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家的意味》(课件27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家的意味》(课件27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学前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
本框由“生命的居所”“中国人的家”两目组成。主要是引领学生体会家的意味,形成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从我做起,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身体上的迅速变化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自尊意识、自我表现意识明显增强。而就目前社会情况来看,父母和青春期子女关系紧张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亲子关系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初中生和父母的关系即亲密又复杂的局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家是什么,家庭的意义在哪里,自己对于家的责任是什么,从而加强对家的理解,深化对“孝”的文化认同感,提高自身的家庭责任感和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学会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的付出与亲情的温暖,养成孝敬的品德,承担对家庭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能力目标:提升对家、对亲情的感悟与理解的认知能力;学习孝敬父母的做法;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为能力。
(三)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领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感受、体会家的意味
(二)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践行孝亲敬长的美德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书本、课件、教具、视频、录音等
(二)学生准备:书本、文具、练习本等
五、教法学法
(一)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情景体验学习
(二)教法:讲授法,归纳法,案例法,对比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意境 引趣导入 【学习导航】有人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有了“家”。“家”到底是什么? 【延伸过渡】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追溯“家”的起源、探寻“家”的文化。 通过引用言论、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探究“家是什么”的兴趣。
环节一:溯“家”之源 环节二:品“家”之爱 环节三:行“孝”之举 【文化初探】认真观看视频《汉字里的中国——家》。 【学习导航】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 预设回答:祖国是我们永远的家;深圳是我热爱的家;家是安全的稳定住所;学校是我的家;班级是我的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情境和书本中提供的范例,一起探究家庭的功能: 1.前两年,家里添了弟弟(妹妹) 预设回答:生育功能 2.父母都勤奋工作,有不错的收入 预设回答:经济功能 3.爸爸妈妈陪伴我们外出旅游度假 预设回答:消费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 4.父母悉心地照顾爷爷奶奶和我们 预设回答: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 5.与爸爸妈妈分享我的喜悦和忧伤 预设回答:情感交流功能 6.父母教育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预设回答:教育功能 【情感共鸣】认真观看视频《家在中国》。 【学习导航】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预设回答:家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与爱;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链接生活】回忆自己回家过年经历春运的经历,重温当时的心情与情感。 【学习导航】结合图片和自身经历,思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意味着什么? 预设回答: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学习导航】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预设回答: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拓展延伸】阅读“百里负米”和“亲尝汤药”的典故。 1.百里负米:孔子的学生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他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2.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身患重病之时,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并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才给母亲喝。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拓展延伸】欣赏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拓展延伸】学习《傅雷家书》、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规”。 【拓展延伸】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拓展延伸】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有关条文内容。 【合作探究】小敏的父母积极履行义务,逢年过节都会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封红包、送礼物、买补品。小敏认为,孝敬父母是成年以后的事,我们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能力孝敬父母。你赞同小敏观点吗? 预设回答:我不赞同。 【时政链接】四川凉山的彝族兄妹邱小华和邱萍萍,用稚嫩的双手为家庭奔小康贡献力量;身残志坚的7岁女孩杨峻熙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一家人带来欢乐;成绩名列前茅的女孩姚沁雯,不仅和妈妈一起照顾年迈的奶奶和患有脑瘤的父亲,还将大爱送给社会,关爱养老院的老人;广东佛山的黄诗桓,在疫情期间父亲参加援鄂医疗队时,主动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爸爸“守护大家”,她“守护好自己的小家”……这些2020“最美孝心少年”不畏艰难,以乐观的心态和稚嫩的肩膀扛起全家的希望。 【合作探究】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给予你什么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孝亲敬长? 预设回答: 1.他们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他们为父母排忧解难、帮父母照顾弟妹、代父母担当家庭责任;他们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 2.尽孝在当下;尊重;倾听;感恩。 【提升归纳】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就是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这体现出了家庭关系的确立存在多种情形,例如:我们的父母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形成的婚姻关系,还有父母生下了我们而形成的血缘关系,还有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形成的收养关系。 【反馈点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正是在家庭的哺育和支持下,我们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温暖,收获了关爱。 【引导启发】无论是开心时、疲惫时、失落时还是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想回家,这就是对家的一种归属感。与家人们的一次聊天、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都会给我们奋斗的力量。 【引导启发】选取三张记者抓拍的春运瞬间,引导学生感受游子回家的喜悦与迫切以及对家人浓浓的思念。 【引导启发】家,需要经营、需要守护,我们应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到孝亲敬长,建设幸福家园。 【提升归纳】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反馈点拨】自古以来,一个个孝道故事广为流传,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反馈点拨】一条条家训、家规代代传承,成为人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良策或典范。古代家训家规,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 【反馈点拨】近现代优秀的家训家规,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家庭的一个重要路径。 【引导启发】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家教家风思想,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反馈点拨】多部法律文件都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等义务,积极引导社会大众感恩敬老,善待优待老年人,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反馈点拨】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孝敬父母长辈就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引导启发】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年龄最大的16岁。