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 课件(共32张PPT+3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 课件(共32张PPT+3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2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涵义和刑罚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
(3)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一、了解罪与罚
1.什么是刑法?有什么作用?P52
2.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几个基本特征 P53
3.什么是刑罚,刑罚分为哪几类 P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是对现行刑法中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有关条文,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设机构予以修改、补充,加以完善的刑法修正案。
(2)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3)其中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连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从这两个法律条文中思考:什么是刑法?有什么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1.什么是刑法?有什么作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
看图思考:图片中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什么是犯罪
严重危害性
刑罚当罚性
犯罪的基本特征P53
刑事违法性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造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严重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后果
2.犯罪有哪几个基本特征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探究与分享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对比分析上述行为,说一说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什么?试再举例说明。
第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
第二,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犯罪触犯了刑法。
第三,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要受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之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般违法行为
属于
违反
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
触犯了
属于
刑法
犯罪行为
殴打他人
3.什么是刑罚,刑罚分为哪几类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罚金
没收财产
剥夺政治权利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二、加强自我防范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探究与分享
(1)陈某有好变坏,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2)我们青少年应从以上案例中吸取哪些教训?
提示:(1)
1)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
2)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3)法律意识淡薄;
4)不注意加强道德修养,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所以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1)树立理想,杜绝不良行为;
2)谨慎交友;
3)增强法治观念,认清危害,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
4)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链接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P55-P56
交流讨论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P55-P56
(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P55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P55
(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P56
了解罪与罚
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预防犯罪
犯罪及其基本特征
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
加强自我防范
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
刑罚及其种类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C
2.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说明 (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③④
C
3.有期徒刑( )
①是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是主刑的一种
③是附加刑的一种
④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的最严厉的制裁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③
B
4.小郑到某市法院工作了,第一天接受了下列5个案件,哪一组属于涉嫌犯罪呢 ( )
①周叔叔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将对方打成重伤。
②法院判决后仍不还债的人被称为“老赖”。法院将老赖的照片等个人信息及欠债数额,在街头大屏幕滚动播放,于是其中的一个老赖起诉,说侵犯他的隐私权。
③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骑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冲突。
④高三学生小王厌学,经常逃课上网吧,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⑤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D
5.孙力军等一系列“老虎”受到法律严惩,“老赖”被拘留,财产被查封……这些表明了( )
①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②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则
④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制裁作用,对守法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