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沪教版一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沪教版一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资源简介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规划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规划属性表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的认识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认识钟表 1
几时、几时半 2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分类 数形结合 模型
说明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研读课标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学习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 所属模块 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认识钟表 结合生活经验用日(天)、小时来表示时间,联系实例初步建立实际时间观念。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分针和时针。 A识记 数与运算 数感模型思想应用意识
几时、几时半 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整时、整时半)。并认识到能用数字来表示时间。 A识记
(二)分析教材
1、知识编排体系
(1)单元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小学阶段“数与运算”模块的教材安排
模块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数与运算 1.1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十进制计数法)3.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4.加减混合运算5.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量与计量:1.人民币的认识2.时间的认识(一) 1.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3.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乘除法口算4.两步计算式题 1.分数的初步认识2.乘、除数是两、三位数的乘除法3.两步计算式题,并解决实际问题4.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5.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一) 1.多位数的认识2.以万、亿作单位的数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4.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5.小数的认识6.小数加减法7.四则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8.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9.常见的数量关系(二) 1.小数乘除法计算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3.正、负数的初步认识4.解决实际问题
(2)本单元在不同学段的联系与发展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这是小学阶段“时间”这一内容的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学生还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认识年、月、日;学会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某一时刻,进一步拓展对于“时间”的认识;认识时、分、秒及其之间的进率;此外还将学习时间段的表示以及计算等等内容。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钟表模型,以便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演示。
教材将这一单元分为两个部分,“认识钟表”和“几时、几时半”。
认识钟表:由于时间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教材先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钟表,从而使学生获得对于时间的感性的、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几时、几时半:教材主要结合了小胖一天的生活,使学生很容易地联系到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初步体验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同时又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按要求把钟拨到整时半时;按要求画一画分针的位置)来进一步认识钟面、整时和半时,从而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3)本单元各例题教学的发展路径
模块 学科核心概念 单元内容组成 例题匹配情况 例题学习要求 例题之间联系
数与运算 数感模型思想 认识钟表 P21例1 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引发学习兴趣,获得有关时间概念的感性认识。 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导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获得有关时间概念的感性认识。
P21例2 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几时、几时半 P22、23例1 1、观察图上一天的各种变化。并与表中“0时”到“24时”相对照;2个时间段与钟面时针(先观察短针)相对照。掌握时间的正确读法与书写。2、小胖一天的活动与钟面时针位置相对照。认识时间段与时刻的区别。 掌握时刻的2种计时方法;掌握时间的正确读法与书写。认识时间段与时刻的区别。
P24例2 通过拨模型钟来进一步构建“钟”的概念,并能够在简单的钟表模型上读出与调拨整点时刻。 进一步构建“钟”的概念,并进一步正确认读和表示钟面上的时刻:几时与几时半。
P24例3 知道“下午起”是指从中午12时到晚上,掌握分段计时法。 进一步掌握时刻的两种计时方法,并能熟练互换。
P24例4 通过画分钟的活动,进一步熟悉钟面的构成、认读整时和半时。 进一步熟悉钟面的构成、认读整时和半时。
2、本单元中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章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这是小学阶段“时间”这一内容的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教材还通过认识时间单位“日”、“时”、“分”并用它们来表示时间,从量数的角度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与建构。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钟表模型,以便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演示,从而从直观演示操作过程中初步体验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建立起时间观念。
3、数学的育人价值
教材还通过认识时间单位“日”、“时”、“分”并用它们来表示时间,并认识到能用数字来表示时间,从量数的角度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与建构。通过对时间的认识和学习,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分析教法
本单元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模块 内容 教学方法举例 说明
数与运算 认识钟表 情境法、图示法、发现法、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尝试法 借助直观图示、演示操作、谈话交流、尝试认识钟表
几时、几时半 情境法、图示法、发现法、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尝试法 借助教具、实物,通过尝试、发现、练习,掌握几时与几时半的表达方式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学情分析
本章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这是小学阶段“时间”这一内容的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学生还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认识年、月、日;学会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某一时刻,进一步拓展对于“时间”的认识;认识时、分、秒及其之间的进率;此外还将学习时间段的表示以及计算等等内容。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还要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钟表模型,以便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演示。
教材将这一单元分为两个部分,“认识钟表”和“几时、几时半”。
