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州2021年中考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黔东南州2021年中考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资源简介

黔东南州2021年中考历史学科
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总体分析
黔东南州2021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试题,与政治进行合卷,总分150分,其中历史学科总分75分。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命题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教版(2016)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体现公平,面向全体考生,贯彻三维目标,试题即立足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干知识,又考查学生阅读、比较、分析、概括思维能力。试卷较好的体现新课程新理念和学科特点,重视创设情境,特别是关注对现实与历史联系,体现时代性,体现以史为鉴的功能和历史自身的教育功能。
1.题型与题量:黔东南州2021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选择题、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满分75分。1-15题为选择题,16-17为列举题,18-20为材料分析题,21-22为综合探究题。
2. 试题在教材中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较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项 目 全 卷
分值 百分比 题 量
客观题 主观题(小题)
题型比例 客观题 30 40% — —
主观题 45 60% — —
考查能力比例 识 记 46 61% 9 13
归纳分析 15 20% 5 3
运用 14 19% 1 6
项 目 分值 分值 百分比 题 量
客观题 主观题(小题)
中国古代史 16 21.33% 4 6
中国近代史 17 22.67% 2 7
中国现代史 15 20% 4 4
世界古代史 7 9.33% 1 /
世界近现代史 20 26.67% 4 9
2020年中考试卷与2021年中考试卷的对比分析见下表:
2020年中考试卷 2021年中考试卷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1 选择题 2分 原始农耕文明 1 选择题 2分 北京人遗址
2 选择题 2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 2 选择题 2分 名医张仲景
3 选择题 2分 淝水之战 3 选择题 2分 鉴真、玄奘
4 选择题 2分 元朝的行省制度 4 选择题 2分 林则徐
5 选择题 2分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 5 选择题 2分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6 选择题 2分 洋务运动 6 选择题 2分 抗美援朝战争
7 选择题 2分 南昌起义 7 选择题 2分 祖国统一
8 选择题 2分 中共八大社会主义总路线 8 选择题 2分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 选择题 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选择题 2分 纪念袁隆平
10 选择题 2分 社会生活的变迁 10 选择题 2分 《汉谟拉比法典》
11 选择题 2分 古埃及文明 11 选择题 2分 航海家--麦哲伦
12 选择题 2分 欧洲庄园 12 选择题 2分 美国内战的意义
13 选择题 2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 选择题 2分 工业革命英国人口城市化
14 选择题 2分 罗斯福新政 14 选择题 2分 十月革命
15 选择题 2分 生态与人口问题 15 选择题 2分 “欧洲共同体”组建目的
16 识图题 6分 鸦片战争、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大屠杀、国民党政权统治结束 16 列举题 4分 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17 列举题 4分 张骞与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7 列举题 4分 张骞、元朝(丝绸之路鼎盛)、市舶司、世界贸易组织
18 列举题 4分 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申报》、《共产党宣言》 18 材料分析题 7分 孔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戚继光、郑成功、 《天工开物》、“两弹一星”
19 材料分析题 9分 盛唐气象、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统一 19 材料分析题 8分 中共一大、陈独秀、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综合:建言献策
20 材料分析题 6分 新航路开辟、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 20 材料分析题 7分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和主要影响 综合: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21 问题探究题 8分 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原子弹爆炸成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21 综合探究题 7分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成就 中国梦
22 问题探究题 8分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日本明治维新 22 综合探究题 8分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交通发明、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事件、政治格局多极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2021年文科综合考试与前些年相比发生的最大改变就是考查方式的变化,中考文科综合从以前的开卷考试变成了闭卷考试。由于考查方式的变法,从而影响了题型及考试内容发生的相应的变化。2021年的历史中考试卷从题型上看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识图题这一题型,把识图题融入了材料分析题中,而从考试内容上看,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题目有所增加,但仍然延续了我州历史中考命题的传统——“分低面广”,但又独辟新径,坚持“不拘泥于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开放式思路。从考查内容看,全卷共计75分共有四个大题22个小题,覆盖七至九年级六本教材古今中外的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6个板块52个知识考点(其中含综合考查题)。体现了“强调素质”“以考带学,以考促教”的命题思想。
二、试卷特点分析
1.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的考查。
试卷第6、11、12、18、19、20、21、22等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的史料考查了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2.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第1、2、3、4、10、11、16、17等题,强调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3.关注对学生民族文化的考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试卷第3、7、8、17、18、19.20等题注重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崛起等相关设问就是这类试题的体现。
4.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查。
试卷第6、7、13、22等题考查了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5.注重学生知识网络体系建立。
试卷第18、19、20等题考查了中外各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国近代从探索近代化到确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中国梦等内容:世界格局的演变。在有限的版面内体现足够宽的知识覆盖面除了有精确的点的考查,大跨度、纵贯古今或中外的历史的比较和思考。
6.利用开放性问题培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次中考试题中,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的相关设问中均有体现:19题:请你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征程建言献策;20题:谈谈你对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认识;21题:为实现中国梦,你能做些什么?22题:说说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利用这类问题的解答能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历史学科素养考查的基本要求。
