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整理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多种分配方式: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技术、资本、管理。)(3)实施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及意义: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措施: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3)效率与公平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正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着矛盾。3、我国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4、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2)影响财政收入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分配政策。(3)财政收支关系: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②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③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5、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2)增值税: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3)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税。按应税项目,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6、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常见违反税法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