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目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再现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由时的壮举.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激动难舍的心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4.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接江淮,北扼齐鲁”,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徐州地区的著名战役是(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台儿庄战役5.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军事行动有( )①挺进大别山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7.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8.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全面退缩,积蓄力量C.主动出击,正面迎敌 D.建立敌后根据地9.实现中央突破,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部队是( )A.中原解放军 B.东北解放军C.西北解放军 D.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0.如图是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照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B.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C.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D.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1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一二 九”运动的发生③《取十协定》的签订 ④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2020九上·萧山期中)以下表格所示现象推动(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担架(副) 小车(辆) 大车(辆) 牲畜(头) 粮食(万斤)107700 430900 389820 1036300 95000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C.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问答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底,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请说出1947年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三、材料分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拥有军队 430多万人 120多万人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以步枪为主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 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15.(2020九上·仙居期末)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来时路,波澜壮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湖有幸载红船。举锤镰、立宣言、震撼九州,志破九重天……井冈山、大别山、万里长征、胜利到延……”——姚俊明 《江城子·忆昔》材料二:1927年-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及成分构成变化 总人数 工人 知识分子 农民 其他1927年 1万多 53.8% 19.1% 18.7% 8.4%1928年 12万左右 10.9% 7.2% 76.6% 5.3%材料三:(1)指出诗歌中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2)你可以从材料二中获得哪些信息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战略进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重点掌握其历史意义。2.【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④渡江战役是战略决战,故排除。B项①②③是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大战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3.【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平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平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4.【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发生在徐州地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淮海战役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战役的史实。5.【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C项①③是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指挥的军事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指挥的军事行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6.【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AD两项指的是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B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符合题意;C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意义。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7.【答案】C【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的时期。掌握中国近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8.【答案】A【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A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9.【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和经济压力,开辟了新解放区,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ABC三项都不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部队,不符合题意;D项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部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要熟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10.【答案】D【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统区大量印刷纸币,导致通货膨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因此,就出现了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现象。A项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49年国统区通货膨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1.【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签订《双十协定》。③《双十协定》的签订是在重庆,不是在北京,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发生在北京(北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发生在南京的近代历史事件。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2.【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框表信息“担架”“小车”“大车”“牲畜”“粮食”的数量可知,图片数据表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中共中央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等。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受题干表格所示现象推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及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3.【答案】本题考察1947年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等等。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本题掌握1947年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14.【答案】(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3)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4)蘑菇战术”【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中的信息可知,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力量强大,中共武装力量薄弱。凭借优势兵力,战争初期,国民党采取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共产党处于全国战略的考虑,主动放弃延安的。(4)根据材料“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可知战术是蘑菇战术。故答案为:(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3)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4)蘑菇战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15.【答案】(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三例即可)(2)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图1: 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南湖有幸载红船”可以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根据“井冈山”可以得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根据“万里长征、胜利到延安”可以得出红军长征。(2)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二“1927年-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及成分构成变化”表格可知,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图1国统区“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反映了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转战陕北说明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故答案为:(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三例即可)。(2)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图1: 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目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再看一眼大别山,万般情思胸中收。”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再现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由时的壮举.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激动难舍的心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答案】C【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战略进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重点掌握其历史意义。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④渡江战役是战略决战,故排除。B项①②③是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大战役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3.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平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平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4.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接江淮,北扼齐鲁”,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徐州地区的著名战役是(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台儿庄战役【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发生在徐州地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淮海战役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战役的史实。5.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军事行动有( )①挺进大别山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C项①③是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指挥的军事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指挥的军事行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6.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AD两项指的是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B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符合题意;C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意义。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7.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答案】C【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的时期。掌握中国近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8.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全面退缩,积蓄力量C.主动出击,正面迎敌 D.建立敌后根据地【答案】A【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A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9.实现中央突破,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部队是( )A.中原解放军 B.东北解放军C.西北解放军 D.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和经济压力,开辟了新解放区,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ABC三项都不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部队,不符合题意;D项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主要部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要熟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10.如图是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照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B.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C.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D.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答案】D【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统区大量印刷纸币,导致通货膨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因此,就出现了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现象。A项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49年国统区通货膨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一二 九”运动的发生③《取十协定》的签订 ④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签订《双十协定》。③《双十协定》的签订是在重庆,不是在北京,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发生在北京(北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发生在南京的近代历史事件。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2.(2020九上·萧山期中)以下表格所示现象推动(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担架(副) 小车(辆) 大车(辆) 牲畜(头) 粮食(万斤)107700 430900 389820 1036300 95000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C.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框表信息“担架”“小车”“大车”“牲畜”“粮食”的数量可知,图片数据表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中共中央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等。AC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受题干表格所示现象推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及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二、问答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底,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请说出1947年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答案】本题考察1947年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等等。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本题掌握1947年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三、材料分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拥有军队 430多万人 120多万人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以步枪为主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 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答案】(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3)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4)蘑菇战术”【知识点】内战的爆发【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中的信息可知,国民党占有绝对优势,力量强大,中共武装力量薄弱。凭借优势兵力,战争初期,国民党采取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共产党处于全国战略的考虑,主动放弃延安的。(4)根据材料“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可知战术是蘑菇战术。故答案为:(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全面进攻,速战速决。(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3)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4)蘑菇战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15.(2020九上·仙居期末)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来时路,波澜壮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湖有幸载红船。举锤镰、立宣言、震撼九州,志破九重天……井冈山、大别山、万里长征、胜利到延……”——姚俊明 《江城子·忆昔》材料二:1927年-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及成分构成变化 总人数 工人 知识分子 农民 其他1927年 1万多 53.8% 19.1% 18.7% 8.4%1928年 12万左右 10.9% 7.2% 76.6% 5.3%材料三:(1)指出诗歌中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2)你可以从材料二中获得哪些信息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三例即可)(2)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图1: 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南湖有幸载红船”可以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根据“井冈山”可以得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根据“万里长征、胜利到延安”可以得出红军长征。(2)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二“1927年-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及成分构成变化”表格可知,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图1国统区“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反映了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转战陕北说明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故答案为:(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三例即可)。(2)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图1: 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目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目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