这些不畏艰难践行孝心、以乐观的心态和稚嫩的肩膀扛起全家希望的感人事迹,彰显了榜样力量。 【反馈点拨】我们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如尊重双亲长辈,倾听彼此心声,了解对方喜好,保持密切联系,主动承担家务,认真学习,热爱生活等。尽孝在当下,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视频的直观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家”的由来。 问题的设置,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有助于增强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提问和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观看取材生活的视频,有助于学生感悟家的意义。 课标要求从学生生活中开发课堂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发现中解决,在问题解决中升华认识,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家的意义。 通过观看春运图片,结合自身经历感受,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人对回家的迫切追求和喜悦心情,体悟到家的意味,感受到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在经历分享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通过引用二十四孝的典故,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通过学习有关“家规”“家训”的国学著作,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学代时期的著名“家规”“家训”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弘扬红色家风,培养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树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法治意识,自觉做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以创设情境渗透观点评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运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等。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时政,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习视野,树立时政意识,提高学科素养。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理解运用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将孝亲敬长的行为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七、课堂小结和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习科学化、记忆高效化。
八、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以“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制作微视频。视频可采访家中长辈,展示家族中的“家规”“家训”,谈谈家风故事或你的感悟等,形式不限,限时5分钟。
2.在“爱的天平”上,如果左边是你对父母的孝心,右边是父母对你的关心,请各举例生活中孝心和关心的表现填入如图。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超市的设计,将作业分为实践类作业和认知类作业,一方面,重视情感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和学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学习是学生个体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基于此理论,本教学设计突出“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在学习“溯‘家’之源”“品‘家’之爱”“行‘孝’之举”三个环节时,设计了多样的学习活动,采用了体验学习法、活动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充分利用相关国学资源、红色资源和时政资源等,以问题为驱动,侧重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中提升对家、对亲情的感悟与理解的认知能力,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为能力。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本节课部分内容未能全面展开分析,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七课 亲情之爱




7.1
01
溯“家”之源
请输入标题内容
观看视频,并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国家
地域
住所
家庭
“家庭”是什么?
爸爸和妈妈
婚姻关系
爸妈和我
血缘关系
养父母和我
收养关系
继父母之间
(再婚)
婚姻关系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功能”有哪些?
1.前两年,家里添了弟弟(妹妹)
2.父母都勤奋工作,有不错的收入
3.爸爸妈妈陪伴我们外出旅游度假
4.父母悉心地照顾爷爷奶奶和我们
5.与爸爸妈妈分享我的喜悦和忧伤
6.父母教育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生育功能
——经济功能
——消费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
——情感交流功能
——教育功能
请结合下列情境和所学知识,探究家庭的功能:
02
品“家”之爱
请结合视频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家”的意义
身心的寄居之所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里有亲人
家中有亲情
心灵的港湾
中国的春运
从每个游子的脸上,都能看到幸福的笑,感受到他们回家的喜悦。
从每个顶着寒风赶路人的眼睛里,那坚定而向往的眼神透露着对家人浓浓的思念。
从每个行色匆匆的背影中,可以感受到回家的迫切心情。
请结合图片和自身经历,思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意味着什么?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03
行“孝”之举
“孝”的原因
传统美德
家规、家训、家风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里负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他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亲尝汤药
汉文帝在母亲身患重病之时,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并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才给母亲喝。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诫子书 颜氏家训 朱氏家训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周恩来总理立下“十条家规” 傅雷家书
新华社北京2021年3月28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近平
“孝”的原因
传统美德
家规、家训、家风
宪法、民法典、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定义务
相关链接: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合作与探究
我不赞同小敏的观点。
①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②孝敬父母长辈就表现在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逢年过节,七(1)班小敏的父母都会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封红包、送礼物、买补品。她认为,孝敬父母是成年以后的事,我们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能力孝敬父母。你赞同小敏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020最美孝心少年
四川凉山的彝族兄妹邱小华和邱萍萍,用稚嫩的双手为家庭奔小康贡献力量;身残志坚的7岁女孩杨峻熙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一家人带来欢乐;成绩名列前茅的女孩姚沁雯,不仅和妈妈一起照顾年迈的奶奶和患有脑瘤的父亲,还将大爱送给社会,关爱养老院的老人;广东佛山的黄诗桓,在疫情期间父亲参加援鄂医疗队时,主动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爸爸“守护大家”,她“守护好自己的小家”……这些2020“最美孝心少年”不畏艰难,以乐观的心态和稚嫩的肩膀扛起全家的希望。
他们的事迹给予你什么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孝亲敬长?
感恩
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亲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认真学习是感恩;了解父母长辈的喜好,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倾听
尊敬
行动
如何孝亲敬长
中国人的“家”意味着什么
如何孝亲敬长
家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
家的意味
家庭对我们的意义(生命的居所、心灵的港湾)
家庭的功能
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传统美德、法定义务)
知识梳理
溯“家”之源
品“家”之爱
行“孝”之举
作业超市
1.请同学们以“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制作微视频。视频可采访家中长辈,展示家族中的“家规”“家训”,谈谈家风故事或你的感悟等,形式不限,限时5分钟。
2.在“爱的天平”上,如果左边是你对父母的孝心,右边是父母对你的关心,请各举例生活中孝心和关心的表现填入如图。
我的
孝心
父母的
关心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