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2《预防犯罪》学案课型:新授 设计者: 日期: 授课人:__________________政治教研组:一、学案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2、知道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知道刑罚的含义和种类;4、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5、学会如何预防犯罪。(二)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教学难点 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二、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刑法是__________、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________,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____。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___________、触犯了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_的行为。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违法性和应受____________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____________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2)刑事违法是犯罪的____________。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________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_____________。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___________。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______________,而犯罪应当受到______________。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_____________的标准。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___________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__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1)主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2)附加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6.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吗 (1)___________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____________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2)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__________,远离犯罪。7.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1)已满___________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8.如何预防犯罪 (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_____________。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____________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___________,依法自律,做一个__________的人。(3)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___________,防患于未然。(二)阅读课本,找到下列问题并标注出来: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6、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7、如何预防犯罪 三、合作探究1. (知法懂法,保护自我)材料 近些年校园暴力事件多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暴露出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施暴者是学生,被殴打者多是未成年人,被殴打者敢怒不敢言,任其欺辱。(1)材料中多为未成年人,他们认为“我们年龄小,还是未成年人,不可能会犯罪。”你认为呢?请给予分析。(2)作为青少年我们怎么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3)如果你遇到材料中校园暴力事件(被欺凌者),该怎么办?2. 2020年7月24日,针对与大连凯洋海鲜公司有关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散布“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非正规渠道接收带疫俄罗斯籍船只海产品”等相关虚假信息。7月25日,大连警方抓获造谣者朱某英,朱某英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什么?我们应怎样遵守社会规则?(2)朱某英的行为涉嫌哪一类违法行为?该违法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3)朱某英的教训警示我们要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3.分析案例,回答问题。2020年11月19日,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一起高空抛物危害公共安全案件。7月,被告人王某以预防疫情不能出门为由,多次将废弃物品、垃圾从自家13楼扔下,先后伤人、砸车4起。其行为已对不特定人员的人身、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故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王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期徒刑一年。(1)材料中王某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这一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2)王某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这种处罚结果共分为哪两类?4.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醉驾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判断其属于这种行为的依据是什么?(2)自我一个公民,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这种行为?(3)如果你的家人饮酒后打算开车回家,你发现了会如何劝阻制止?5. 有一天,昊宇看了一则法律新闻,是关于某一个官员因贪污腐败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消息。后来,昊宇在周记中写道:“那个官员触犯了刑罚,受到了刑法处罚,真是大快人心。我们不能向这样的人学习,否则,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受到这样的处罚就惨了!”昊宇在周记中,对法律名词有几处误用,请你帮他指出来,并说明理由。四、当堂达标见课时练习五、自学反思 查漏补缺 附合作探究参考答案:1.(1)观点错误。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②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行犯罪行为。③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合情合理合法,言之有理得分。2.(1)法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2)①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②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3))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答出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可给2分,建议以后答全)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负责的网络参与者。3.(1)①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②严重社会危害性(2)①刑罚②主刑和附加刑4.(1)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具有三个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2)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告诫家人酒驾不单是危险行为,会引发交通事故,威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是违法行为。帮家人请人代驾,如果家人不听劝告坚持要开车就立即报警,让警察来制止他。5.错误之处:①“触犯了刑罚”应是“触犯了刑法”。②“受到了刑法处罚”应是“受到了刑罚处罚”。③“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应是“有了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理由: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该官员因贪污腐败被判处有期徒刑,说明其贪污腐败行为已构成犯罪,即触犯了刑法;有期徒刑是刑罚的一种,因此应为受到了刑罚处罚;因犯罪而被判处刑罚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只会受到行政制裁或承担民事责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2《预防犯罪》课时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2020年2月26日22时左右,被告人应某在北京海淀区家中,将保温杯、玻璃杯等多个物品抛出窗外,砸落在小区公共道路及小区花园内,将停放在公共道路上的机动车砸坏一辆。2020 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应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应某被判刑是因为因其行为( )①违反公序良俗 ②违反了民事法律法规 ③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触犯了刑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2.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应受刑罚处罚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法处罚性3.诗句“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囫囵悔方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②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③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下列对犯罪的基本特征阐述无误的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C.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D.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是独立存在的5.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下列属于严重违法行为的是( )A.张默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B.中学生小陈闯红灯引起两车剐蹭交通事故,他向交警谎报了班长的姓名C.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挖苦他人D.小李出于好奇在学校吸烟6.以下观点表述不正确的共有( )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②根据刑法规定,剥夺政治权利属于刑罚中的主刑一类 ③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④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聆听民众的呼声,捍卫公民的权利,是其最鲜明的时代主旨A.1个 B.2个 C.3个 D.4个7.2021年3月8日,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某犯高空抛物罪案并当庭宣判,被告人孙某(男,24岁)因犯高空抛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 4000元。人民法院对孙某判决的理由是他的行为 ( )①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 ②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触犯了刑法 ④应受到刑罚处罚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2021年2月19日,南京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称网民“辣笔小球”在新浪微博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警方侦查发现情况属实,后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将博主仇某某刑事拘留 ,该案例告诉我们( )①每个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②只要违法行为,就应承担刑事责任 ③英雄与烈士铸就民族之魂,不容任何诋毁曲解 ④遵守法律与道德,是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要求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种。下列属于主刑的是( )A.管制和拘留B.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C.有期徒刑和罚金D.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10.小罗多次“顺走”无人售货超市中的商品,价值高达4580元,最终因其行为被法院判处刑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施不诚信行为一定会受到刑罚处罚B.沾染不良习气一定会走向犯罪C.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D.