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辽宁抚顺的6岁女孩小雨多次遭生母及其男友残忍虐待,包括热水浇头、钳子拔牙、打火机烧嘴、钢针扎腿、吃猫粮、吃猫屎等。女孩全身多处被烫伤、骨折,颅脑损伤淤血,唇尖被用防风打火机烧裂。10月13日女孩生母及男友分别被判刑。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5.2 预防犯罪1、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2、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教学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目标1.刑法的内容及作用?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刑法的含义及种类?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第一目 了解罪与罚network行为的性质:盗窃罪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探究一 刑法的内容及作用镜头一: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行为的性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镜头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性质:非法拘禁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清节的,从重处罚。思考: 根据以上三个案例,总结刑法的内容及作用?镜头三: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罪罚刑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根本依据。1.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酒驾和醉驾的标准不一样,受处罚的力度也不一样。由此,判断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犯罪含义: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最本质特征法律标志必然法律后果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造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相关链接犯罪的三个相关链接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刑事违法性最本质特征犯罪的法律标志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基本特征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不大情节轻微违法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社会危害性大情节严重触犯了刑法受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关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严重违法行为)联系区别危害程度较轻刑法以外的法律承担行政处罚或者民事责任危害程度严重刑法接受刑罚处罚都是违法行为;都产生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危害性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2021年4月17日中午,在某市中学校园, 被害人陈某某因琐事与被告人余某某发生争执,后被告人余某某用随身携带的铁制利器将被害人陈某某的胸部及背部等身体多处部位捅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经审,被告人余某某某犯罪时已满十六周岁,结合被告人的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依法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8000元。1.余某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2.请你运用犯罪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余某某的伤人行为为什么构成犯罪?3.材料中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合作探究严重社会危害性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刑罚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死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驱逐出境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主刑只能单独使用3、刑罚含义、种类主刑:有期徒刑二年 附加刑:并处罚金8000元主 刑附加刑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整治活动的权利。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主刑只能单独使用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1.概述: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资格刑,它以剥夺犯罪分子的一定资格为内容,是指依法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以下四项权利:一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是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是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没有剥夺监督权) 2.适用方式:从刑法规定看,剥夺政治权利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3.期限(了解)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定期与终身之分。①定期: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②终身: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注意: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知识拓展——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违法所得是行政处罚方式,是指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法将违法行为人取得的违法所得财物,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强制措苑,对其违法所得财物的所有权予以强制性剩夺的处罚方式。没收财产是刑罚中的附加刑,是指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不包括属于犯罪者家属所有或应有的财产。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没收财产的判决,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都由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知识拓展——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财产考考你“刑法”与“刑罚”相同吗?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只对犯罪分子适用罚款 罚金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附加刑适用对象不同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适用的机关不同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拘留 拘役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主刑适用对象不同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适用的机关不同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罚金的数额通常要高于罚款罚金的范围只能是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个人所有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如果没有钱款,可以对其拥有的合法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拍卖措施,用变卖、拍卖的钱款折抵罚金。罚款、拘留-----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罚金、拘役-----刑罚----犯罪(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补充笔记:二 加强自我防范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具有什么意义?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4.如何预防犯罪?案例警示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严重不良行为犯罪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正 道歧 途 2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①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②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沾染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做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甚至滑向犯罪的泥潭。陈某的例子给我们什么警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 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⑥ 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⑦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⑧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⑨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 多次偷窃;⑦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⑧ 吸食、注射毒品;⑨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违纪行为个人方面:不能谨慎交友;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不良行为;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家庭方面: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疏于管教;父母的溺爱;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社会方面:社会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网吧经营者不能依法经营,执法部门对非法经营打击力度不够等。2、请你分析陈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远离不良行为,拥抱美好未来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⑤做到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4.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重点)律师说法——犯罪记录对一个人对影响①国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②社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③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④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教育和影响未成年子女。⑤未成年人自身: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犯罪2.犯罪的含义、三个基本特征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②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1.刑法含义、作用①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3.刑罚的含义与种类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④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本课小结⑤做到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1.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赵某的犯罪事实体现了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刑事违法性 B.行政违法性C.严重社会危害性 D.应受刑罚处罚性A习题巩固2.与有期徒刑属于同一种刑罚类型的有( )①管制 ②罚金 ③驱逐出境 ④无期徒刑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A3.小罗多次“顺走”无人售货超市中的商品,价值高达4580元,最终因其行为被法院判处刑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施不诚信行为一定会受到刑罚处罚B.沾染不良习气一定会走向犯罪C.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D.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D4.旷课、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偷窃、打架都是生活中的不良行为。青少年远离这些行为( )①有利于增强守法意识②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③有利于预防违法犯罪④就会免受不法侵害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C6. (2021云南28题)(6分)[良法善治 呵护未成年人]材料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界定,不良行为是指吸烟、饮酒、多次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个人角度分析,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答案: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⑤做到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 预防犯罪 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x 6岁女童被虐,生母及男友被判刑.mp4 [第一时间]今起多项新规实施 最新刑法修正案生效 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wmv 校园欺凌 五名未成年少女被判刑.mp4 犯罪记录对一个人的影响.mp4 远离不良行为,拥抱美好未来.mp4 违法变犯罪! 重庆又现违章车辆拖行交警 肇事后逃逸.mp4 酒驾和醉驾的区别.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