7.关注社会现实,彰显历史学科时代性
试卷第7、8、9、题的材料都出现了“澳门回归20周年”、“新冠疫情”、“袁隆平”等实事热词。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年的试题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将学科主干知识与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热点知识、社会生活紧密有机结合起来。环环相扣,既反映当今时代的主题,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时代特点和现实运用。
三、考生失分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固,史实模糊不清。这在去年考试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例如此次列举题虽然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的失分情况很严重。还有学生在回答18题的第2问中,部分学生就回答了“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收复台湾”,典型的历史常识缺失,学生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历史专业词的错字。错别字个人感觉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此次改卷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勒”字、张骞的“骞”字、戚继光抗倭的“倭”字,这样失分是很可惜的。
3.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建立知识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很好地将材料内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以及切题分析说明方面还是欠缺较多,第20题第1问的失分情况就特别明显。
4.审题能力不高,忽视试题中的限定词语。主要表现在对题目所问没看清,第20题的第3问中实际是两个小问,有些学生都只回答了一问;还有第18题的第3问当中有限定词“限于课本人物”,在学生的回答中就出现了许多胡编乱造的人物,甚至出现“两弹元勋”这种答非所问的情况。
5.不能全面分析问题。有的考生在答题中不能正确运用唯物史观中的辩证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分析解答问题。这在学生第20题的第4问和第22题的第5问中表现明显,导致失分或不得分的情况。
6.答题不规范,口语化和空白题也很严重。语言上,一些学生用口语,而不是历史学科语言答题,答得太多,得分却很低。而留空白卷更是失分严重。这些问题突显在第23题的第2问和第3问,学生留白或写“爱国”“好好学习”之类的不专业词或语句。
7.书写不规范。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状况不乐观,字体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
8.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考生心理不稳定,临场惊慌,出现错位答题,错写、漏写等现象。
四、下一步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打牢历史学科基础。 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经常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学习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在试卷上就是每一题目下都有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后的痕迹;对学生来说,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有了这个动力就会在平常学习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登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同时还要严谨治学,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记忆不能马虎从事,要力求准确,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要注重引导学生抓历史线索,建构知识系统的知识结构,形成历史正确的时空观,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比如审题、解题能力,正确认识和看待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包括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技术到制度到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从思想到制度再到技术的一系列过程。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需要教师在复习时与学生进行分析与讲解,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
3.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坚持能力培养首位的原则。 教师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前因后果的分析,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中的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历史眼光审视现实、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广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讲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要求有: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如何提炼历史材料的主旨并与教材知识结合);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教材知识与历史问题的结合);对于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于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等。当然, 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过程教学是学生能力深化的重要保障。
4.专题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形成问题核心意识。新课标初中历史教材有些内容本身就是按专题编写的。同时,专题教学所体现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专题教学的有效性所必须注意的主要维度有:专题教学宜小不宜大,专题教学所需要的历史事件应控制在三个历史事件以内,专题的涵盖性要有限度;专题教学的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即所谓教材的主干知识。
5.注重训练,强调规范。初三历史复习训练必须重视训练与讲评。每次考试结束后要针对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试卷讲评要注意有的放矢、 重点突出。找到学生的欠缺和错误的根源,进行切中要害、有的放矢的讲评。大体来讲,学生训练的失分主要有知识欠缺(如答不出或答错);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表述不清);审题失误(未看清题意和答题要求);技术性失分(如错别字、笔误等)。讲评时还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答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传授方法,培养解题能力也是试卷讲评的重要任务之一。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评讲试卷时,如果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结合具体试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举一反三,则效果更佳。
6.利用基础知识夯实部分,带领学生一同梳理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知识,对一些高频考点要进行强调,提醒学生重点记忆。帮助学生对一些相似知识点进行对比和对开放性试题的总结等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解答能力。利用关键内容索引目录引导学生在考试时的运用,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适当训练,让学生能在考场上迅速的找到适合的答案。
7.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异。新版教材与黔东南州以前使用的岳麓版教材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新旧教材的区别,特别是新增知识,删减知识以及知识的改动(如老材料中人文初祖是黄帝,而新材料中说到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一定要注意,以新版教材为标准,不要过多的强调老版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混乱,不利于学生的复习。
8.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史事与实事的结合与联系,引导学生关心实事,感悟史事。
作者单位:凯里市第七中学
黔东南州教科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