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题 共筑生命家园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2.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既能认清当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又能阐明科学应对的策略和方法。知识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难点 1.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三、讲授新课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同时展示地球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的情境。教师提问: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已经如此稀少,那么人类是否可以迁移到别的星球去呢?教师导课: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做大自然的朋友。为此,我们张开双臂,一起努力,共筑生命家园。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4)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3、P84、P87)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P85-P87)5、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P8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一:请同学阅读教材第81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最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提示: 两幅图都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探究二:请同学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原因:①那时的伦敦市区布满了各种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工厂和发电设施,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②1952年的严寒使得民众用于取暖的燃煤增加,从而导致污染物剧增。③长时间高压控制下的伦敦形成了无风的环境,使得污染物很难扩散。(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启发:①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霾;②转变发展现念,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③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完善处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④完善民众参与机制,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⑤通过市场机制来规范市场行为: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⑦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4)(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探究三:请同学阅读教材第84页“探究与分享”。思考:(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这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提示:①20世纪70--80年代余村走的是一条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的致富道路,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2003 年,余村提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提示:①余村关停矿山、封山护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余村同时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③余村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了绿色惠民、绿色富民,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3、P84、P87)(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探究四:请同学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提示:(1)村民王婶的话是正确的。造纸厂厂长和小清父亲的话是错误的。(2)理由: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协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要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P85-P87)(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5、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P85)(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究五:请同学阅读教材第86-8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 提示:(1)变化: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经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吃:构建以植物性产品为基础的食物结构,吃应季蔬菜、水果,吃本地的食品等。住:购买使用适度面积的住房;房屋进行适度装修,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等。行: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或步行等。用:抵制物品的过度包装,反对滥用一次性物品,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双面利用纸张;随身携带购物袋,减少对塑料袋的利用;减少一次性牙刷,水杯等产品的需求,节约用电用水等。6、(补充)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2)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7、(补充)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企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加大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2)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政策。②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④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3)青少年:①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④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环保行动。(具体措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出门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践行“光盘行动”;等等)拓展空间:思考:塞罕坝为什么会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为什么会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 你从这两次生态变迁中得到哪些启发 提示:①由于过度开垦伐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②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使塞罕坝从“荒原沙地”变回了“林海绿洲”。课堂小结强调重难点,让同学谈收获。板书设计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因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5、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6、(补充)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7、(补充)为了保护环境,国家、企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