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0九上·慈溪月考)《开学第一课》 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2020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  )。
A.“先辈的旗帜” B.“中华骄傲”
C.“少年强,中国强” D.“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答案】C
【知识点】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每年一个不同的主题,是《开学第一课》的一大特点。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联合制作了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的2020年“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
A项“先辈的旗帜”是2016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骄傲” 是2017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C项“少年强,中国强” 是2020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是2019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20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要求学生关注时政热点。
2.(2018九上·金华月考)张老师在一次社会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他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28年”“井冈山”可推断与井冈山会师相关,而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军对叶挺独立团的称号。
A项国民革命军是北伐战争时期的队伍,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工农红军是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队伍,符合题意;
C项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队伍,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内战时期的队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
3.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枪杆子里出政权”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①“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在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上提出的;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1927年;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是抗日战争时期打倒列强的标识语,时间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②①③。
C项④②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口号、标语、诗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
4.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D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是从题干图中的信息归纳得出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5.近代以来,上海始终处于中国发展的前沿。她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变迁。以下内容与上海有关的是 (  )
①辛亥革命的开始
②五四运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红军长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①辛亥革命的开始在湖北武昌,不符合题意;
②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符合题意;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标志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符合题意;
④红军长征开始于江西瑞金,结束于甘肃会宁,与上海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②③与上海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与上海有关的历史事件。
6.(2016九上·下城期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时务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民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新青年》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探索。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由材料“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可知,料中涉及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方面探索。题干材料给出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这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失败是其必然结果。在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尝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项政治制度方面探索是在第二次反思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史学家陈旭麓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8.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D.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主力决战,进行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所以D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挺进大别山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挺进大别山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9.(2020九上·慈溪月考)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事件中,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重大事件 标志性意义
① 创办《新青年》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② 国民党“一大” 宣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③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标志着中共走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④ 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由所学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④组合错误,排除。
A项①②③组合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0.(2017·丽水)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这里的“它"是指(  )
A.诺曼底登陆 B.中途岛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珍珠港事件
【答案】D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珍珠港事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珍珠港事件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珍珠港事件的了解。
11.美国人伊罗生的《浮光掠影》一书指出,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赞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中国(  )
A.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独立反抗法西斯
C.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为人类正义而斗争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题干“1937~1944”年”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中国自1840年以来,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家积贫积弱,A不符合题意;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B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是1945年,C不符合题意。1937~1944年中国在为人类正义而斗争,也就是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是站在反侵略的正义一方,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内容。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答案】B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3.假如你是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摄影记者,你拍摄了许多国家的城市遭受法西斯国家攻击的纪实片,但是从这些纪实片中,不可能看到(  )
A.英国的伦敦 B.苏联的莫斯科
C.美国的华盛顿 D.中国的南京
【答案】C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中国的南京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法西斯的侵略,英国的伦敦遭受德军空袭,苏联的莫斯科遭到德军的进攻,而中国的南 京当时遭到日军的侵略。只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处于中立状态,珍珠港事件后参加对日作战,但其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遭到攻击,ABD均不符合人体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当时英国,苏联,中国都遭到法西斯的侵略,只有美国处于中立的状态。
14.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与大陆分离和统一的历史过程。①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和大陆由此分离。故①项正确。②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未改变台湾为日本割占的状况。故②项错误。③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主权,实现两岸统一。故③项正确。④项,1949年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的局面。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历史,台湾曾经与大陆几次分离,需要学生铭记历史。
15.(2020九上·慈溪月考)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了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两枚勋章一枚为中有第八路军字样,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的番号,而第二枚中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由此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ABD三项和题干勋章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名称与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掌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了解两场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16.(2020九上·慈溪月考)材料一:一百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旧的腐败的东西不能丢掉呢?……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哪场革命?根据材料二说说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证明“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场革命的?
【答案】(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可)
(2)建立兴中会;建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等任意三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军阀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根据材料一“一百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可知指的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二“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可知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后被孙中山先生阐发为三民主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下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这些史实都能证明“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3)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者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可)。
(2)建立兴中会;建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等任意三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军阀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孙中山为挽救中国所做的努力,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下图是在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一转变,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重大意义?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以史为鉴,请说说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答案】(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西安事变。
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3)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据材料一“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和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日军侵略的态度上,蒋介石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导致蒋介石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
(2)本题考查国共两党的关系的变化及原因。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加强合作,国共两党持续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表现为合作——分裂(内战)——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西安事变。
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3)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两党的关系、抗日战争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18.(2020九上·慈溪月考)材料一: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场运动 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是因为该和约中的哪一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3)材料二中所指20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唤醒国家及人民”?并写出其宣传内容。这场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答案】(1)五四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2)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均为五四运动的口号,可以得出:材料一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 ,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是力量,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这一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第三问,这场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实际上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即可解答。即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所以这场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2)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9.(2020九上·慈溪月考)材料一:
材料二:“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摘自周恩来讲话(1927年)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四: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②③④三处序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起义指什么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3)从材料三得知,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城市-农村”,再从“农村-城市”分别与什么事件有关?
