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家的意味 教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家的意味 教学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7课 亲情之爱 教案
课题 7.1 家的意味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
教材内容 教学地位和作用《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刈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小调查,了解到学生知道父母要工作、要做家务,但对于父母同时承担工作与照顾子女所要付出的双倍辛苦没有仔细体会过。通过课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能够回忆起温馨的生活片段,但大部分都是过生日等这样的特定事例,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家庭氛围中所体现出的和谐、和睦。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 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_上祝....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那么什么是家庭 今天让我们体会《家的意味》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家庭的含义?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 。 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1)家是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 (家的实质)。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的最大特点)。 3.中国人心目中“家”的含义?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 。 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 ,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 5.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①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 表达孝敬之心。 ②尊敬。 ③倾听。 ④感恩。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期望;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合作学习 一、生命的居所 师: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是一家人,可能是因为血缘,也可能不是。视频中孩子与继母之所以是一家人源于父亲与继母的婚姻关系。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这就是法律层面上的家。三种关系都是合法的家庭关系。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 师: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说到家的时候,所指可能是不一样的。 家是地域——我家住在某某地方 家是住所——那座房子是我家的 家是一群人——爸爸、妈妈…… 家是吃饭的地方—— 设问:在你的生活体验中,“家”是什么? 师:我们每个人对家既有不同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同学们讲到了居所、亲人、亲情。地区,这些都是家必不可少的要素。 过渡:接下来我们看两个小故事,故事中的家指的是什么。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 故事一: 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他是当地的富豪。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 故事二: 战争期间,一个中年男子与家人离散,几位亲人丧生。后来,他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几经周折,冒死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悲喜交加的他紧紧搂着女儿,泪流满面地说:“我又有家了。” 设问:两个故事中所说的“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追问:哪一个才是家的本质? 师:很显然,警察所说的家就是房子,是我们住的地方。而富豪和战争中幸存的男子所说的家指的是亲人或亲情。 小结: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①法律层面: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②社会层面: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③心理层面:家是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过渡:家有这样一些意味,但家的意味不限于此。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它。家在社会中有怎样的功能呢? 设问:说说家庭有哪些社会功能? 师:小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比如抚养教育子女,在抚养教育子女中也传承了中华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还承担着赡养老人,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等功能。在农村,家庭还是一个生产单位,所以还有一定的经济功能。所以我们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的正常运转。 过渡:以上我们讨论了一般意义上的家,那么对中国人来说,家有哪些特殊的意味呢? 二、中国人的“家” 1.中国的春运(教材P73) (1)再次出示春运图片。 (2)教师提问: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 教师总结: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家”的解读(教材P73)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3.播放视频——《红色连:红色家风代代传》 4.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孝亲敬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履行法律义务。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家的意味
巩固练习 1.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唱道:“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你认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是( B ) A.宽敞的住宅 B.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C.优越的生活条件 D.家人平安快乐,没有矛盾 2.“家庭不单是身体的居所,也是心灵的港湾。”这说明 ( C ) ①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 ②我们在家中能够享受亲情和温暖 ③家庭有多种多样的功能 ④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一般来说,家庭是由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A ) ①婚姻关系 ②血缘关系 ③收养关系 ④师生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诗句不能反映孝亲敬长的是( B ) A.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B.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C.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D.鸦知反哺,羊知跪乳 5.“最美孝心少年”高雨欣,小小年纪就主动分担家庭重任。白天,她认真读书;晚上,帮妈妈卖烧烤。在家庭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她的成绩依然保持年年优秀。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主动分担家庭责任是爱父母的具体表现 B.孝敬父母只要成绩好就行 C.孝敬父母就要体贴父母的辛劳,替父母分忧 D.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6.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孝亲敬长,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C ) ①我们现在只管学习,孝亲敬长的事以后再做 ②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 ③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④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