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教材《望月怀远》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朗读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教材《望月怀远》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朗读素材)

资源简介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执教者:金凤
教学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2、反复诵读领会情感。
3、关于“月”的意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言为心声。
2、 诵读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婉转,有领悟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美,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广东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作者的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敢于谏诤,当时被称为“贤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三、诗歌韵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流连庭院,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四、具体分析。
此诗以明月作媒介,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生长”. 今夜的月以大海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 彰显出他的活泼和生动,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2)“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3)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诗人内心真的存有“怨恨”吗?
(5)颈联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7)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五、总体感知。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六、诵读练习。
(1)学生先用粤语诵读,再听粤语版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volution\\桌面\\望月怀远课件\\望月怀远音频\\望月怀远%20粤语.mp3" \t "_parent )经典诵读。
(2)听音频朗诵(女子版)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volution\\桌面\\望月怀远课件\\望月怀远音频\\望月怀远张九龄(nvzi)..rm" \t "_parent ),作为反面教材,普通话和音律都没有把握好。
(3)音频朗诵男子版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volution\\桌面\\望月怀远课件\\望月怀远音频\\张九龄《望月怀远》.mp3" \t "_parent ),经典诵读版本,学校老师自录的。
(4)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挑战自我。
(5)教师指出学生诵读中的不足,给予提升,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七、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如果没有月亮,诗人更难做” 看看古代诗歌有多少咏月的名句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鸣》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思念家乡的: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3、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怀念远方亲人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杜甫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四)代表爱情的美好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 欧阳修
2、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诉衷情》张先
(五)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
八、大家先看这道题,把它补充完整。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的豪放,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
九、小结。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作业:
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注意以“月”这个意向为依托。
PAGE
1《望月怀远》教学实录
执教者:金凤
执教班级:二(16)班
师: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婉转,有领悟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美,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广东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传情的美妙。
(在此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温习了《月夜》和《春江花月夜》中的有关句子)
师:知人论诗,现在请大家一起看多媒体上的图像,峨冠白面是书生,胡须飘扬有神采,这就是我们的广东籍作家,张九龄,他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贤,对朝廷忠心耿耿,勇于谏诤,后来受到谗言诬陷被贬后,诗风发生了转变,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他与陈子昂被刘熙称道为“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教师一边解说一边展示多媒体)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先看首联,哪位同学自告奋勇?
生1: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此时与我同样望月。
师:很好,坐下,颔联哪位同学接着来?
生2:我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睡不着觉,思念亲人。
师:好,请坐。颈联?
生3:灭了烛灯,月光满屋,披起衣服走到庭院,感觉露水沾湿衣衫 。
师:好,请坐,此句中的“怜”可以翻译为“怜爱”,即月光满屋惹人怜爱。大家一起来说说最后一联吧!
生(齐):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师:下面咱们整体感知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思念之情。
师:以什么为媒介来抒发的呢?
生:月亮。
师:很好,此诗就是以明月作媒介,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打出幻灯片)
接下来我们具体解读每一句诗。大家思考问题1:
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升起。
师:那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不用“海上升明月”而是用这个“生”字呢?他们之间肯定还是有不同的?
生1:这个“生”有出生的意思。
生2:更有生命感。
生3:这是通假字。
师:这不是通假字的问题,此“生”可诠释为“生出、生长”. 今夜的月以大海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 彰显出他的活泼和生动,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请大家思考问题2,“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生:把远在异地的人情感上拉近了。
师:仅仅只有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吗?还有没有更多的人?
生: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师:很好,“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那么颈联中是以那个字为中心的呢?
生:怨。
师:作者在怨什么呢?
生:怨夜漫长,让他起了相思睡不着觉。
师: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吗?
生:是的。
师:究竟是果因还是因果:
生:果因。
师:对!先有相思睡不着觉,才有怨叹夜太长!
颈联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诗中的“怜”“觉”“滋”用得好。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师: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里的“觉”是觉察到了,还是没有觉察到呢?
生:不知不觉,没感觉到。
师:好,这样才更突显出怀人之深。
“不堪盈手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生:用典。
师:有什么作用呢?
生: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师: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生: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师:对,这样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师:诗歌的情感上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把握,现在进入到诵读环节。先请同学们用粤语诵读。
(学生整体诵读)
师:我们来听听粤语版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volution\\桌面\\望月怀远课件\\望月怀远音频\\望月怀远%20粤语.mp3" \t "_parent )经典诵读,同学们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师:现在咱们一起来听一个普通话版本的,如果同学们觉得她读的好,就给予掌声吧!
(很好的掌声)
师:慕婷同学没有鼓掌,老师认为你可以读得比她更好,来试试。
(学生朗诵)
师:掌声在哪里!读得太棒了!只是节奏上再慢点就更好了。
现在老师这还有一个权威版本的,听完后你们要积极挑战啊!
(生听完后,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现在老师给2个名额,自发站起来展示,抓住机会
(生1、生2参予了,老师给予了适当的点评)
师:同学们的表现力都很强,课后要多读,多领悟情感,把诗句的魅力发挥出来。大家来说说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生:月亮。
师:对!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如果没有月亮,诗人更难做” 看看古代诗歌有多少咏月的名句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生自由回答)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第二种类型,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先说说思念家乡的:
生: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怀念远方亲人的:
生: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师: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生: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代表爱情的美好
(学生答不上来,教师补充)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师:第五种类型,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如,我们在《春江花月夜》中学过的表达哲理的几句话
生: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大家归纳得很好,下去后,还有继续搜集。大家先看这道题,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 ”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 ”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 ”的婉约;杜甫“ ”的豪放,苏轼“ ”何等彻悟。
生补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最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
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注意以“月”这个意向为依托。
PAGE
1(共2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中山二中 金凤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张九龄
学习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3、关于“月”的意象
2、反复诵读领会情感。
知人论世:
【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敢于谏诤,当时被称为“贤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
颈联
尾联
颔联
《望月怀远》视频朗读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流连庭院,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此诗以明月作媒介,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生长”. 今夜的月以大海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 彰显出他的活泼和生动,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赏析】
诗人内心真的存有“怨恨”吗?
颈联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
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
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
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返回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赏析】
“不堪盈手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
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
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
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思考
“如果没有月亮,诗人更难做”
看看古代诗歌有多少咏月的名句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鸣》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3、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
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杜甫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四、代表爱情的美好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 欧阳修
2、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诉衷情》张先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
五、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大家先看这道题,把它补充完整。
一、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
”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 ”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
”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
”的婉约;杜甫“
”的豪放,苏轼“
”何等彻悟。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杨柳
岸,晓风残月。
星垂平野
阔,月涌大江流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结语
作业:
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注意以“月”这个意向为依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