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说课稿、点评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说课稿、点评稿)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邛崃市高埂中学 赵前华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听配乐朗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浮藻(zǎo) 斑斓(lán)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诗人所描绘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请问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
你喜欢哪一种景物?能把这一景物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诗人泛舟康河,重新畅游了美丽的康桥,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留连忘返,不忍离去。现在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的五、六两节,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人的情感。
小结方法:
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中展现的画面。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特点。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操作过程]
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中展现的画面。曲的最后三句描写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特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信,正做着回家的梦,但是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惆怅。
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评赵前华老师《再别康桥》
刘中南
我校赵前华老师是一位较爱思考的,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语文老师。
她执教的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回味。
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恰当。她与学生一起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之美,在意象分析中把握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本节课从感人的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简介导入,到作品诵读品味,到意象的捕捉分析,再到情感的把握与鉴赏方法的点拨,再到元曲的鉴赏来实现迁移运用,最后布置写小诗等作业。教学流程清晰明快。
课堂上,赵老师语言典雅优美,与志摩的诗相映成趣,能够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之中。赵老师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积极性,能够委婉地艺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鼓励学生去完善。学生们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很踊跃,诵读的好,发言能说到点子上,素质相当不错。
如果学生的活动再多一点,课堂会更完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成功的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0年成都市教育资源库优质课教学设计
所在学校:邛崃市高埂中学
学 科 语文 版本册数 人教版第一册 任课教师 赵前华
课目名称 再别康桥 共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3.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那似清烟如微波般是离情别绪,犹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训练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措 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1.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诵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第三、探究法。教师将借此迁移应用鉴赏意境型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见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 使用方式方法
1、导入2、分步实施: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和营造的意境。第五步:迁移应用。鉴赏一首元曲,借此再次归纳总结意境型诗歌的鉴赏要领。3、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4、作业设计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教师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范读,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领会诗歌的画面美及意境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描述诗歌画面美,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赏析一首元曲。 见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课后教学反 思 我自己觉得这节课有如下优点:1.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本节课成功运用了诵读法,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整体读贯穿其中。2.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使本节课增色不少。3.充分调动了学生写的能力,让他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本节课稍显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可以再充裕一点。
注:纸张不够可加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再别康桥》说课稿
邛崃市高埂中学 赵前华
1、 说教材地位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那似清烟如微波般是离情别绪,犹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
2、 说学生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训练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素质要全面发展的要求,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3.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诵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将借此迁移应用鉴赏意境型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内心总会涌起莫名温柔的感动,我们也许会想象那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揣摩他当时的心绪:是不屑,还是不舍?是洒脱,还是无奈?一首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今天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走进康桥,领略美景,走进诗人内心,品读人生。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三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先讲意象和意境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和营造的意境。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迁移应用。
鉴赏一首元曲,借此再次归纳总结意境型诗歌的鉴赏要领。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再别康桥
邛崃市高埂中学 赵前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3.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寻找意象来品味诗歌意境进而领会诗人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
2、讨论鉴赏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年以前,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内心总会涌起莫名温柔的感动,我们也许会想象那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揣摩他当时的心绪:是不屑,还是不舍?是洒脱,还是无奈?一首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今天让我们再读这首诗,走进康桥,领略美景,走进诗人内心,品读人生。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没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安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四、字词巩固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浮藻(zǎo) 斑斓(lán)
五、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然后个别朗读。
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感知诗歌的内容)
六、分析鉴赏
(一)欣赏诗歌的画面美(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提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诗人所描绘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请问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
明确:景物: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这些景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恋情。这种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叫意象。
(配合板书: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3、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景物?能把这一景物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老师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解说:教师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示范,学生可根据第二诗节的分析去描绘二、三、四节的内容,这样可养成自己动口、动手的能力)
4、学生分组讨论动笔描绘画面,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5、教师点评总结:这三节诗,一节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柳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并且作品还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
6、让学生再次吟诵二、三、四节,体会诗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二)欣赏诗歌的意境美(结合诗歌五、六节)
诗人泛舟康河,重新畅游了美丽的康桥,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留连忘返,不忍离去。现在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的五、六两节,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就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情语呀!
朗诵全诗,让学生在吟诵中再次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操作过程]
第一步,抓住曲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中展现的画面。曲的最后三句描写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特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信,正做着回家的梦,但是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惆怅。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烘托出游子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八、课后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诗如画的美景,这些美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九、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