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生命可以永恒吗》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生命可以永恒吗》教案

资源简介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人类的精神生命有接续;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2.能力目标: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由一个问题进行延伸思考,形成新的问题和思考,培养对生命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珍惜生命、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增强个体生命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生命有接续
教学难点:寻找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
同学们好!欢迎走进道德与法治云课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问生命《生命可以永恒吗?》
第二部分:(生命有时尽)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董宝石的《出征》)
这是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事件,以致我们现在还不能回校学习,我们每天刷着新闻,看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我们对此感到恐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对此要感到恐慌呢?
因为一旦感染上这个病毒,严重者可能会失去生命。面对死亡,我们恐慌。
(插入泉州新闻视频)还有3月7日泉州欣佳酒店倒塌事故,导致了28人死亡,其中一家五口全部遇难,最小的是2岁半。由于此次疫情的影响,他们在2月22日晚上从湖北黄石回到泉州。接下来他们按要求到欣佳酒店集中隔离14天。按照原计划,3月8日他们一家就解除隔离可以回家了,然而,一家五口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随着酒店的坍塌一同被掩埋,这样的消息,让我们感到心碎,感到惋惜,感慨生命无常、如此脆弱。
经过白衣战士没日没夜地跟病毒斗争,全力以赴抢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越来越多病患相继康复出院了。
3月10日下午3点半,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从洪山体育馆走出,运行了35天的武汉市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武昌方舱医院开设病床784张,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出院833人,累计转院291人,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这个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导运营、全国9省市14支医疗队868名医护人员参加救治的方舱医院,交出了一份闪亮“答卷”。
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同学们对生命有何感悟?生命可以永恒吗?
这次的肺炎疫情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脆弱,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家人团聚的幸福,以及健康的重要。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第三部分:(生命有接续1)
人生充满了喜、怒、哀、乐,它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同时也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一生。这也是生命的独特性。
人活着最终会死去;植物最终会枯萎;动物始终会死亡;地球终究会毁灭。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么生命在世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如果问人生的意义何在?大部分人的回答可能是在感情。亲情、爱情、友情可能已经囊括了大部分感情。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那一刻,地动山摇;那一刻,生死相依。一位用身体保护住3个月大的孩子而故去的母亲在死之前给孩子留下的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从这则新闻当中,你们对生命又有何思考呢?生命可以永恒吗?
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着怎样的天崩地裂,他更不知道,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地震来袭时,面对落下的瓦砾,母亲本能地挺身而出,用怀抱为孩子搭起最伟大的庇护所,用柔弱的血肉之躯撑起儿女的整个世界;身在昏暗的废墟,她本能地蔑视死亡,用血、泪、乳汁让自己最后的爱汇成儿女生命的源泉,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迹。因为有爱,母亲忘了自己;因为有爱,母亲谱写着这世间伟大传奇;她绽放了生命的光辉。因为有爱,母亲们让母爱、让生命在瞬间定格成永恒。
这种无私的爱,不仅使个体生命的延续,也使母爱这种精神发扬光大。鞭策着下一代,鼓舞着下一代。从这个层面来说生命是可以永恒的。
第四部分:(生命有接续延展2)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接下来我们看图探讨从下面的情景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
图片1:我叫李子旭,我的家乡在大西北,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将来我想当个懂科技的新农民。
——这是祖辈生命的传承。
图片2:虽然我现在定居海外,但我和周围许多华人都自豪地说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国家生命的传承。
图片3:我爸爸是蒙古族,妈妈是汉族。
——这是民族生命的传承。
所以说生命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生命的传承,还体现在社会关系上的传承。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观看关于钟南山院士的纪录片片段:(《敢医敢言》)
有人说,好家风是最贵的不动产。虽然父亲已不在人世,钟南山院士传承了父亲这种正直的精神,说实话,干实事。
父亲钟世藩晚年时,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他坚持用一只手捂着一只眼睛,另一只手查阅大量国内外儿科资料,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历时四年写出了《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他曾说:“人这一辈子总要留下点什么,才算没有白活。”
钟南山始终践行着,并真正实现了这句话。在人民有危难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前线。他延续了父亲做人做事的品质,他的这种品质也将影响着更多的后人,这也是生命有接续,让生命可以永恒。
那么请问同学们?钟南山院士的父亲钟世藩所写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算不算一种生命接续呢?
对的,这是他把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留给了后人,这是精神文明成果,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因此生命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生命的传承,体现在社会关系上的传承,还体现在精神文明上的传承。
下面听老师的描述两位人物,听听他们是谁?
第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也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猜出来了,没错是孔子。
第二位:他是家喻户晓的,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为人民无数,毛主席曾在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将3月5日定为学习他的纪念日。
这个不难,这个纪念日刚刚过去不久,他就是雷锋同志。
孔子和雷锋这两位人物,他们的身体生命已经结束了很长时间了,人们是靠什么记住他们的?
没错,是精神生命。孔子的儒家思想和雷锋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鞭策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精神文明的永恒。
课件五:(总结)
课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生命可以永恒吗?
从身体生命来说,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独特的,生死自然规律,不可逆的,所以生命有时尽,
如果说生命是永恒的也是可以的,从精神上的传承和社会关系上的传承,生命是永恒的。
正像习主书记所说: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正是每一代人都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成为生命当中最坚固的一环,环环相扣,然后才有了人类的发展,文明的传承,生命的接续,那么在生命的接续当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做呢?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为咱们的生命找准一个位置,担任一份使命,进而实现我们生命的永恒。
疫情期间,我们虽然不能像白衣战士那样冲锋前线,我们听从防疫命令,老实呆在家里,不给国家添乱也是一种贡献。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疫情或者你所知道的谈一谈你对生命可以永恒看法。
2020年春节,本该全家人团聚的节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祖国大江南北。紧要关头,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以生命担使命,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日夜奋战、顽强拼搏,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
疫情发生以来,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各路医学专家把生死置之度外,驰援武汉,布控疫情,为科学有效防控疫情出谋划策;来自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辽宁省、云南省等十余个省市的医务工作者火速集结赶赴武汉,逆向而行、直面病魔,把生死置之度外,战斗在守护群众健康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了无数患者尽开颜;用自己的舍弃,换来了万家灯火庆团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抗洪抢险、地震灾害、抗击疫情等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每个中华儿女义务反顾、不怕艰辛,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成长,让中华精神文明的生命源远流长。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感谢聆听。我们下次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