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资源简介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400714) 徐云军(13527593182) 冯霞
摘要: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怎样的提问能使教学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课堂提问方面有很大的技巧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实际中极力的探索课堂提问。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能“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毫无反应。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课堂提问要寻找技巧和方法。本文就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课堂提问;方法策略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功能,重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教师牵着学生走,未能关注学生的自主性。  
案例1.在“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第一课时,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几个问题:
(1)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后,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什么是诱导公式和诱导公式解决什么问题
(3)α与180°±α、360°±α之间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只研究α与180°±α、360°±α之间的三角函数的关系
(5)这些关系如何推导 接着又出现许多“是”与“不是”的问题。
分析: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使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殊不知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如此程式化的提问且直奔主题,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学生缺失了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很难引发认知冲突,使自主学习成为空谈。教师要切实改变观念,不要只注重活动的形式化,而要反思怎样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抑制学生思考,未能关注思维过程。  
案例2.在“同角三角函数”一节中一教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已知tanα=2,求的值。没过几秒钟,学生未思考完毕,教师就开始讲,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并指出这种切化为弦的方法多么巧妙。  
分析:教师只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去思考问题,马上就自己讲述,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在提出问题后,要有足够的耐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考虑。树立“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问答有错误”的理念,不能唯结论表扬和批评,要允许、理解、宽容学生的错答错问,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敢答、敢问,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呈现出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3.教师未能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需求。  
案例3.在“指数函数”第一课时,一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古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阿基琉斯和乌龟赛跑,阿基琉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他让乌龟先跑了10里,当他追到10里时,乌龟前进了1里,当他追到1里时,乌龟又前进了0.1里。阿基琉斯能否追上乌龟   
分析:创设的问题情境目的不清楚,且学生不易理解。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象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加德纳盼望老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对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优化学生的思考,克服问题的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带嘴和手,缺乏动手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爱看小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不断地尝试写作,才能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样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加以培养。不断地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才是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的方法和艺术可以说也是因人而异,变化繁多。笔者下面将以几种常见类型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数学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也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人有一定的遗忘周期,因而,对于旧知识的回顾也是非常关键的。如何才能达到更大的效率,笔者认为,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可先回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①我们学过了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质?在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给出第二个问题。
②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象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同时给出列表。并通过回答完成第二和第三列空格(逐空回答,可由多位学生回答各项目)
③类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同时也体现出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内在联系。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M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
①动M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MF1|-|MF2||=常数2a(<|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
②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M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③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
④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M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⑤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M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②问)的讨论,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
3、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另外,将一道数学题的问题进行分解,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因此,达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克服了数学问题的难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和转化加以掌握。
例如高二教材上的一道例题: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B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晚两秒,爆炸点应在什么样的曲线上?(此题教材上的解答还存在漏洞)解决此题,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B处晚,能说明什么?
②若设爆炸点为P,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你能否用一个式子来加以描述?学生容易得出式子|PA|-|PB|=2V。在学生得出这个式子后,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③这个式子是否满足双曲线的定义,如果不满足,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加以比较后,可由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解答,然后回答第四个问题。
④这个解答过程与你的想法是否吻合,如果不是,应该如何解答?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对此题的思考中来,同时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通过对教材上解答过程的漏洞的发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质疑的学习习惯。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①若已知|AB|=800米,此时声速为340米/秒,如何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
②我们求出了爆炸点所在的曲线,能否确定爆炸点的具体位置呢?应如何解决此问题?
③若A、B两处同时听到爆炸声,则爆炸点应在什么曲线上?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一道比较简单的例题充满了血液,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此题的重点并克服了难点。当然,这些问题也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4、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小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请你叙述一下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点?请你回忆一下本课时我们掌握了些什么方法?请你回顾一下,通过这堂课我们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等等。
要让提问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中更有效,设置有效的提问还远远不够,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提问哪些同学,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回答。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