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学段: 八年级上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章节名称 第 二 单元 《 遵守社会规则 》 第 五 课 《 做守法的公民 》 第二框《 预防犯罪 》 学时 1学时
课标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一、成长中的我(三)心中有法,3.2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框由“了解罪与罚”和“ 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第一目“了解罪与罚” 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集中介绍犯罪与刑罚两个主要内容。“罪”主要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重点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罚”主要介绍我国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学习重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学习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一是青少年学生急需树立法治观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 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年龄特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比较、归纳出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通过案例分析和自身生活体验,反思自己及同学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逐步养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感悟总结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弄清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通过预习,学生知道刑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犯罪的含义及其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并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2.搜集犯罪案例,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法律的部分章节,思考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学习策略 1.情境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策略 4.分析、比较、归纳法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视频播放《校园欺凌事件》,设计问题: 谈一谈五位未成年少女校园欺凌判刑案例对我们有 何启示? 依据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新课:预防犯罪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案例,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思考:谈一谈五位未成年少女校园欺凌判刑案例对我们有 何启示?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校园欺凌判刑 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犯罪、刑罚和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懂得未成年人犯罪也要受到刑罚处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活动一 犯罪的特征及含义 活动一 探究犯罪的特征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后因伙同他人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向其家人索要人民币数万元并致其重伤而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1.分析陈某“盗窃财物”的行为与“绑架勒索、致人重伤”的行为有何不同? 填写表格: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2.依据上述案例及自己搜集的案例,请你描绘并归纳犯罪的基本特征及联系,并总结什么是犯罪。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53 两个“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案例,陈某“盗窃财物”的行为与“绑架勒索、致人重伤”的行为有何不同。 通过比较归纳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并完成表格填写。 一般违法犯罪社会危害程度较轻严重触犯的法律法规民事、行政法律法规刑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行政责任刑罚处罚
学生归纳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联系。总结归纳犯罪的含义。 达成目标1: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含义。
活动二 犯罪的后果 活动二 探究犯罪的后果 情境(略) 1.分析陈某先后“被公安机关拘留”和“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的处罚有何不同? 2.对于陈某因绑架他人并致人重伤的行为,人民法院依据《刑法》予以判处有期徒刑7年的严惩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利用教材P54“相关链接”栏目,结合案例分析、比较一般违法行为处罚方式和犯罪处罚方式的不同,归纳刑罚的种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刑法的作用及其含义。 达成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和区分刑罚的种类,加深学生对刑罚种类和刑法作用的认识。
活动三 如何预防犯罪 活动三 探究防范犯罪的方法 情境(略) 分析陈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请你给同龄人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3.探究与分享(教材P57拓展空间,材料略) 思考: 1.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 2.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并填写在下表中。 学生活动 通过讨论、分析、体验,感悟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填写表格:认识到身边的不良行为及产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达成目标2:通过分析、体验,感悟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从而增强法治观念和防范意识、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达标 检测 单项选择题 1.19岁的小军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能经常去网吧,他多次手持凶器抢劫同学财物。当地人民法院认定小军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法院之所以认定小军犯抢劫罪,是因为他的行为( )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具有刑事违法性③违法情节轻微④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A. B. C. D. 2.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刘某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一千万元;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 A. 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 B.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死刑 C. 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 D. 有期徒刑、罚金、死刑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告诫我们() ①不良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②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③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 ④要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 2.C 3.D
板书 设计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拿出课前预习时所绘制的学科思维导图进行完善。 学科思维导图示范图
附件4
专家点评
专家姓名 职务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
工作单位
评语
1.学习目标的设定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本框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八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适应,利于引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策略,通过情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分析、比较、归纳法等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 在感悟、反思、理解、践行中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3.“导入新课”环节,通过视频播放五位未成年学生的校园欺凌判刑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懂得未成年人年龄小 ,犯罪也要受到刑罚处罚,要防患于未然,杜绝校园暴力,预防犯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4.本课设计了一案到底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每一环节问题,问题难度,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较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搜集身边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分析产生原因和整改措施,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在践行中升华。 6.达标检测选择的习题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