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露呈液态,是小水滴;霜呈固态,是小冰晶。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时的天气冷。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傍晚和夜间,地面和地表物体温度下降,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小水滴,称为露。地面或地表物体因散热而降温至霜点(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冰晶,即霜。人造露和霜。造露。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3.观察杯子的外壁。人造露和霜人造露和霜。造露。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3.观察杯子的外壁。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含量。电子温度计比一般玻璃温度计更灵敏。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1.1℃,杯子外壁有细密的小水滴,即露。人造露和霜。造霜。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3.观察杯子的外壁。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一15.8℃,杯子外壁有白色的冰晶,即霜。人造露和霜。造霜。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3.观察杯子的外壁。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加盐后杯子外壁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壁形成了固态的小冰晶,而不是液态的小水滴。人造露和霜。造霜。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3.观察杯子的外壁。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子外壁的小冰晶会慢慢融化成小水滴。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态形式。露的形成霜的形成在天气睛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小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舍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比较露和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液态、无色、小水滴,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都是在夜晚形成的,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上。固态、白色、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记录人造露和霜实验小水滴露白色的小冰晶霜-1.1℃-15.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露和霜.pptx 18造露与造霜.mp4 P41霜的形成-g0726_batch.mp4 P41露的形成-g0726_batch.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