍和影响,而且锻炼了自己从事实际斗争的能力,并因此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激荡了无数人精神与生活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代。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中国的独立)
材料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场景描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1)哪一历史事件导致“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此事件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先进分子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这一结论加以说明。
(3)指出在图2所亲厉董事秤爱生后,形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部队的名称。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4)材料四的场景描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用一句话概括此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2)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需要先进政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或促进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
(4)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的进程从此掀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纪元。
【解析】(1)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活动的失败教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分析说明。依据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激荡了无数人精神与生活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代。”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3)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都促进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
(4)根据图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2.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两次历史巨变,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一:自武昌起义至清廷逊位,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民国政府对内改革,一为提倡平等观念。二为维护人权。三为尊重言论、出版自由。四为男子剪除发辫,女子不许缠足。五为提倡女权。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任务”是什么?并结合社会状况佐证它没有完成。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1921年)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3)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在1921年开始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四: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前和这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中国成立使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答案】(1)清廷逊位、政体改变,(结合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观念改变、移风易俗,(结合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人民生活困苦。
(3)1921年,已经具备建党三个条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被进步青年所接受,这是思想条件。全国各地建立的许多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组织条件。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壮大并频繁发起运动,这是阶级条件。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武昌起义至清廷逊位,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可归纳出清廷逊位、政体改变,根据“民国政府对内改革,一为提倡平等观念。二为维护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观念改变、移风易俗,根据“三为尊重言论、出版自由。四为男子剪除发辫,女子不许缠足。五为提倡女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根据材料二“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任务并没有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之后,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人民生活困苦,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开始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原因是1921年,已经具备建党三个条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被进步青年所接受,这是思想条件。全国各地建立的许多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组织条件。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壮大并频繁发起运动,这是阶级条件。
(4)根据材料四“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所以说“新中国成立使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