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本课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10条“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第11条“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的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设置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三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的第三个子话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认识到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并且,强调在新时代传承中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学情分析: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似乎家喻户晓,但课前与学生交流后了解到:学生对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行进路线、遵义会议等内容大多一知半解,很难从整体上认识到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同时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丰衣足食、生活幸福,这些都与与85年前红军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条件天差地别,也许有同学就会有疑问: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长征精神是不是已经过时了、不需要了,这也是学生的一个认知误区。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养成敬仰、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3、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树立努力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播放长征历史短片,结合建党100周年话题导入本课题: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二、围绕课题 问题导向学生一起读课题《红军不怕远征难》,围绕课题,提出本课学习中想了解的问题。提问总结如下: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面对困难,红军为什么“不怕”?三、聚焦问题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历史背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全国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于是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想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红军将士为了捍卫革命根据地,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战斗。出示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学生根据表中“敌我力量对比、领导人及反围剿的结果”等数据分析出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原因: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率领主力红军8.6万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四、聚焦问题2: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1、师生一起阅读课本63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梳理红军长征路线。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出发,然后向西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然后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接着红军四渡赤水河→然后取道贵州,抢渡金沙江→然后在四川中西部横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红军一路北上翻越雪山→穿越茫茫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汇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2、体会长征困难:路途遥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蜿蜒曲折,纵横十几省,最终到达陕北,行程25000里。25000里有多远呢?学校操场周长是120米, 25000里就相当于绕着操场走104167圈。可见长征路途之遥远。3、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师讲述:长征刚开始,为了消灭红军,敌人设置了四道“封锁线”,重兵把守。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红军英勇战斗,但在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指挥下,红军虽然突破了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人数由8.6万人减到3万多人,这便是惊心动魄的湘江战役。师提问:这只是长征的开始啊,再这样下去,红军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学生自由回答,体会召开遵义会议的必要性。(课件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师小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之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4、体会长征困难:敌人围堵师讲述:红军在遵义经过短暂休整后,继续朝着西北方向行进,而国民党军队依然是穷追不舍,每天天上有几十架飞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为了摆脱敌人,红军四渡赤水,取道贵州,抢渡金沙江,接着在四川中西部横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而这些仅仅是长征路上的著名战役,据统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600余次战斗,平均每天都会遭遇一次战斗。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又想说什么?为什么红军经历了这么多战斗?学生体会并总结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5、师讲述:长征之所以成为长征,绝不仅仅是战斗时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勇气,还因为长征所必须跨越的雪山、草地,对于生存极限和生命意志最严酷的考验。(播放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短片)学生看完短片后,体会并总结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环境极其恶劣、生活异常艰苦的困难。6、师讲述:历经艰难险阻,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胜利会师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征出发时红军有多少人吗?可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只有7000多人,幸存人数不足十分之一。长征途中,平均每走300米,就有1名红军战士牺牲。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中,你又想说什么?学生体会红军长征付出的巨大牺牲。总结长征的意义: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行军,纵横十几省,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五、聚焦问题3:红军为什么“不怕”?师生一起走进“长征纪念馆”,聆听长征路上发生的真实故事!长征故事:1、《丰碑》又名《军需处长》,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翻越大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故事体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伟大精神,因为团结互助,红军才能翻越连绵不绝的大雪山,创造生命的奇迹。2、《金色的鱼钩》这是红军过松潘草原的真实故事,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就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面对要命的饥饿,他们不低头,千方百计让自己、让战友活下去,这种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生命韧劲同样值得我们学习。3、《飞夺泸定桥》 (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提问:22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只剩13根铁索的泸定桥上艰难行进,桥下就是奔腾呼啸的大渡河,他们难道不害怕吗?是什么精神支撑他们克服害怕心理,勇往直前的?学生思考自由回答小结: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再读长征故事,依然为红军将士在战争中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无畏震撼着,依然为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百折不挠挑战生命极限的勇气感染着,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板书:长征精神)六、长征精神代代传师提问:长征没有终点、长征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样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呢?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鼓励学生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上奋发图强、坚持不懈;面对困难不放弃、勇敢克服。七、课堂总结:播放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短片鼓励学生牢记习爷爷的谆谆教诲,不忘历史,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珍惜当下,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最后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1、为什么要长征? 2、遇到那些困难? 3、为什么“不怕”?“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历经艰难 铸就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红军长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进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最终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它所体现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由于认同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所以执教前我就对长征的历程和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找资料、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出品,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八集记录片《长征》。纪录片中一个个由老红军讲述的真实故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由地数次落泪。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己所能把这段历史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的无畏英雄气概,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这也是本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本课教学以课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为切入点,请学生用心读课题后,提出关于长征想了解的三个问题: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面对困难,红军为什么“不怕”?教学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围绕解决学生的提问开展。解答“为什么长征”这个问题时,教师仅简单陈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随后出示了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分析思考,自行得出了长征原因,即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解答“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的历程。从长征一开始,为了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的惨烈;到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再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跨越人类生存极限的气概;最后到长征胜利、三军会师的欣喜。教师将长征路上路途遥远、敌人围堵、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伤亡惨重等困难,巧妙融入长征行进路线中,引导学生以路线图为主线,体会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只有充分体会了长征途中的种种“难”,才能为下一环节体会长征精神做铺垫。解答“为什么不怕?”问题时,教师创设走进“长征纪念馆”的情境,通过学生讲述真实的长征故事,感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伟大长征精神。通过前面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有了坚实的情感积淀,当教师问到:新时代的小学生该如何弘扬长征精神时,学生都能有感而发:自己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将来为国家做贡献。最后课堂在学生洪亮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声中结束。不足之处:处理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这一环节时,内容有些单薄,应将学生较为熟悉的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内容充实进去,引导学生知道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都在坚守岗位、默默付出,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谈弘扬长征精神的话题时,可能体会会更加深刻。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执教中的不足之处,正是未来自己需努力的方向,我将继续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