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整理1、货币及其本质 (1)货币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需观念中货币);(2)流通手段(需现实中货币)。3、纸币及其产生 (1)纸币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发行规律: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4、信用工具和外汇(1)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①信用卡优点:可以集存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②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付款单位开出转账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账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2)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影响价格的因素 (1)决定因素:价值。(2)影响因素:供求关系。(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7、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之中。)(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8、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可支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2)物价。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9、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1)消费类型: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2)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3)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10、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