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11.旷课、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偷窃、打架都是生活中的不良行为。青少年远离这些行为( )①有利于增强守法意识 ②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③有利于预防违法犯罪 ④就会免受不法侵害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骆某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用的方法,捕获中华蟾蜍209只。经人民法院审理,骆某的行为构成非法狩猎罪,被判处拘役4个月。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①骆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骆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④拘役属于刑罚处罚中的附加刑A.③④ B.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13.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在“特定情形、特别程序”的前提下,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也将承担刑事责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刑事责任就要被警告、罚款、拘留B.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C.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D.严重违法行为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14.八年级学生李某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受到了刑罚处罚。同学们对该事件在QQ 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小兔子:我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增强守法观念 ②笨笨鸟:李某受到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到网吧玩游戏,我要远离网络,免受其害 ③小花猫:从小错到大错,从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防微杜渐 ④一剪梅: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我国法律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15.下列关于刑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刑罚是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B.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拘役和剥夺政冶权利C.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二、综合探究题16.案例分析陈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升入初二后,他沉迷于上网,为了去网吧,花完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习的电脑零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于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在网上结交了一些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手刺成重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3年。(1)学会判断:上述案例中,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判断依据: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防范未然:陈某走上犯罪的过程启示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7.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案例1 某影楼因未经张女士允许将其照片作为广告宣传被判赔偿500元。案例2 王某饲养宠物狗经常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和罚款。案例3 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1)请说出案例1、案例2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2)案例3体现了犯罪的哪些基本特征?我国刑罚分为哪两大类?请分别指出案例3中的判决属于哪种刑罚?参考答案1.D 2.A 3.A 4.C 5.A 6.A 7.D 8.C 9.B 10.D11.C 12.C 13.C 14.D 15.C16.(1)他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手刺成重伤。(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3)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17.(1)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2)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事处罚性。主刑和附加刑。死刑属于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属于附加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统编版 八年级上第二节 预防犯罪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新知导入如果说,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所有的未成年人撑起了爱的保护伞,那么,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是一部专门针对“熊孩子”的呵护宝典。《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而制定的,突出了“预防为主、提前干预”的原则,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节 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1、了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2、知道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知道刑罚的含义和种类;4、知道犯罪的危害性;5、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6、学会如何预防犯罪。学习重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学习难点: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自学导航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2-57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6、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7、如何预防犯罪 新知讲解一、了解罪与罚盗窃罪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欠债还钱!否则别怪我不客气!非法拘禁罪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这是老板让加的。这可是地沟油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运用经验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 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1)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进一步的降低,即可以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也对防范未成年犯罪启到积极的作用。(2)提升了防范社会秩序、侵犯公众利益保护力度。(3)将新形的高发的犯罪行为列入刑法调整的范筹:如高空抛掷物品、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暴力讨债等行为。(4)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对维护社会秩序将启到积极作用,为保护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奠定了法制基础,为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力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对生活有哪些影响?(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是对现行刑法中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有关条文,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设机构予以修改、补充,加以完善的刑法修正案。(2)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3)其中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材料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罪与非罪的标准。相关链接(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2)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刑法的作用驾劳斯莱斯堵医院引来调查,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1)驾劳斯莱斯堵医院女司机最初被行政拘留是触犯了什么法律?是什么处罚?驾劳斯莱斯堵医院是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般违法行为,是行政处罚。(2)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说明她触犯了什么法律?是什么处罚?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说明她触犯了刑法,应接受刑罚处罚。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 情节严重。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而犯罪违反了刑法。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如偷窃、打架斗殴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行政处罚。而抢劫、投毒等行为,违反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探究分享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含义①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刑事 违法性③应受刑罚处罚性最本质特征法律标志必然法律后果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的标准。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造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相关链接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我国,广大人民警察处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时常面临各种危险。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法律意识淡薄,或者存在“法不责众”心理,他们采用成胁恐吓、拳打脚踢,甚至驾车冲撞等方式侵袭民警,严重危及民警人身安全严重挑战国家法律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我国刑法第277条规定,暴カ袋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从重处罚。(1)对暴力袭警行为从重处罚,有助于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可以更好地起到震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2)对暴力袭警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既是切实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警察执法权威、法律秩序的客观要求。为什么要对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从重处罚?探究分享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刑罚的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的含义刑罚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死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驱逐出境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主刑只能单独使用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相关链接二、加强自我防范预防青少年犯罪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中学生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受处罚。”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2)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3)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相关链接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1)陈某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2)由于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探究分享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2)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青少年犯罪案例(1)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3)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 2021年3月8日,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某犯高空抛物罪案并当庭宣判,被告人孙某(男,24岁)因犯高空抛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 4000元。