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题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题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资源简介

第1课《沁园春 长沙》训练题—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沁园春长沙》是词人毛泽东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词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词人 , 。 , , 。 。
①其锋藏而不露 ②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寓动于静 ④其势引而不发 ⑤其词雅而不激 ⑥寓张于弛
A.②④③⑥①⑤ B.③⑥①④⑤②
C.②④①⑤③⑥ D.③⑥②①④⑤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沁园春 长沙》,完成词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3.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秋天湘江悲凉壮阔的景色。
6.《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音韵等,“长沙”是这词的题目。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9.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B.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枕上(注)
一九二一年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1.《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的“击”“翔”二字,向来被认为是炼字典范。如将“击”“翔”换为“飞”“游”,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加赏析。
12.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耕田乐①
毛泽东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②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七绝﹒改诗赠父亲③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④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
①《耕田乐》写于1907年和1908年之间,毛泽东当时十四到十五岁,这两年他休学在家务农,白天同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晚间帮助父亲记账。
②冲:方言,山区的平地。
③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他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
④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农事毕,读书甚馨香”一句,写青年毛泽东苦于农事劳累,相比之下他更加喜欢读书,认为读书更有趣味。
B.“坐待时机自主张”一句,暗示少年毛泽东不安于一隅现状,正待跃跃欲试,相机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宏伟事业之中。
C.《耕田乐》记载了毛泽东这段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状况与心态。全诗颇具歌谣风味,写得朴素自然。
D.“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毛泽东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立志走出家乡、学有所成的决心和意志。
E.“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不一定埋骨在种有桑树和梓树的地方。
14.在现代新诗单元,我们还学习过毛泽东壮年时期的作品《沁园春·长沙》。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沁园春·长沙》和《七绝·改诗赠父亲》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
(阅读训练):
15.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16.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委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建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8.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四、应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译东诗词以革命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硫的一项是( )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念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22.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党产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23.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享誉海内外,被人们广为传诵。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雄。
毛泽东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毛泽东的诗词,就是读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他的心中始终装着革命,即使看见山、河、雪、梅等自然界的景物,也能联想到革命,给景物以非凡的气势,以借景抒情。如《念奴娇·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没有一首是纯粹写景的。他的一喜一忧都与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有关,喜时“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忧时“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他为善打硬仗、屡立战功的爱将彭德怀所写的“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直抒胸怀,毫不掩饰。
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就连在得知爱妻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后,他也没有作诗悼念,只是满怀悲愤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直到1957年,他在给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女士回信时才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深情悼念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可见并非英雄无情,他对妻子的思念几十年来从没有断过。可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更多的时候是投身于革命。他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然而他顾不上太多的儿女私情,他的心中,装的是亿万百姓。
毛泽东的诗词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号角。他的诗词体现出了蔑视一切困难,坚信革命必胜、人民必胜的乐观与豪迈之情。他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不论是面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还是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和绞杀,从来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
毛泽东的诗词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也许是毛泽东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恢宏气势能够激起书写者的激情,很多书法爱好者抄写过他的诗词。他的诗词中的佳言妙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很多景点因他的诗词而名扬天下。他的诗词和他的思想一样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24.毛泽东的诗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25.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6.诗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你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属于哪一流派?为什么?
