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课堂实录
课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材版本: 2019统编人教版
教学背景简介: 五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有基本了解,认识国旗、国歌、国徽。但学生们只了解大致状况及基本概念,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问题不甚了解,对于国旗,国歌,国徽的来历及深层含义也不甚明了。因此本节课就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影响,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在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学生能知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艰辛探索,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并激发学生产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的决心和热情。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2.通过收集、处理信息等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开国大典、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具、学具: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课堂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你们觉得它特殊在哪里?
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生:2021年我们中国人团结一心战胜了疫情。
师:是的,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今年,已经经历了整整100个年头,在这100年中,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说抗击新冠疫情,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带领我们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筹备工作: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师: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能够顺利举行,与它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而这个准备工作就与一次会议有关。请认真阅读76页“阅读角”,说一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都确定了哪些关乎中国大局的事情。
生:确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生: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人为副主席。
生: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暂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师:孩子们,什么是公元纪年呀?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纪年方式,而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采用的是民国纪年。纪年方式的改变,说明我们新中国也与世界接轨了,这就翻开了我们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师: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从参会代表来看,大家能看出什么呢?
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
师:在参会的六百多名代表中,很多都是普通人,他们齐聚一堂,商议我们新中国的大事,这说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了。
师:在本次会议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确定我们新中国的国家标志:国旗、国歌、国徽。而它们的背后有着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下发的资料,阅读并勾画关键信息,稍后汇报。
生:国旗的来历……(后附)
师:孩子们,国旗的设计者是谁呀?
生:曾联松
师:是的,其实曾联松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他设计的国旗图稿最终被选定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这也说明什么呀?
生:人民可以当家作主,把自己心目中的国旗描绘出来。
生:国歌的来历……(后附)
师:《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有的代表认为,新中国建立了,我们中国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了,这首歌不适合作为国歌了,然而周恩来总理却赞成“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思想。
生:国徽的来历……(后附)
师:这些国家标志的背后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孩子们在课下可以继续搜集、了解。
三、正式成立:开国大典
师: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准时举行。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
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为什么开国大典如此的盛况空前?为什么我们举国欢庆?
生: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所以盛况空前。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就再也不会受到外国人的欺负了
生: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以前他们所受的屈辱在这一天全部都结束了。
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结束了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挺直腰杆站起来了!
师:是的,从这一天起,我们中国人站起来了!开国大典从下午三点开始,直到夜幕降临,华灯齐放,人们还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庆祝新中国的诞生,久久不愿离去。
师:新中国成立了。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生日,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纪念日。人们不仅在1949年的这一天欢呼庆祝,还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国庆。同学们知道哪些纪念国庆的方式呢?互相交流,并分享。
生:我们可以观看阅兵式,从屏幕中就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我在观看的时候特别骄傲和自豪。
师:是的,老师在观看阅兵仪式的时候也是热血沸腾。
生:我们可以去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升旗仪式,看着我们的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如果觉得北京太远,我们也可以去五一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师:对,除了国庆节这一天,我们小学生每个星期一也会举行升旗仪式,其实我们的爱国行动体现在方方面面。
生:我们可以做一些国庆节的绘画、小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纪念国庆。
师:孩子,你说得真好!
生:我们可以拍照,也可以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心情,发表在网络上,比如说朋友圈、微博,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祝福。
生:在国庆节期间,有的单位门口就悬挂着国旗。
生:我们国庆期间有小长假,可以让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参观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向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表达敬意。
师:是呀,孩子,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书籍,查找一些资料,这样我们更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生:我们可以在脸上、额头上贴上国旗的贴画,穿上带有国旗的衣服,去纪念国庆。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说到了很多纪念国庆的方式,说得特别精彩!其实爱国并不只是大人的事情,不只是在10月1日这一天,我们作为小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爱国之心,把爱国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之中。
四、人民当家作主
师: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师:有这样一个人,你们对他非常熟悉,他就是雷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事。
师:(播放视频)雷锋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雷锋吃不饱、穿不暖。新中国成立后,雷锋过上了好日子,可以受到教育了。
生:雷锋受到地主的欺负和剥削,他的家人都被逼死了。
生: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再也不用受到欺负了。
师:雷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人终于能够当家作主,站起来了!他们也能像你们一样,接受教育了。
师:看图片,说说广大人民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生:这幅图片是一位老师在田间地头教农民们识字。
生:这幅图片是开办“扫盲班”,教农民们学文化。
师:新中国成立后,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开始了,从1949年到1965年的几年间,我国的文盲率从80%迅速下降至38.1%。
老百姓有文化了,就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利了。
师:你还看到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生: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师:新中国成立之前,土地在谁的手里?
生:地主。
师:所以农民会怎么样?
生: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有了土地,他们终于能够吃饱了。
生:妇女学习婚姻法。
师:是呀,新中国成立之前,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倡导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利。毛主席也这样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师:从教育到土地、到妇女权利、到选举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五、西藏和平解放
师:就在我们新中国建立,大家欢欣鼓舞的同时,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统一。请自读“阅读角”内容,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生:西藏和平统一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师: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废除了农奴制度,西藏人民也当家作主,站起来了!
六、总结升华
师: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转眼间,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百年,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已经走向了“强起来”。
师: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我国只有17架飞机接受检阅,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所以当时,有9架飞机飞了两次;而在2019年阅兵式上,参加检阅的飞机已经达到了160余架,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吴谦说:“新时代的中国,早已是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
师:还记得2019年,国庆70周年时阅兵式的盛况吗?我们一起去回忆和感受。(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式视频)
师: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带着我们中国人民“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今天,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未来,我们复兴中华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我们的中国梦还要继续追下去。
生:(齐读)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七、作业布置:
师:1.了解人们还有哪些纪念国庆的方式,与家人分享。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11条“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本课以历史内容为主,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时人们的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有基本了解,认识国旗、国歌、国徽。但学生们只了解大致状况及基本概念,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问题不甚了解,对于国旗,国歌,国徽的来历及深层含义也不甚明了。因此本节课就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影响,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在含义。现在的学生生长在和平、繁荣的年代,习惯安定美好的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内外压力。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如何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明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得以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教学时,我注意拓展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开国大典”、“雷锋的生活”、“国庆70周年阅兵”几段小视频的播放,给孩子们带来了最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通过新中国前后人民生活的对比、1949年和2019年阅兵仪式的对比,孩子们明白了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了。
整堂教学有师生互动、学生思考、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等。学生的参与面较广,兴致较高。在回答“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国庆”这个环节,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而在建国后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方面,教师可以再多补充一些资料,给孩子们更多的对比,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附: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国旗的来历
样子:红色的底色,旗面左上方一个黄色的大五角星,大五角星右方四颗小的五角星各有一个角尖对准大五角星的中心。
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黄色象征着光明。旗上的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国旗设计者:1949年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了征求国旗图案的启事,立即得到公众的响应。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青年曾联松,看到启事后,设计了一面国旗,他的定稿是:红色的底色,旗面左上方一个黄色的大五角星里含镰刀斧头,大五角星右方四颗小的五角星各有一个角尖对准大五角星的中心。这幅图案寄到了北京,筹备会从许多国旗方案中注意到了曾联松的图案,后来将大五星中的镰刀斧头去掉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
国歌的来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一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义勇军进行曲》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这首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上,根据徐悲鸿的提议, 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国徽的来历
样子: 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象征意义: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
设计者: 清华大学营建系,由梁思成担任设计组长。
它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标志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