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8课 探问生命 教案
课题 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八课的第一框。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从“生命故事的感悟”等生活化体验入手,引领学生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探究学习主线,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的这些思维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可能会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
教学目标
1.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2.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进一步认识自己,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明确生命来之不易,树立珍惜生命意识,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生命有接续。 教学难点:生命有接续。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地球生命的演化》,提问: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欣赏视频,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过渡: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生命起源于三十多亿年前,几百万年前出现了人类。古人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生命?(生命的特点) ①生命 。 ②生命 。 ③生命 。 ④生命 。 2.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我们每个人都 自然规律。 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 ,更加热爱生命。 3.如何理解生命的接续?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 。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②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 。 ③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 。生命不仅仅是 ,还包括 。
合作学习 一、生命有时尽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 学生阅读课本P89.“探究与分享”栏目,讨论交流: ①在上面的生命故事中,两个女孩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受? ②她们的分享使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总结两则生命故事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看法。 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生命的长短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故事启发,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生命来之不易”。 1.生命有什么特点?(背诵) ①生命来之不易。 在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竞相展现自己的活力,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 播放视频《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学生欣赏视频,感受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让学生感受除了人类生命以外的形形色色的生命,丰富对生命的认识。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叶子有千千万万,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说说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生命是独特的”。 ②生命是独特的。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活动四:感悟一个人的生命旅程 观看视频《人的一生》,这部短片给你什么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③生命是不可逆的。 ④生命是短暂的。 ⑤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展示罗曼 罗兰的名言“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展示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学生列举其他能体现“生命不可逆。”和“生命是短暂。”的诗句。 通过列举诗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关于生命的观点。 学生阅读课本P91.“探究与分享”栏目,讨论交流: ①“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你的回答是什么? 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2.怎样正确看待死亡?(熟读) ①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③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活动五:探究与分享 阅读课本P91.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及课本P92.“探究与分享”栏目。讨论交流: ①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 ②从图中的情境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二、生命有接续 1.教师讲述:简单地讲述经典的生命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的内容。 2.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旧的叶子掉落下去,新的叶子生长出来,这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生命有接续。 教师总结:生命虽然有时尽,生命也有接续。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3.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生命的接续中要担当使命 “他再也不知道,他这片无用的干枯叶子将跟水混合起来,让这棵树长得更强壮。”这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树叶的奉献精神。生长时为人类遮阴,掉落后为树提供养分。 教师总结: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无论在什么位置,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过渡: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使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探究活动。 4.生命的传承关系(教材P92) (1)阅读感悟:结合图片,讨论情境中体现的生命传承关系。 提示:技术的传承、爱国精神的传承、民族的传承。 (2)合作探究:对于生命,除了自然生命,还包括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自然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等。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生命的说法,正确的有( D ) ①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②个体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  ④生命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句话告诉我们( B ) ①个人的生命很短暂  ②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③我们应珍惜生命的每一寸时光,让人生有意义  ④人活着太没意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关于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死亡是我们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 B.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 C.人早晚要死,人生毫无意义 D.向死而生,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 4.生命对于我们而言包括( A ) ①身体上的生命 ②社会关系中的生命 ③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④未知的生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她(他)的家人有了新的身份,她(他)的家族后继有人,她(他)给家人带来了无数的快乐,国家又增添了一个纳税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 C )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②在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③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④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在《季羡林精选文集②:人生感悟》里谈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决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这里。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B ) ①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②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③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④对于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教学反思 本课时允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允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悟到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积极获得有意义的生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