(4)材料四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行军”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案】(1)②遵义会议③七七事变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①南昌起义。②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4)红军长征。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旨在考查识记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仔细观察材料中国历史发展某阶段的基本线索示意图。②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1937年7月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④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2)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背景,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识记能力。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倒。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3)本题考查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识记能力。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较大,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对。
(4)本题考查长征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识记能力。依据材料“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故答案为:(1)②遵义会议;③七七事变;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①南昌起义。②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4)红军长征。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材料信息。
20.(2020九上·慈溪月考)
20世纪上半期短短50年内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痛定思痛,我们必须牢记战争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卡片
历史背景:德、意、奥同盟国和英、美、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矛盾日趋势激化。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起止时间:1914—1918年 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结果:同盟国集团胜利
材料一: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58个师近150万人、28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分三路发起突然进攻。
材料二: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出动共190个师550万人,坦克和装甲车3500多辆,飞机5000多架。从北起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的范围内,发动全线进攻。规模之大,空前未有。
材料三:这次进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19世纪中期以来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1)在以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卡片中,画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请判断并予以更正。
(2)阅读材料:请分别回答三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事件和其产生的影响。
(3)俄罗斯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必须要让现代人“尽可能多的了解战争,让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人文价值在全球发挥凝聚作用”。你认为二战留下的“人文价值”有哪些?
【答案】(1)B:应为英、法、俄协约国。F:应为协约国集团胜利。
(2)材料一: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材料三: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维护和平、拒绝战争;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团结一致;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等。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战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是因为英、法俄协约国和德意奥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矛盾日趋势激化。一战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协约国集团。所以B应为英法俄协约国; F应为协约国集团胜利。
(2)本题考查二战的有关内容。根据材料一中“1939年9月1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德国突装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根据材料中“1941年6月22日”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德国突装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材料“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偷装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本题考查二战的影响,属于开放性题目,要综合考虑,如维护和平,拒绝战争;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团结-致;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等。
故答案为:(1)B:应为英、法、俄协约国。F:应为协约国集团胜利。
(2)材料一: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材料三: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维护和平、拒绝战争;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团结一致;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一战和二战的有关内容。
1 / 1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20九上·慈溪月考)《开学第一课》 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2020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  )。
A.“先辈的旗帜” B.“中华骄傲”
C.“少年强,中国强” D.“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2.(2018九上·金华月考)张老师在一次社会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他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3.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枪杆子里出政权”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③②①④
4.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5.近代以来,上海始终处于中国发展的前沿。她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变迁。以下内容与上海有关的是 (  )
①辛亥革命的开始
②五四运动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红军长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2016九上·下城期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8.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
A.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D.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9.(2020九上·慈溪月考)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事件中,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重大事件 标志性意义
① 创办《新青年》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② 国民党“一大” 宣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③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标志着中共走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④ 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④
10.(2017·丽水)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这里的“它"是指(  )
A.诺曼底登陆 B.中途岛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珍珠港事件
11.美国人伊罗生的《浮光掠影》一书指出,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赞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中国(  )
A.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独立反抗法西斯
C.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为人类正义而斗争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3.假如你是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摄影记者,你拍摄了许多国家的城市遭受法西斯国家攻击的纪实片,但是从这些纪实片中,不可能看到(  )
A.英国的伦敦 B.苏联的莫斯科
C.美国的华盛顿 D.中国的南京
14.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20九上·慈溪月考)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了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A.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D.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16.(2020九上·慈溪月考)材料一:一百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旧的腐败的东西不能丢掉呢?……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哪场革命?根据材料二说说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证明“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场革命的?
17.下图是在某一主题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一转变,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何重大意义?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以史为鉴,请说说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18.(2020九上·慈溪月考)材料一: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场运动 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是因为该和约中的哪一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3)材料二中所指20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唤醒国家及人民”?并写出其宣传内容。这场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19.(2020九上·慈溪月考)材料一:
材料二:“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摘自周恩来讲话(1927年)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四: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②③④三处序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起义指什么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3)从材料三得知,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城市-农村”,再从“农村-城市”分别与什么事件有关?
