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9. 玩得真开心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9. 玩得真开心 教案

资源简介

《玩得真开心(二)》教学设计
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 杨柳
※ 教材分析:
《玩得真开心》这一课是新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该课旨在教会学生初步学会合理安排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学习因地制宜地玩,有创造性地玩,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去探究解决问题,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并知道在玩耍过程中注意哪些安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情趣。
教材先是呈现儿童回家玩游戏的各个情境,启发学生回家玩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再通过4幅图画引出“在家怎样玩才开心安全”的话题,让学生知道文明安全玩耍的重要性;接着以纸皮箱的创意玩法启发学生动脑筋有创意玩,鼓励他们大胆利用身边的资源动手制作玩具,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最后的活动引导栏展现了玩具交流会的活动场景,提示了玩具交流会的的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玩的方式方法,知道怎样玩出创意。
本课设计共两课时,我们要上的是第二课时,即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动手动脑制作玩具,和小伙伴开一个玩具交流会。这一内容属于课程内容中“动手动脑、有创意生活”的范畴,根据自主发展是中国学生发展的这一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来丰富生活,从而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 学情分析:
虽然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但现在一年级学生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回家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玩。而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比较轻松,回家后有许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怎样安排好这些时间?学习进行充实快乐、有益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的孩子并不缺乏玩具,许多人的玩具堆积在角落被遗忘,需要“唤醒”。针对现今孩子爱看电视、爱玩电子产品导致视力下降的现象,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弱的特点,我们结合教材设计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多与小伙伴交流玩具,以玩具为媒介学习合作、分享。利用身边的资源大胆设想,积极动手制作或改造属于自己的玩具,体验动手动脑创作的快乐。
※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安全、健康、创造性地玩。
2.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留意玩的方式,在玩中有收获,有成长。
教学重点:知道用安全、健康的方式玩,感受到玩中有创意,在玩中有收获,有成长。
教学难点:懂得有创造性地玩,在玩中有收获,有成长。
※ 教学理念:
杜威说:“教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应该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课堂上,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投入,创设丰富的学生体验活动场景,引导学生从心理和实践层面作一番深刻体验。以情感之,以思悟之,以言表之,使学生有所经历,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知识的感知到情感的触动,从神情外显到内心体验等一系列涵育过程中,最终知道用安全、健康的方式玩,感受到玩中有创意,在玩中有收获,有成长。
※ 课时安排:1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板书;各种可利用材料。
学生:带一件自己的小玩具;课前尝试用可回收物品制作小玩具。
※ 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意图 媒体
一、我和纸箱交朋友 1.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手上的玩具? 2.拿出纸皮箱。你们觉得这些纸箱可以怎么玩? 3.请学生玩纸箱。其他学生作为观察员。 4.活动结束,分别采访玩的同学和观看的同学。(相机板书) 5.播放视频,纸皮箱的多种玩法。 6.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用纸皮箱玩的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利用纸皮箱玩;观察的学生要发现玩的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正确,动脑筋想想还可以怎样利用纸皮箱玩。 学生发言预设:好玩;可以锻炼身体;知道可以自己动手做玩具;玩的时候要注意安…… 突出儿童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教材参考书就提到,教材特点之一就是活动性,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体验感受。 让学生知道要动脑动手,有创意地生活,为突破教学的难点作铺垫。 学生自己带的玩具。 纸皮箱。 课件:纸皮箱的多种玩法。
二、玩出创意真开心 1.除了纸皮箱,你们还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利用来动手做着玩呢? 2.播放视频,怎样利用材料有创意地玩。 3.看完了视频,你知道了什么呢? 4.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小伙伴一起动手做着玩。 5.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发言预设:动脑筋玩;伙伴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谦让;注意安全;要收拾东西…… 学生利用老师给的材料,合作制作小玩意。 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懂得思考。 直观感知用合适的材料做玩具其实很简单。 引导学生怎样有创意地玩,懂得玩的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合理利用材料,有创意地玩,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怎样安全、健康、有创意地玩。 课件:几个孩子合作动手做着玩。 课件:配乐图片。
三、玩具交流有收获 1.指导学生开“玩具交流会”。 2.学生开“玩具交流会”。 3.反馈。 4.总结: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相信你们不但玩得开心,还在玩中有收获。 5.作业 (1)想想玩具还能玩出什么新意思,用喜欢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2)推荐观看《艺术创想》。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与伙伴交流玩具。 学生倾听总结获得收获。 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用多种方式方法玩。 尊重儿童意愿,自主选择,自愿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与他人玩玩具的方式方法。 把封闭的课堂开放化,让学生继续探索,丰富学生的经历,初步养成研究、搜集资料的能力。 课件:如何开“玩具交流会”。 课件:配乐。 课件:投影实践作业。
