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最后一课。本单元聚焦了学生公共场所中的四个主题:“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文明修养”。《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又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1.体会大声说话带给他人和环境的不良后果。2.在感知嘈杂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改进的策略。3.把课堂所学的公共文明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推广。这些内容都直接指向了教育部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两项目标体系。【学情分析】从学科认知来说,关于“公共意识”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已经涉及到一个单元《我们在一起》,侧重班级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分享与合作,孩子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科认识。二年级下册的这个单元,则由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时常进出的真正公共场所。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一些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与体验。从实践认知来说,学校有音量等级表规范学生合理控制音量。那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校集体生活,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尚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人多、热闹的地方,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放大说话的音量。【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调查及活动对比体验,感受在公共场所中保持合适的音量对营造舒适公共环境的意义,是基本的公共文明礼仪的表现。2.在情境活动参与、思辨中学会在公共场所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根据场合调节自己的音量,并能相互提醒,保持公共场合舒适环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公共场所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根据场合调节自己的音量。教学难点:感受在公共场所中保持合适的音量对营造舒适公共环境的意义,并能相互提醒,保持公共场合舒适环境。【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调查表,观察校园内音量控制情况。2.教师:(1)准备相关上课的材料;(2)多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完成主题话题“教室里面有点儿吵”“做个小小‘调音师’”第2课时完成主题话题“这里也要小点儿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说明第一环节:游戏引入 主题铺垫活动一:游戏《大雨和小雨》(一)教师组织游戏——《大雨和小雨》(二)引发探究:游戏中隐藏着声音的小秘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动作和我们的嗓音把声音变大或变小。原来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调节大小的。 (一)做游戏学生精神集中,参与游戏。(二)学生交流(预设)声音有大有小,可以用动作发出不同的声音……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交流的潜意识中体会声音的大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儿童立场发现儿童,引领儿童,为学设教,回归儿童,把学习还给孩子。第二环节:对比体验 还原生活活动二:挑战小耳朵(一)活动要求:听歌曲,数一数歌词里会出现几次“轻轻轻轻”。同时播放噪音干扰(二)【播放学生课间活动视频】观察哪些声音让我们的教室变得那么吵呢? 活动三:音量观察员(一)根据音量等级表,调查学校在课间、在校园里哪些时候声音控制得好?哪些时候声音控制的不好?(二)播放视频,感受声音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小结:如果你长时间大声说话的话,嗓子有可能会哑,不仅影响了他人,还会有害自己的健康。活动四:挑战复活赛 (再次播放歌曲)调小校园音量,数一数歌词里出现了几次“轻轻轻轻”。小结:原来我们调低那些噪音,可以让我们避免相互之间的打扰,让我们声音更清爽, (一)听歌曲,数一数出现的次数:(预设)两次、三次、听不清……(二)学生观看视频畅所欲言,交流让教室这么吵的声音:(预设)学生打闹的声音;教室里大声说笑的声音;关门声……(一)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校园内声音控制情况。(预设)课间控制的不好,阅览室里做得好……(二)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感受:(预设)嘈杂的声音影响人们的心情;不利于听力……听歌曲,数一数出现的次数:(预设)三次 通过学生们看图片、听播报、看视频等活动,发现寻找声音对生活的影响,体会大声说话带给他人和环境的不良后果,提升学生的公共文明认识,让学生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第三环节:情景再现 生长生活智慧活动五:感受音量有等级(一)小思辨:声音是不是越小越好呢? (二)复习校园音量等级表小结:看来呀在公共场所我们有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小点声,有的时候还得需要咱们声音响一点,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音量。(二)【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讨论一下,依据校园音量等级表,讨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该用几级音量,怎样才能把声音调整好。 (三)【出示声波】感受一个人和一群人音量的不同。 小结:当我们学会自我控制的时候,不仅可以把声音调低,而且也体现了对其他人的尊重!活动六:小小调音师【出示四幅图】根据校园音量等级表调节音量图1运动会上给同学加油,图2图书馆里看书,图3故事一角分享故事,图4排队上音乐课遇到老师要和老师打招呼小组讨论,说一说理由小结:同学们,我们在公共场所当中不打扰别人是我们的文明修养,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根据当时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声音说话,也是我们对他人的尊重,这是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公共文明修养,当我们学会了这些本领的时候,走进公共场所当中,大家能不能自觉像在校园里一样控制我们的音量一样,在公共场所当中也控制好我们的音量,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 (一)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积极交流。(预设)不是。上课回答问题需要大声;问路需要大声……(二)小组讨论交流该如何调整声音(预设)关门的时候应该轻轻的;课间应保持教室安静……(三)学生看声波,感受声音的不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内心与他们对话、带领他们在他们的生活中学习生活。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明白道理,更要让他们树立多种意识,培养关键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长生活的智慧。【板书设计】我们小点儿声自我控制 利于健康心中有他人 避免打扰相互提醒 尊重他人文明修养【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以音量等级表贯穿始终,依托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校园内同学们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情况。然后借助学校音量等级表,以小组为单位,对于表现好的以及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再现。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这一系列环节,学生都亲自参与,因此他们有切身感受,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通过对比吵闹和安静两种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安静的环境让人愉悦,吵闹的环境让人不悦。产生这种深切的感受之后,学生就会有所触动,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有意识地控制说话的音量,不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本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效果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本次课后意识到了之前存在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并有意识地进行了改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纠正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特别是当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生活后,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行为习惯会有一部分被消解,这就需要教师予以长期关注与引导。对于不良行为的纠正,需要学生持续感悟、反思与内化,达到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