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3.6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3.6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案

资源简介

第 6 课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河流、山脉、平原、高原等影响人类的活动,人类造田、挖河、筑坝建楼,也改变着地表形态。理解在一定条件下人类活动可双向改变地表形态。
2.科学探究
通过自然河与人工河的比较,自然农田与围海、围湖造成的人工田的比较、自然湖与修坝而成的水库的比较,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
3.科学态度、STSE
理解人类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也明确这种改造也会带来负面作用。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环境问题,乐于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的典型事例,活动手册、记录笔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洞庭湖围湖造田及治理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研讨
1.提问:为开挖河道,修建大坝,修建水库,对地表产生了影响,人类还有哪些活动也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呢?
2.讨论
(1)修建水库的好处:防洪抗旱/防汛抗旱、发电。
次要作用: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等。
(2)修建水库的弊端:影响地表结构、影响气候
3.出示图片:这是京杭大运河,它是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建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
4.出示沙漠绿化前后照片:这里的树木到哪里去了?
说一说,人们绿化沙漠带来的好处。
5.分析“三北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结构疏松,本来就极易流失,经过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原有的森林和草原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的破碎地形。
从 1978 年开始,我国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大范围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为主的“三北工程”,使这里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辩论会:围湖造田,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它们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辩论。
(1)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
(2)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 1998 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根据辩论表现,全班交流评价。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三、组织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小结: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年累计沉降达2.6米;有人统计至1965年,地球大陆面积的 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2000 年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农业生产、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开挖河道、修建水库、围湖造田
有利有弊
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