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1.依据《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要求,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其中课程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依据教材设计。本课是是教育部主编的新教材(2016年7月第1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的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将老教材中的第6、7课重新整合,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单独列为一课,从三方面体现课题中“变化”的主题。因此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战国七雄。介绍了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崛起及它们之间的兼并战争。第二个子目是商鞅变法,介绍了变法的历史条件,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第三个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介绍中国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及当代的重大影响。3.依据学情而设计。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但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而结合历史学科涉及面广、故事性强的特点,选取视频、图片,通过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课内容又较为抽象,在难点上采取了化难为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一一击破,在轻松的谈话中加深了认识。综上所述,个人教学设计思路是:以“战国变化”为主题,理清一条线索,紧扣课题,分三个小子目阐述各种“变化”: (1)战国七雄的崛起,诸侯国战争由春秋时期的争霸变成兼并;(2)改变了国家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3)农业史上的变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灌溉的功能,增加了防洪、水运等功能。通过图片对比、材料解析,引导学生归纳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讲授、学生“演讲”、表演等方法学习商鞅变法内容,感受改革对国家的推动作用;通过教师自豪的讲述及展示都江堰工程模拟动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二、教学目标1.通过热播剧《芈月传》开篇商鞅遭车裂而死的剧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紧扣本课重点《商鞅变法》;2.组织学生读《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对比图,让学生生能够迅速说出战国七雄及其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两场战争的不同,引导学生归纳出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感知统一是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既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该过程,也让学生明白战国时的兼并战争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3. 通过教师讲述,学生大致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通过学生“演讲”、创设历史情境等方法,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通过对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4.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工作原理,直观的动画模拟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创设的“高科技工程”,从而感受到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接着通过5题过关检测,检验学生对《都江堰》基本信息的掌握水平。5.通过让学生课后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进而让学生感受改革的艰难性和不可阻挡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预设2.5分钟1、视频播放:影视剧《芈月传》中“商鞅车裂而死”的视频。教师:这段视频讲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学生:商鞅变法(战国时的秦国商鞅因变法得罪了旧贵族的利益)过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改变秦国历史的一场重大变革。那么战国时期,社会还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2、教师:综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的三大变化(1)诸侯国的变化—战国七雄的崛起;(2)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商鞅变法;(3)农业设施的变革—都江堰的修建3、呈现课标要求(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新课讲授】预设21分钟板书:一、诸侯国的变化:战国七雄(板书)1、战国七雄的形成:预设8分钟教师:展示《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完成《历史填充图册》P15填空。(1)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与原有的____、___、____、____,史称“战国七雄”。(2)历经春秋近三百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然而,对比《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中的大国数量,你能发现什么情况。(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做题(2分钟)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2)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这些兼并战争有何特点?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以长平之战为例,简单分析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重要史实的能力,通过对比图片直观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和疆域的变化,通过教师讲解理解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教师过渡:长平之战后,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无力与其他诸侯国抗衡,而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一个最强大的诸侯国,那么秦国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与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关,他就是商鞅。二、商鞅变法(板书)1、变法的背景(板书)教师:从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到了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随着新的生产技术的使用,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成为奴隶主公田之外的私田。奴隶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渐渐驱使奴隶弃公田而耕私田。这时奴隶主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以收取租税为主的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私田合法化,纷纷主张变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这时各国兼并战争频繁,各国君主了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寻求变法,以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是在这时候进行的,而成效最大的当属秦国的商鞅变法。学生:整合归纳2、人物简介(教师叙述、学生讲述商鞅舌战群臣、立木取信等故事)3、商鞅变法的内容(板书)(师生互动整合,条理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教师:结合相应图文资料,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逐一分析。设计思路:商鞅变法的内容教材上交待的集中、清楚。通过师生互动,简单分析,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4、商鞅变法的作用(1)教师:(虚拟历史场景——法令颁布后,社会各阶层引起了巨大反响。现在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战国,作为当时的国君、新兴地主、士兵和农民、奴隶主贵族,你们如何看待这次变法?支持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代表不同阶级。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作为国君、新兴地主、士兵和农民、奴隶主贵族阐述对变法的看法。设计意图:通过虚拟历史场景,换位思考,使学生从不同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通过浅化机制把阶级分析法渗透给学生,从而取代了简单的“贴标签”。同时也初步分析出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教师: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内容 作用政治 (1)建立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3)编定户籍(4)严明法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无军功的旧贵族的利益) 增强军队的战斗力(2)过渡:当然变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本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与开篇导入视频相呼应)但商鞅虽死,其法犹存。如史料记载:多媒体展示: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58胜4次败的记录。——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教师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六国打下了结实基础。(3)过渡: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得以确立。让我们一起回顾封建制度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起来的。排排队:按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 )①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制度确立②各国掀起变法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④私田大量开垦,新的剥削方式出现⑤封建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崛起A.①③④⑤② B.③④⑤②①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① ⑤②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总结:由此可见,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使封建制度确立。在新的制度中,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三、农业设施的变革——都江堰1、视频播放《都江堰的工程原理》2、基础知识检测:(1)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A.大禹 B.李冰 C.秦孝公 D.商鞅(2)都江堰水利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3)“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的是( )。A.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B.屈原的《离骚》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C.李耳道德高深,是龙一般的人物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4)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5)都江堰建成后使得( )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A.成都 B.华北 C.东北 D.长江中下游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感受先民的智慧和勤劳,通过过关检测,培养学生的提取视频信息的能力及自学能力。【知识小结】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的哪三大变化?学生:归纳(1)诸侯国的变化—战国七雄的崛起;(2)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商鞅变法;(3)农业设施的变革—都江堰的修建最大的变化: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在战国时期进入到封建社会。【随堂练习】《战国七雄》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请你依次写出ABCD四个诸侯国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鞅变法》1.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战国时期主持秦国变法的改革家的一句名言,此人是( )A.白起 B.商鞅 C.苏秦 D.李冰4.从商鞅变法内容中,可看出我们现在的“县”的行政设置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商朝5.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实质是( )A.确立土地国有制 B.加强国君权力C.废除奴隶主特权 D.国家承认土地私有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7.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板书设计】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诸侯国的变化: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二、社会性质的变革:商鞅变法1、背景2、内容3、作用:秦国国力大增;封建制度的确立三、生存环境的改变:都江堰【作业布置】(一)活动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二)完成历史《优化设计》第7课【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