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5.1法不可违 授课类型 新授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教材分析课程标准 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自觉维护规则、遵守法律。教材内容 本节课程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的第一框题,法不可违。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理解法律是最为刚性的社会规则,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违法无小事”通过两幅漫画,意在大概了解身边的一些违法行为,引出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详细了解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尊法守法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育,引起学生共鸣,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做一名守法公民。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案件比比皆是,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5%以上,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表现出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中学生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懂得违法必究,这些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必须自觉守法。而且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必定是着眼于公民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没有理由不遵循,更没有理由背道而驰。虽然我们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能标新立异,无视法律的存在。与法律抗衡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自毁前程。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为了灿烂的明天,我们能不守法吗?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1.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 ,必须做什么,应当 ,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 的,哪些行为是 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的准绳。 2.违法行为分为哪些类型?说明其内涵。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行为, 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3.如何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 的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犯罪。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键在于判断社会危害性是轻微还是严重。无论社会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 4.举例说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有哪些,并说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我们平时了解的少,有些行为我们全然不知是违法行为,而一旦违法就应承担法律责任。例如, ,破坏铁路封闭网、 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5.社会生活中的民事活动有哪些?请举例。 购置财产、 、劳动就业、 、结婚等都是人们经常从事的民事活动。 6.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从个人角度来看,要分清是非,增强 ,遵守法律、规避侵害;从社会的角度看,要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合作学习 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法律法规知多少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2.《义务教育法》: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设问:从以上法律内容可知,法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是我们社会生活安定和谐有序的保障。违法无小事。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活动】P47 探究与分享 要求:请在47页三个情境中分别划出以下内容: ①具体行为 ②该行为违反的法律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处罚) 设问:思考:三个情境中的行为有哪些共同特点? 师: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定社会危害性,违反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过渡:那么这三种行为有何区别呢?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型呢? 【活动】小组合作 要求:阅读教材,4-5人小组合作,完成上述表格。 追问:47页探究竟与分享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追问:从这个表格看,根据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把违法行为分成几类? 生:两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新闻速览 设问:新闻中的行为都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有何特点? 生:行政违法行为。 师: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如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行为。 追问:思考: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二者针对的对象有何不同? 因为行政违法行为主要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因此违法的可能是被管理者,也可能是管理者。行政处分针对的是管理者,比如政府工作人员,而行政处罚针对的是被管理者比如个人和企业。 【活动】P50 探究与分享 设问: 1.这些行为违法吗?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是哪种类型的社会关系? 3.你还列举哪些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实战演练 要求:根据所违法的法律以下案例各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1. 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事违法行为)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5盏,违法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行政违法行为) 3.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民事违法行为) 师:判断一种违法行为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是我们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技巧去判断。 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直接得出结论 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直接得出结论 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参考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活动】案例分析 某日下班时间,甲骑车闯红灯经过某路口时与乙相撞,乙新买的手表被撞坏。甲乙发生争吵,正巧乙的儿子丙下班经过,不问青红皂白上前重重地打了甲几拳,当场把甲打倒在地,因未及时抢救造成甲的死亡。 设问:以上材料中涉及哪几种违法行为,请具体指出。 上述悲剧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师:生活中类似闯红灯、打人这样行为就是违法行为,有的人却全然不知,以为只是犯个小错。这样的一般违法行为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而触犯刑法,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辨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法不可违巩固练习 1.数名省部级干部一审宣判,这其中有被判无期徒刑,也有被判有期徒刑的……材料表明( B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官员违法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我国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马某被人雇佣从事驾驶挖掘机的工作,因迟迟没有拿到工钱,于是向挖掘机的发动机机箱和柴油箱内倒了两袋红糖,导致该挖掘机受损,被法院判决赔偿被害人损失6万元。这一案例说明( D )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③与老板协商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是拿到工资的最后屏障 ④合法权益受不法侵害时,正确的方法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D ) A.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C.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 A. 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B. 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C. 凡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D ) A. 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B. 明确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C. 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D. 法律是比道德更重要的社会规则,没必要遵守道德 6.初中生何某不顾学校规定在教学大楼过道内踢球,打碎了教学楼的落地玻璃。第二天,他又故意损坏街头磁卡电话。下列对何某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B ) ①何某前后两种行为均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②何某在教学大楼过道内踢球违反了学校纪律,应受到批评 ③何某故意损坏磁卡电话属于违法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④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就难免会做出违法的事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