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提纲

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 中国共产党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
(2)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 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 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过去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
▲(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8、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记忆口诀:两进两于)
▲9、为什么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0、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11、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的重要性)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2)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5)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6)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改革和创新的关系
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1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 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15.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6、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17、创新精神的表现
(1)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2)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3)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4)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8、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权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3)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活动,勤动脑勤动手,提高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
(4)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19、怎样保护知识产权?
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学习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20、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2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民主特点)(理解:最广泛是因为享有民主权利的人多和享有的权利内容多,最真
实是因为民主有保障,最管用是因为发展民主有重要的作用。)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我国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23、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我国的民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 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4.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参与民主生活的方式)
(1)民主选举:
要求: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召开听证会属于民主决策。
(3)民主监督:
▲作用:① 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从涉及的两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去思考)
25、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
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
(3)增强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
保证。
▲26.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27.公民应怎样参与民主生活?
①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28.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的作用)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
利和自由。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
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从个人、国家、社会等方面来思考)
29.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良法的特征)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3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2.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
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分别对应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3.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34、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5.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从涉及的两个主体:政府和公民去思考)
▲36、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又称16字方针)
▲37.怎样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
的权利义务观念。
(4)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5)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38.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
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
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39、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0、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1.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42.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3.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所以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4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
(2)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
文化基因。
45.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
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4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7、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48、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49、脱贫攻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50.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1.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 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
(4)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5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53、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54.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55.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
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
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56.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新的特点:①总人口增速趋缓;②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③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
高;④老龄化加剧;⑤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57.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意义 (调整与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8.为什么要节约资源?
(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粗放利用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59.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②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③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毁灭。
④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60、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60.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
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61.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62.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坚持绿色富国,坚持绿色惠民。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63.为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企业和个人分别应该怎样做?
(1)企业:依法经营,规范自身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大环保节能投入力度。
▲ (2)个人: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如做好垃圾分类,不用一次性产品,绿色出行等;大力宣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依法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1)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
2、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大流动,大融居。
3、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3)各族人民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伟大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4、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①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②与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同学;
③为维护民族团结献计献策,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5.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民族分裂活动,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7、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8、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10、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2)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3)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1.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
同属一个中国。
(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2.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中学生能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2)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3)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中国梦和个人的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伟大梦想,需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5.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①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②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6.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新时代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
(1)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9、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10.国家应该怎样实现中国梦
(1)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1、为什么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2、青少年怎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1)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积极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3)勇于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弘扬中国精神,磨砺坚强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13.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
▲14.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2)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3)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4)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PAGE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