人民法院对孙某判决的理由是他的行为 ( )①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②具有社会危害性③触犯了刑法④应受到刑罚处罚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D课堂练习2、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下列属于严重违法行为的是( )A.张默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B.中学生小陈闯红灯引起两车剐蹭交通事故,他向交警谎报了班长的姓名C.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挖苦他人D.小李出于好奇在学校吸烟A课堂练习3、 2021年2月19日,南京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称网民“辣笔小球”在新浪微博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警方侦查发现情况属实,后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将博主仇某某刑事拘留 ,该案例告诉我们( )①每个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②只要违法行为,就应承担刑事责任③英雄与烈士铸就民族之魂,不容任何诋毁曲解④遵守法律与道德,是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要求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课堂练习4、八年级学生李某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受到了刑罚处罚。同学们对该事件在QQ 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小兔子:我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增强守法观念②笨笨鸟:他受到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到网吧玩游戏,我要远离网络,免受其害③小花猫:从小错到大错,从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防微杜渐④一剪梅: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我国法律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D课堂练习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刑法的作用与内容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板书设计陈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升入初二后,他沉迷于上网,为了去网吧,花完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习的电脑零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于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在网上结交了一些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手刺成重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3年。(1)学会判断:上述案例中,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判断依据: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防范未然:陈某走上犯罪的过程启示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作业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课题 5.2《预防犯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学习目标 1、了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2、知道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知道刑罚的含义和种类;4、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5、学会如何预防犯罪。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如果说,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所有的未成年人撑起了爱的保护伞,那么,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是一部专门针对“熊孩子”的呵护宝典。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而制定的,突出了“预防为主、提前干预”的原则,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节 预防犯罪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视频导入,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讲授新课 一、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52-57内容,结合导学案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6、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7、如何预防犯罪 三、师生合作探究(一) 了解罪与罚探究一:P52运用你的经验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査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点拨:(1)图片一属于盗窃罪。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图片二属于非法拘禁罪。我国刑法第238条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3)图片三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我国刑法第140条规定, 根据犯罪情节,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探究二:播放视频《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 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对生活有哪些影响?点拨:(1)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进一步的降低,即可以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也对防范未成年犯罪启到积极的作用。(2)提升了防范社会秩序、侵犯公众利益保护力度。(3)将新形的高发的犯罪行为列入刑法调整的范筹:如高空抛掷物品、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暴力讨债等行为。(4)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对维护社会秩序将启到积极作用,为保护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奠定了法制基础,为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力武器。探究三: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点拨:(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是对现行刑法中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有关条文,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设机构予以修改、补充,加以完善的刑法修正案。(2)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3)其中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探究四:P53相关链接(1)材料告诉我们哪些信息?(2)刑法的作用是什么?点拨:(1)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罪与非罪的标准。(2)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探究五:播放视频《驾劳斯莱斯堵医院引来调查,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1)驾劳斯莱斯堵医院女司机最初被行政拘留是触犯了什么法律?是什么处罚?(2)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说明她触犯了什么法律?是什么处罚?(3)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1)女司机驾车堵医院是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般违法行为,是行政处罚。(2)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说明她触犯了刑法,应接受刑罚处罚。探究六:P53探究与分享(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点拨: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1)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 情节严重。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而犯罪违反了刑法。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2)如偷窃、打架斗殴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行政处罚。而抢劫、投毒等行为,违反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探究七:问题探究(1)什么是犯罪?(2)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点拨:(1)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 违法性——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探究八:P53相关链接 犯罪的基本特征点拨:(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2)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速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造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的标准。探究九:P54探究与分享(1)为什么要对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从重处罚?(2)什么是刑罚?怎么分类?点拨:(1)①对暴力袭警行为从重处罚,有助于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可以更好地起到震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②对暴力袭警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既是切实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警察执法权威、法律秩序的客观要求。(2)①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②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探究十:P54 相关联接我国的刑罚体系点拨:(1)主刑只能单独使用(2)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二)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一:播放视频《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学生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受处罚。”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点拨: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2)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3)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探究二:P55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点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探究三:P55探究与分享 (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2)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1)①陈某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②由于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①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②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探究四:播放视频《青少年犯罪案例》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1)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3)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探究五:问题探究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点拨:(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学生读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预防犯罪》.ppt 5.2《预防犯罪》学案.doc 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 5.2《预防犯罪》课时训练.doc [第一时间]今起多项新规实施 最新刑法修正案生效 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wmv 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wmv 青少年犯罪案例.wmv 预防青少年犯罪.wmv 驾劳斯莱斯堵医院引来调查,女司机涉嫌伪造证件被刑拘!.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