27.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百侣同游的情境:寒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脚下的湘江水滚滚北去。
B.本词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也寄寓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火热的革命情怀。
C.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实际上也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岳麓
岳麓的春雨来得早,来得快,还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橘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坐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地看见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以“雨”为线索,由眼前的春雨引出对岳麓山两次游历的回忆,而两次游览作者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岳麓山的魅力。
B.作者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叙述两次雨中游岳麓山的经过,又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在岳麓山看到的风景名胜。
C.在作者的笔下,岳麓山与橘子洲的景物遥相呼应,山上景物,水中“航母”,互为映衬,成为岳麓山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D.综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雨与“我”有缘,洗涤了“我”的心灵上的私念,让“我”感悟到故乡雨的精魂。
29.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的经历,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
3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考生要结合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D项,“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错误,“古典诗词”一说错误,毛泽东是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沁园春 长沙》应为现代诗歌。故选D项。
2.B
【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根据句式特点,③⑥在一起,①④⑤在一起,排除A;
①④⑤的“其”是代词,指“词人”,显然不能紧跟“但词人”,③⑥在前,排除C;
②是总结句,要你管管放在最后,排除D。
故选B。
【点睛】
语句的连贯性,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3.A
4.D
【解析】
3.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错误,应该为“恰”,然后写出“同学少年”的情景。
故选A。
4.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直接地回答”错误,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故选D。
5.D
6.B
7.B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没有写出湘江的壮美。后面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表现湘江壮美的景象。且“悲凉”一词也不对,应当是“美丽壮观”的景象。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B.“透”字表现了江水的碧绿清澈,满溢之状由“漫” 字体现。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错,“怅”在此处意为失意,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故选B。

8.A
9.D
【分析】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词综合赏析的题目,注意诗词在内容、手法、风格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诗词鉴赏的选择题都有明显的错误,答题时要认真对读原文,寻找这些错误,“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并未点明时间,“寒秋”点明时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绿与碧为同(近)义词,不能并列作为两种颜色;“透”,并非物象的深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A
11.“飞”和“游”都是鹰和鱼的常态动作;而“击”表现了雄鹰强悍威猛,活力四射的风采,“翔”则描绘出鱼在水中灵动轻快,自由不拘的状态。“击”“翔”二字表现的鹰、鱼形象与湘江秋景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境)相统一。
12.二者都是借景抒情,但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抒发的是哀婉忧伤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抒发了诗人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项,“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错误,这属于无中生有,全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以及在新婚初期就离开爱妻的不舍和无奈的心情,没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要分别理解这四个动词的意思。如“飞”是(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游”是指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击”指敲击,击打,“翔”指悠闲自在地飞翔。然后结合修饰的对象以及具体的情境体会效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形容的对象是“鹰”和“鱼”,鹰飞和鱼游是常态,而此处用“击”来形容鹰,可以让人感受到雄鹰在长空飞翔时候的雄健有力,用“翔”这个本属于鸟儿的动作来形容鱼儿在水中的游动则能让人感受到鱼儿游动时候的轻快,水的阻力都不复存在了。再结合作者在上阕所展现的湘江秋景来看,“万类霜天竞自由”可以让人感受到万物的生机勃勃,所以“击长空”的雄鹰和“翔浅底”的鱼与这样的画面更合拍。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题干已经点明“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考生需要寻找的是二者“有何不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两首词写的分别是什么景,景物特征是什么,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自然可得出答题角度。《沁园春 长沙》是学过的词,词中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词中的意象主要有“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鹰”“鱼”,景象壮阔,色彩绚丽,充满生机。而这首词则是“江海翻波浪”“天色总难明”“寒星”“残月”,由此可知景物氛围是凄凉的,从“愁”“寂寞”“灰尽”“抛眼泪”可知抒发的是哀愁,考生可综合以上分析来解答。
13.AE
14.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毛泽东高远的志向。
不同点:《七绝 改诗赠父亲》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毛泽东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立志走出家乡、学有所成的决心和意志。《沁园春 长沙》则通过对长沙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分析】
13.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项,“苦于农事劳累,相比之下他更加喜欢读书,认为读书更有趣味”错误。诗歌写的是“耕田乐,天天有事做”“农事毕,读书甚馨香”,记载了毛泽东这段少年时期欢乐的耕读生活状况与心态。
E项,“不一定埋骨在种有桑树和梓树的地方”错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意思是“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桑梓地”并非确指种有桑树和梓树的地方。
故选AE。
1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沁园春 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下阕着重抒情,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展现了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七绝 改诗赠父亲》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采用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15.A
16.“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解析】
1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A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说法错误,这两句中“人生易老”是和“天难老”对比着说的,即是说人生的变化与大自然的发展比较起来,是迅速得多的,显得短暂而容易衰老。表达的是正因为“人生易老”,才更应该用“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故选A。
1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属于考查炼字的题。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在第三次进军闽西的行军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本词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同样是写秋天,“古人逢秋悲寂寥”,但本词作者在这里用“胜似春光”赞美秋天,不仅是赞美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赞美在这个季节里,人民战胜了敌人。这是和上阕赞美正义的革命战争“战地黄花分外香”相呼应的。当时人民取得了胜利,在闽西又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毛泽东以“寥廓江天万里霜”,刻画出了江天万里的秋景,更刻画出了红色政权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兴旺景象和革命的美好远大前程。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不是一般人能体味到的。
