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课时 1个课时 执教者
解读课标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成长中的我”。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解读学生 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迫在眉睫。
解读教材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王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遵章守法。
过程与方法 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教学重点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学难点 区分违法行为的三种类别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引课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我的收获 设置问题情境:老师上班前捡到了个钱包,大家觉得怎么处理? 新闻视频“违法无小事 做事需谨慎” 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的处罚。 镜头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谎报险情(图片) 镜头二:破坏铁路封闭网(图片)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镜头二:照相馆没有经过他认同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镜头三: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引导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视频中的常见行为说明了什么? 1.提出问题: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2.作出表格对三种违法行为进行比较、总结 提出问题:1.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2.总结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并思考和回答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巧妙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理解身边常见的行为有可能是违法行为,认识到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使用这三个镜头,很好的解释说明三种违法行为,有助于学生容易理解、区分三种不同的违法行为。 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身边的一些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让学生知道警易身边的违法行为,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行政违法行为。 通过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哪些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为后面遵章守法行为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