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7:中国近现代史篇之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与曲折(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 27:中国近现代史篇之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与曲折(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7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与曲折
一、选择题
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的创新政策是
A.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赎买政策 D.国有化政策
2.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D.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6个重点项目的比例分布图。它表明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各行各业均衡发展
4.年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初的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国家“以粮为纲”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5.下图体现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邮电 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6.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61年提出了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一五计划
C.农业生产合作化建议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7.下面年代尺上标注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选项中高度概括中共八大的重要历史意义的是
A.高举旗帜 B.伟大转折 C.生死攸关 D.良好开端
8.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实施一五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以下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A.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D.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1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甘当螺丝钉的崇高理想,对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和敬业态度被称为( )
A.“铁人精神” B.“雷锋精神” C.“两弹一星精神” D.“深圳精神”
1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1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13.下列最能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特征的是( )
A.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B.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C.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D.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5.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16.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建国初期 “人大” “政协” “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 “放卫星” “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大包干” “经济特区” “下海”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红卫兵” 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作家莫言在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该场景体现的历史时期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8.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其中,严重的失误有( )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9.“文化大革命”结束于( )
A.1966年5月 B.1967年2月 C.1976年4月 D.1976年10月
20.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二、非选择题
21.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析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一方面,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评估,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到1955年他们获得利润超过了原来资产总额24.2亿元,另一方面,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私方人员作出工作安排。这样,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特”在哪里?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历史巨变”的标志。
材料三: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 经济总量世界排位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
1950年 第三十位后 ——
1970年 第十三位 ——
1978年 第十位 2.3%
2008年 第三位 20%
2018年 第二位 34%
注:195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在30名以后,来自吴殿廷、武聪颖《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
(3)根据材料三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共产党简史》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深层次原因。
22.民主和法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材料二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说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哪些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文化大革命”是在哪一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过关练27
中国近现代史篇之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与曲折
一、选择题
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的创新政策是
A.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赎买政策 D.国有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解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采取的政策是赎买的政策,赎买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故C项正确;A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的是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排除;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企改革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D.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A
【解析】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故A项正确;BCD与三大改造没有关系,排除。故选A项。
3.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6个重点项目的比例分布图。它表明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各行各业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军工项目、能源建设、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均属于重工业领域,约占98%,轻工和医药项目仅占2%,由此可知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材料中156个项目中没有涉及到农业项目和交通运输业,从材料看并未得到优先发展,排除A、C;通过轻重工业对比来看,重工业所占比例巨大,因此并不能体现出各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年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初的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国家“以粮为纲”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年画中人们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入社后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集体公有,因而此年画反映了入社具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征,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是题干漫画主要反映的内容,C项正确;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因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不可能出现农民带着生产资料入社的现象,排除BD。故选C项。
5.下图体现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农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邮电 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图示中重工业占据优势地位,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优先发展农业,也不是优先发展运输邮电,排除AC项;既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并非农轻重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6.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61年提出了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一五计划
C.农业生产合作化建议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D项正确;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初步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走合作化道路的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面年代尺上标注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选项中高度概括中共八大的重要历史意义的是
A.高举旗帜 B.伟大转折 C.生死攸关 D.良好开端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D项正确;高举旗帜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排除A项;伟大转折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排除B项;生死攸关指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8.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实施一五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正确;实施一五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不符,排除A项;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实行,排除C项。故选D。
9.以下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A.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D.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答案】A
【解析】图一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图三反映的是工业成就,图四反映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四幅图片都是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A项正确;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与图二图三无关,排除B项;图二图三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C项;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与图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甘当螺丝钉的崇高理想,对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和敬业态度被称为( )
A.“铁人精神” B.“雷锋精神” C.“两弹一星精神” D.“深圳精神”
【答案】B
【解析】“党的好战士”雷锋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他的崇高思想、对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和敬业态度被称为“雷锋精神”,故B符合题意;“铁人精神”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排除A;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表讲话,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排除C;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所形成的“深圳精神”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排除D。故选B。
1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材料“1964年10月”“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反映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B符合题意;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排除A;1970年1月30日,我国中远程导弹发射试验圆满成功,排除C;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排除D。故选B。
1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答案】C
【解析】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排除A项;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排除B项;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排除D项。故选C。
13.下列最能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特征的是( )
A.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B.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C.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D.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58年推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从1960年起,中共开始转变政策,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综合来看,1956-1966年这一历史阶段是成就与挫折并存的。C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这两点都不能全面概括这一阶段的特征,排除AB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排除D项。故选C。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个体生产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不是因为拉大农民的差距,排除A项;实现农业合作化是国家的要求,排除B项;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
ABC: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启示我们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A、B、C说法正确;D: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说法错误;因为本题是从错误角度考查,故选D。
16.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建国初期 “人大” “政协” “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 “放卫星” “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大包干” “经济特区” “下海”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红卫兵” 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①正确;“红卫兵”是这一时期革命的主导力量,②正确;“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③正确。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两个凡是”是文革结束后的路线,④错误。BCD错误。综上故选A。
17.作家莫言在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造反有理、造反有理。”该场景体现的历史时期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语录歌”、“造反有理”等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内乱,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文革”期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文革中,造反派冲击政府机关,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使国家政权遭到了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了践踏,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
18.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其中,严重的失误有( )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①土地改革、②三大改造都是成功的,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大跃进”运动、④人民公社化运动、⑤“文化大革命”属于严重的失误,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本题选C。
19.“文化大革命”结束于( )
A.1966年5月 B.1967年2月 C.1976年4月 D.1976年10月
【答案】D
【解析】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20.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答案】B
【解析】材料“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革期间的政治状况,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文革期间的教育状况,排除D。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析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一方面,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评估,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到1955年他们获得利润超过了原来资产总额24.2亿元,另一方面,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私方人员作出工作安排。这样,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特”在哪里?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历史巨变”的标志。
材料三: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 经济总量世界排位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
1950年 第三十位后 ——
1970年 第十三位 ——
1978年 第十位 2.3%
2008年 第三位 20%
2018年 第二位 34%
注:195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在30名以后,来自吴殿廷、武聪颖《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
(3)根据材料三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共产党简史》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深层次原因。
【答案】(1)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任选两点)
影响: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宫或公私合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等。
(3)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等
(4)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创新精神等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以后,毛泽东分析当时我国的国情,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于是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在毛泽东领导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这一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了公私合营的形式,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由此带来的巨变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可知,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4)根据材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可知,共产党成立以来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有改革创新精神。
22.民主和法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材料二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说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哪些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文化大革命”是在哪一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
(3)认识到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中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破坏,由材料中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破坏。
(2)性质:根据材料中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可知其性质是内乱;思想指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阻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3)教训:本题可以从“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如民主与法治等方面进行谈教训,如认识到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