17.C
18.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了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分析】
17.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属于综合性考查题。
C项,“‘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理解错误。词中“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可见暗示的是战斗的激烈。不是“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故此项曲解诗歌内容了。
故选C。
18.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具体分析,这两句词句的意思是“不要说委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从头开始征服它”。诗人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真如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夺取雄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
19.B
20.C
21.D
22.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②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③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④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23.①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③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如:毛泽东认为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但他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革命诗词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沁园春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
D.“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于文无据。由原文“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材料二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A.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C.改句出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贺新郎 别友》,又名《贺新郎 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党产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答题的语境主要在材料一。
结合“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概括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概括出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结合“毛译东诗词以革命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概括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23.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答题的语境在材料二。
结合“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为例,得出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结合“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结合“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对古代帝王多从历史功绩、治国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得出应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
24.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前进的号角。
25.最后一段在内容方面,写出了毛泽东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出了毛泽东的诗词的巨大价值。在结构方面,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6.属于豪放派。因为毛泽东的诗词拥有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体现了他乐观的革命精神。
27.A
【分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雄”,可知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
“毛泽东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毛泽东的诗词,就是读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
“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就连在得知爱妻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后,他也没有作诗悼念,只是满怀悲愤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前进的号角。
25.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可知最后一段在内容方面,写出了毛泽东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也许是毛泽东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恢宏气势能够激起书写者的激情,很多书法爱好者抄写过他的诗词。他的诗词中的佳言妙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很多景点因他的诗词而名扬天下”,可知毛泽东诗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出了毛泽东的诗词的巨大价值。
根据“他的诗词和他的思想一样熠熠生辉,光照后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享誉海内外,被人们广为传诵”,可知在结构方面,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6.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雄”“他的心中始终装着革命,即使看见山、河、雪、梅等自然界的景物,也能联想到革命,给景物以非凡的气势,以借景抒情”,毛泽东的诗词拥有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体现了他乐观的革命精神,所以毛泽东诗词属于豪放派。
27.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A项,“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百侣同游的情境”错误,“携来百侣曾游”在下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故选A。
28.A
29.①第一次以写自然景观为主,突出了岳麓山壮观神奇、古朴清幽、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营造一种幽美肃穆的氛围,为下文写伟人及先烈作铺垫。②第二次以写人文景观为主,叙写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表现他们的宏伟志向、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突出了岳麓山深厚的历史内蕴,揭示了文章主旨。
30.示例:①革命志士及先烈们的壮烈气概、坦荡豪情和献身精神;②革命者们探寻真理、追求进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情怀;③湖湘文化里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
【分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空间”“时间”应调换。
C.“成为岳麓山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表述的内容不合逻辑,也与文本内容不符,橘子洲是湘江上的风景。
D.“洗涤了我的心灵上的私念”,原文没有写到“我”的私念,也没有“洗涤了我的心灵上的私念”这种表述。
故选A。
29.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段落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橘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见第一次游岳麓山全都写岳麓山的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岳麓山的“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营造一种幽美肃穆的氛围,为下文写伟人及先烈做铺垫。
“‘橘子洲’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可见第二次登山写到了黄兴、蔡锷的墓,岳麓书院,爱晚亭等,这些都是人文景观。所以第二次以写人文景观为主,叙写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表现革命者们探寻真理、追求进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可以突出了岳麓山深厚的历史内蕴,揭示了文章主旨。
30.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
筛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可见,此处有革命先烈们叱咤风云的气势和坦荡豪情;“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可见,有革命青年为救国救民而追求进步、探寻真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见,有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