(4)材料四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行军”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0.(2020九上·慈溪月考)
20世纪上半期短短50年内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痛定思痛,我们必须牢记战争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卡片
历史背景:德、意、奥同盟国和英、美、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矛盾日趋势激化。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起止时间:1914—1918年 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结果:同盟国集团胜利
材料一: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58个师近150万人、28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分三路发起突然进攻。
材料二: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出动共190个师550万人,坦克和装甲车3500多辆,飞机5000多架。从北起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的范围内,发动全线进攻。规模之大,空前未有。
材料三:这次进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19世纪中期以来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1)在以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卡片中,画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请判断并予以更正。
(2)阅读材料:请分别回答三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事件和其产生的影响。
(3)俄罗斯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必须要让现代人“尽可能多的了解战争,让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人文价值在全球发挥凝聚作用”。你认为二战留下的“人文价值”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每年一个不同的主题,是《开学第一课》的一大特点。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联合制作了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的2020年“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
A项“先辈的旗帜”是2016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骄傲” 是2017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C项“少年强,中国强” 是2020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是2019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20年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要求学生关注时政热点。
2.【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28年”“井冈山”可推断与井冈山会师相关,而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铁军对叶挺独立团的称号。
A项国民革命军是北伐战争时期的队伍,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工农红军是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队伍,符合题意;
C项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队伍,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内战时期的队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
3.【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①“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在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上提出的;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1927年;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是抗日战争时期打倒列强的标识语,时间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②①③。
C项④②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口号、标语、诗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D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是从题干图中的信息归纳得出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五四运动的准确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①辛亥革命的开始在湖北武昌,不符合题意;
②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符合题意;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标志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符合题意;
④红军长征开始于江西瑞金,结束于甘肃会宁,与上海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②③与上海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与上海有关的历史事件。
6.【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时务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民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新青年》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探索。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B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由材料“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可知,料中涉及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方面探索。题干材料给出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这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失败是其必然结果。在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尝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项政治制度方面探索是在第二次反思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史学家陈旭麓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红军长征;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主力决战,进行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所以D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挺进大别山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挺进大别山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由所学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④组合错误,排除。
A项①②③组合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0.【答案】D
【知识点】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珍珠港事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珍珠港事件在军事行动上,“它”是当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却是极大的错误,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珍珠港事件的了解。
11.【答案】D
【知识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题干“1937~1944”年”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中国自1840年以来,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家积贫积弱,A不符合题意;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B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是1945年,C不符合题意。1937~1944年中国在为人类正义而斗争,也就是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是站在反侵略的正义一方,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内容。
12.【答案】B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3.【答案】C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中国的南京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法西斯的侵略,英国的伦敦遭受德军空袭,苏联的莫斯科遭到德军的进攻,而中国的南 京当时遭到日军的侵略。只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处于中立状态,珍珠港事件后参加对日作战,但其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遭到攻击,ABD均不符合人体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当时英国,苏联,中国都遭到法西斯的侵略,只有美国处于中立的状态。
14.【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与大陆分离和统一的历史过程。①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和大陆由此分离。故①项正确。②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未改变台湾为日本割占的状况。故②项错误。③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主权,实现两岸统一。故③项正确。④项,1949年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的局面。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历史,台湾曾经与大陆几次分离,需要学生铭记历史。
15.【答案】C
【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两枚勋章一枚为中有第八路军字样,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的番号,而第二枚中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由此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ABD三项和题干勋章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名称与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掌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了解两场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16.【答案】(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可)
(2)建立兴中会;建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等任意三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军阀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根据材料一“一百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可知指的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二“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可知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后被孙中山先生阐发为三民主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本题考查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下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这些史实都能证明“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3)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者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可)。
(2)建立兴中会;建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等任意三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军阀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孙中山为挽救中国所做的努力,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答案】(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西安事变。
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3)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据材料一“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和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日军侵略的态度上,蒋介石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导致蒋介石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
(2)本题考查国共两党的关系的变化及原因。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加强合作,国共两党持续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表现为合作——分裂(内战)——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转变: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西安事变。
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合作——分裂(内战)——合作。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3)团结就是力量或加强合作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两党的关系、抗日战争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五四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2)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具备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中“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均为五四运动的口号,可以得出:材料一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 ,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是力量,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这一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第三问,这场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实际上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即可解答。即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所以这场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2)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盲从;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它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9.【答案】(1)②遵义会议③七七事变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①南昌起义。②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4)红军长征。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旨在考查识记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仔细观察材料中国历史发展某阶段的基本线索示意图。②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1937年7月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④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2)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背景,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识记能力。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倒。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3)本题考查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识记能力。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较大,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对。
(4)本题考查长征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识记能力。依据材料“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故答案为:(1)②遵义会议;③七七事变;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2)①南昌起义。②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4)红军长征。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材料信息。
20.【答案】(1)B:应为英、法、俄协约国。F:应为协约国集团胜利。
(2)材料一: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材料三: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维护和平、拒绝战争;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团结一致;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等。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一战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是因为英、法俄协约国和德意奥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矛盾日趋势激化。一战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协约国集团。所以B应为英法俄协约国; F应为协约国集团胜利。
(2)本题考查二战的有关内容。根据材料一中“1939年9月1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德国突装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根据材料中“1941年6月22日”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德国突装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材料“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偷装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本题考查二战的影响,属于开放性题目,要综合考虑,如维护和平,拒绝战争;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团结-致;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等。
故答案为:(1)B:应为英、法、俄协约国。F:应为协约国集团胜利。
(2)材料一: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材料三: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维护和平、拒绝战争;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团结一致;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成果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一战和二战的有关内容。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