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人原创,转载出版必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易考点名师原创连载(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15.金色的鱼钩一、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二、我会读。易错音:颧骨(quán guàn) 两鬓(bīn bìn) 搪瓷(tá táng)收敛(lǎn liǎn) 粗糙(cāo chāo) 青稞面(guǒ kē)抽噎(yē yī) 红锈(yòu xiù) 宿营地(sù shù)瞻仰(zān zhān) 疙瘩(gē qì dā da) 奄奄一息(yān yǎn)威胁(xí xié) 搀扶(cān chān) 咽着鱼汤(yān yàn)和药(huó huò) 驼背(tā tuó) 鼓一鼓劲(jìn jìng)答案: quán bìn táng liǎn cāo kē yē xiù sù zhān gē da yǎnxié chān yàn huò tuó jìn多音字:挨:ái(挨饿 挨打) āi(挨着 挨家挨户)强:qiáng(坚强 身强力壮)qiǎng(勉强 强词夺理)jiàng( 倔强 )宿: sù(住宿 宿营地) xiǔ (一宿) xiù (星宿)我能理解.[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鱼饵]钓鱼用的鱼食。[收敛] (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无边无涯]没有边际。涯:边际,水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息:气息,从肺部呼进呼出的气。[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望:希望,意料。四、我能归纳词语近义词安顿——安排 爱惜——珍爱 结实——虛弱 照料——照顾反义词衰弱——强壮 爱惜——糟蹋 低沉——高亢 增强——减弱沉重——轻松 饱满——干瘪 奄奄一息——生机勃勃ABCC:热气腾腾 得意洋洋 生机勃勃 气势汹汹ABAC:无边无涯 无边无垠 不知不觉 不声不响AABC:奄奄一息 念念不忘 欣欣向荣 格格不入五、特殊句型。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张)2.可是我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夸张、比喻)3.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排比)六、课文结构梳理。段落发生(1-2):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病掉队,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过草地。发展(3-22):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而他没吃。高潮(23-34):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结局(35):“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小标题1. 做鱼钩 2. 硬咽草根 、鱼骨头3. 夜里钓鱼、摸野菜 4. 命令战士喝鱼汤 5. 奄奄一息让鱼汤七、课文易考点梳理。1.《金色的鱼钩》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体裁),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2.《金色的鱼钩》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耀着 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3.《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4.《金色的鱼钩》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了三件事:“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5.课文通过“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等 语言 描写、”“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紧皱眉头咽下去”等 动作、神态 描写,看出老班长是一位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尽职尽责的人。课文重点理解。他坐在那里捧着陶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从“皱紧”“硬咽”两词可以看出鱼骨刺难以下咽。老班长让战友吃鱼,自己以鱼骨头充饥,体现出老班长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崇高品质。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其中“千斤重”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的是“我”的内心极为沉重。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3.从“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能看出什么 战士们喝下鱼汤,老班长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4.“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5.课文结尾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的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2)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6.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答案可以是:鱼钩代表着老班长可贵的品质;这枚鱼钩为战士们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在整个故事中,鱼钩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那枚鱼钩,战士们都走不出草地;是全文的线索等。)7.课文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将对老班长的深厚情谊,对其牺牲的沉痛心情,对其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崇高品质的敬仰之情表达得真切感人。作者扣扣7184290368.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舍己为人”。示例:在班级中,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多为他人和班级贡献力量;在社会中,要乐于助人。九、拓展延伸。1.长征简介。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间共经过 14 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 二万五千 里,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 陕北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2.作者简介。杨旭,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共产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 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3.资料链接: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成熟时麦粒易从壳内脱出。粒大皮薄,麦麸少。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称作青稞,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也可酿酒。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