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设计
新都香城中学 冯盛旺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 ,理解虚与实的关系和作用。
2、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教学用具
舞蹈视频《雀之灵》,画《鱼》《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书法“飞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舞蹈视频《雀之灵》。晨曦中,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随风起舞,时而漫步溪边,时而俯首畅饮,时而伫立,时而飞旋,一首生命的赞歌就在那一举手,一投足中流淌着。舞蹈如行云流水,她不是孔雀,但她那令人赞叹的指尖和身体细腕的微妙语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只圣洁、高雅、美丽的孔雀,而且是一只充满生命和神秘的飞舞的精灵。让我们看到了极具神韵的一只美丽的孔雀。从美学上讲,这就是舞蹈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两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2)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
(1)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3)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2.重要语句的理解。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 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重点解读
1.“八大山人画——《鱼》
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2、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
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 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3、《蛙声十里出山泉》
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 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
4、书法——“飞白”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
四、融会贯通,知识迁移
(一)、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
2、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示例:这四句都是“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 柳永《雨霖铃》 :
(二)、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五、作业:
课后第4题,从虚实角度鉴赏《小诗》《诗》
板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诗歌
戏曲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晨曦中,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随风起舞,时而漫步溪边,时而俯首畅饮,时而伫立,时而飞旋,一首生命的赞歌就在那一举手,一投足中流淌着。舞蹈如行云流水,她不是孔雀,但她那令人赞叹的指尖和身体细腕的微妙语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只圣洁、高雅、美丽的孔雀,而且是一只充满生命和神秘的飞舞的精灵。让我们看到了极具神韵的一只美丽的孔雀。
视频《雀之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
2、通过扩展,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
阅读思考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2、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
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
诗歌 戏曲 绘画 书法 建筑 音乐 舞蹈 印章等
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些艺术?
绘画 戏曲
虚实之间的关系: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
文章观点:
“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按照“虚实相生”的要求欣赏下面书画:
1. 鱼(八大山人)
2.深山藏古寺
3、飞 白
4.蛙声十里出清泉
鱼(八大山人)
“飞 白”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 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
诗歌中的虚与实
融会贯通 知识迁移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虚为实”。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四句都是“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歌中的虚实


景、物、事
抒情
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已逝之景之境
设想的未来之境
作业:
鉴赏课后宗白华两首诗歌中的虚实关系
《小诗》 《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