※ 板书设计:
玩得真开心(二)
安全 借着玩
健康 交换玩 玩中有收获
创意 轮着玩
一起玩
《玩得真开心(二)》教学反思——
拨开云雾,直指青天
——提高品德课堂体验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 杨柳
《玩得真开心》这一课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第一个主题活动。该课旨在教会孩子初步学会合理安排一个人在家时的生活,学习因地制宜地玩,有创造性地玩,引导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去探究解决问题,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并知道在玩耍过程中注意哪些安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情趣。
在第二课时的教材中,先是以纸皮箱的创意玩法启发孩子动脑筋有创意玩,鼓励他们大胆利用身边的资源动手制作玩具,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后面的活动引导栏展现了玩具交流会的活动场景,提示了玩具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孩子学会交流、学会分享。这一内容属于课程内容中“动手动脑、有创意生活”的范畴,根据自主发展是中国孩子发展的这一核心素养,激发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来丰富生活,从而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因此,设计体验活动,促使孩子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们知道,体验活动强调孩子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但是不是课堂上,体验活动设计得越多,让孩子体验得越多就越能促进孩子的道德成长呢?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将结合《玩得真开心(二)》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设计适度、合乎逻辑的体验活动,让体验活动更具实效性。
一、体验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性。
教师要明确,设计体验活动的目的是要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孩子发展。因此,我们不是漫无目的地设计体验活动,为了有体验活动而让孩子开展体验活动,而是对设计的每一个体验活动都要认真审视,这个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要达成什么目标。
在试教时,我为了让孩子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小制作,通过观察图片,谈话引导孩子体验如何制作小制作。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这个体验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无直接关系。品德课不是艺术课,不是着重引导孩子如何构思、构图、制作,而应重在引导孩子通过制作活动,感受动手动脑能改变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引发愿意动手动脑的激情。因此,我们把这个体验活动给删除了。
在课上,我设计让孩子“玩出创意真开心”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充分地利用纸箱、纸箱制作的用品玩耍,感受到其实生活中本来被认为是废物的东西只要动脑动手,就可以变成有创意的玩具。这个体验活动是有明确的目标性的,能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是有效的体验活动。
因此,我们设计体验活动应该高度关注其目标性,以达到让体验活动更具实效性的目标。
二、体验活动的次数、时长要合理。
开始,我总想在课上多创设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动手动脑带来的好处,体验如何与同伴交流合作。我也总担心体验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让体验成为走过场的活动。所以在拿到教材时,我就觉得,一节课不可能完成38、39两页的教学内容。我只立足于让孩子玩好纸皮箱,动手做好小制作。因此,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多个体验活动:如,“玩出创意真开心”这个环节,我设计了7个体验活动。1.谈话体验;2.体验玩大纸皮箱;3.体验玩纸皮箱做的机器人服装;4.体验坐纸皮做的椅子;5.采访玩的孩子和观察的孩子6.看视频,体验纸皮箱的玩法多。7.让孩子谈观看感受。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体验活动,让课题教学琐碎而无效,割裂了孩子的整体思维。
体验活动次数过多,也影响了教学容量。在再次研读教材时,我们发现,39页的内容与38页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在38页中,孩子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39页便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是一个从个体到整体的过程。如果只完成38页的内容,就把课程内容的整体割裂了。于是,我们大刀阔斧地删减了体验活动的次数,把1到4的体验活动合并,也为孩子准备适度的材料,浓缩了给孩子动手做小制作的时间,这样便可挤出时间完成39页的内容,系统性地引导孩子感受如何有创意地生活,并乐于与人交流分享。
所以,我们体验的活动的次数、时长要合理,才能真正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活动的材料准备要适度。
在“玩出创意真开心”这个环节中,我让孩子动动手,合理利用材料合作动手玩。在第一次的试教中,我让孩子自己准备要使用的材料。结果上课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材料准备得太“充足”了:有的孩子虽然只带了一种材料,带来的材料却足够一组同学每人做一个小制作;有的孩子带回来的材料就是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各样混合的材料,孩子们看得是眼花缭乱;有的估计是家长担心孩子不会做,直接帮孩子做了一个小制作,让孩子把成品带到了课堂……这在上课时就出现了种种问题。第一,材料太多,孩子们都想玩弄一下,导致孩子们“各自为政”,各做各的,根本没达到合作、分享的目的。第二,由于大多是各做各的,没有配合,所以制作时间长,在规定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孩子都没完成他们的小制作,导致在后面的分享环节,孩子们都还顾着做自己的小制作,无心听别人的分享介绍。第三,已经有现成小制作的孩子要不就炫耀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孩子分心,要不就呆呆地看着其他同学做,达不到分享、合作的目的。
针对这次失败的教训,我们调整了计划。把原来由孩子自己准备材料,改为教师给孩子准备材料。这样一来,首先杜绝了家长帮忙做的问题。再者,教师准备的材料更有针对性。我给每组孩子准备的材料都以一样为主,再适当搭配一点其他材料,比如:以可回收塑料为主,搭配几张废纸。这样孩子在做的时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像矿泉水瓶这种材料可以怎么用,还可以搭配什么作为装饰。这也为促进孩子与他人合作、分享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严格控制材料的数量,所准备的材料要孩子合作一起做才够用,促使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
果不其然,在上课时,因为体验活动的材料准备更适度了,孩子们能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成果,达成了教学目标。
俗语常言道:“拨开云雾见青天。”我们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也应该这样,不要因为追求体验活动的“多”,而忘记了设计体验活动的初衷是为什么,要懂得拨开云雾,直指青天,让我们的体验活动更具有实效性,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