认识钟表:由于时间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教材先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钟表,从而使学生获得对于时间的感性的、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几时、几时半:教材主要结合了小胖一天的生活,使学生很容易地联系到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初步体验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同时又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按要求把钟拨到整时半时;按要求画一画分针的位置)来进一步认识钟面、整时和半时,从而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2)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用日(天)、小时来表示时间,联系实例初步建立实际时间观念。
2、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分针和时针。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整时、整时半)。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小胖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初步建立实际的时间观念。
2、通过动手操作拨玩具钟,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以及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时间的认识和学习,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并认识到能用数字来表示时间。
(三)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的构成
2、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整时、整时半)。
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依据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流程,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估用表
设定活动目标 活动名称 认识钟表几时、几时半(1)几时、几时半(2)
活动目标 1、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分针和时针。2、掌握认读整时、半时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整时、整时半)。3、掌握时刻的两种计时方法:分段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并熟练互换。
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任务 活动一巧手做钟面制作材料:圆形卡纸、2根指针、彩笔、回形针、揿纽或线形式: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评比交流活动二1、逐步出示自然界一天的情景画面——学生对一天的了解(1)认识0时在钟面上的表示 (2)0时——12时的认识:分针指几,时针指几,是几时?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是几时?(3)13时——24时的认识(4)重现教材情景图的整个过程,太阳慢慢落下,天空慢慢变暗,又回到了起点。对一天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两种计时法认识;一天从0时开始回到0时,新的一天重新开始,周而复始。) 2、小胖的一天:认识几时与几时半(1)看着图准确说出小胖在上午什么时间、干什么吗?(上午7时、8时、10时) (2)3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是整时,我们把这种时间叫做几时(3)拨一拨,在钟面上表示8时半,你是怎么想的?(4)看钟面说出几时与几时半(5)看时刻拨钟面活动三愉快的春游(出发: )—( )—( )—( )—(到校: )(1)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2)交流反馈
活动性质 完成形式 活动类型
√独立完成 √同桌协作 √小组合作 √集体分享 √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
活动资源 √工具学具 √文本资料 √媒体资源
活动时空 空间 时间
√普通教室 □功能教室 □室外场所 单课时内( 10 )分钟
活动水平 □有意义识记 √解释性理解 √探究性理解
评估活动品质 适切性 趣味性 挑战性 开放性 关联性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ⅠⅡⅢ Ⅳ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构建单元作业目标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作业目标属性表
单元名称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 课时 3课时
作业目标 具体表述 学
1、认识钟面的构成,会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A
2、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几时与几时半。 A
3、掌握时刻的两种计时方法:分段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并熟练互换。 A
4、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并能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关于时间的相关问题。 A
单元作业内容(略)
六、单元评价设计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观测点 评价标准
A B C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认识钟表 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乐于交流。 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但交流较少。 学习活动中从不参与交流。
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初步感受时间的抽象概念 能积极主动去寻联想生活中的时间以及作息情况 能去课本或PPT中寻找各个时间点的作息情况 在同伴或老师的提醒下,去寻找生活中各个时间点的作息情况
阅读兴趣 教材等材料中钟表及其构成等信息 能积极主动去看课本或者PPT 能去看课本或者PPT 在同伴或老师的提醒下,去看课本或者PPT
学习习惯 听说习惯 用语言描述钟面所显示的时间 积极举手发言,善于倾听,能准确地使用语言准确叙述钟面表示的时间。 能够倾听,并能使用语言准确叙述图形的形状,表达较完整,声音较响亮。 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能倾听和使用语言叙述钟面所表示的时间。
操作习惯 1、数学学具摆放合理情况。 2、独立观察,按要求完成拨动时针和分针操作的情况。 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的和同伴规范地共同操作。 能够和同伴规范地共同操作。 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操作学具。
练习习惯 按时完成练习 读写规范,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时半。 读写比较规范,较准确分辨几时几时半,并能主动检验与改错。 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地提醒与督促下,能读写规范,较准确的分辨几时和几时半,和检验与改错。
作业专注度 思想集中完成作业,做得好又快。 做作业做做玩玩,偶尔开小差。 做作业一直会做做玩玩,开小差有点多,要努力改正。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 1、联系实例初步建立实际时间观念2、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能准确熟练地说出钟面的构成。 能准确地描述钟面的构成。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准确地描述钟面的构成。
简单应用 掌握认读几时、几时半的方法 能快速准确地认读几时、几时半。 能较准确地认读几时、几时半。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准确地认读几时、几时半。
简单应用 1、能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刻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能迅速准确地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能较准确地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单元练习双向细目表
内容 能力描述 学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认识钟表 认识钟面的构成,会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
几时、几时半 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几时与几时半。 √
知道时刻的两种计时方法:分段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并熟练互换。 √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并能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关于时间的相关问题。 √
单元练习内容(略)
七、单元资源设计
单元资源收集评估表
资源编号 资源内容 资源属性
对应单元目标 对应教学环节 资源类型 难易度 是否使用
1 教材第21页例1 目标1 新授 文本信息技术 适中 是
2 教材第21页例2 目标2 新授 文本信息技术 适中 是
3 教材第22、23页例1 目标1、3、4、5 新授 文本信息技术 适中 是
4 教材第24页例2 目标3 练习 环境与工具 适中 是
5 教材第24页题3 目标3、4、5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6 教材第24页例4 目标3 练习 文本 适中 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